APP下载

用艺术推动乡村振兴文风建设

2022-12-27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宋庆胤

区域治理 2022年30期
关键词:助力文明传统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宋庆胤

乡村发展不均衡、不和谐,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总病根。而这种社会现实问题不但直接抑制了乡村经济的展,更严重抑制了社会服务总质量的提升,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避免的重大挑战[1]。而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厚重、最坚实的基石,乡村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乡村文明则是中国乡村建设活动中的“凝聚枢”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我国一直大力推行振兴乡村文化战略,作为战略核心的文化振兴则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现如何用艺术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意义,总结出相关策略,希望能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一、艺术推动乡村振兴文风建设的概述

通过对文学艺术、对内容、对于人、对于乡村软硬件设施的关怀,从而为其赋形,探寻振兴乡村经济的发展之道,即所有基于农村自然环境、资源、人文、产品、生活等进行的跨界创新,都可以理解为农村文创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乡村独特的特性因地制宜,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使文创产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带动作用。同时,在乡村文创的发展方面,应以现代化的产业开发模式进行,要充分调动当地的集体力量,但同时也要充分借助外在专业力量进行乡村文创产品的开发。因为,在乡村振兴中,农民是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受益群体,要做好对农户的宣讲与教育工作,让其全面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发展趋势,要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讲乡村振兴策略,充分运用乡村书屋、文明墙、新时代传习所等宣传阵地开展乡村宣讲活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户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要认真组建乡村宣讲团,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接地气的经典案例宣讲乡村振兴策略,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提高群众责任心,培养对乡村复兴人人有责的主体意识,让乡村复兴策略真正地入脑入心。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魄,文明建设则是兴国运兴、兴文化强,乡村文化产业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劳动群众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厚重和固有的基石。

二、为什么要用艺术推动乡村振兴文风建设

作为国家战略,推动和振兴乡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而文化艺术则是很关键的一项支撑,乡村文明因其特殊的社会含义与精神价值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和支撑点。所以,在我国大力推行振兴乡村的战略背景下,以不同方法推广文学艺术以此来助力乡村振兴文风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文化艺术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精神

乡土文学艺术一直深植于中华大地,由于长期历史的演变和积淀,保留了大量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并且在整个社会的发展演变中也在不断更新,因而产生了不少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乡土文学。各类文学艺术以其自身的表达方式,传递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一套好的地方艺术,就好比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一套好的地方民俗艺术除了其本体丰富的感染力、技法上的娴熟性,在文化内容上也总是贴合人民群众接地气的特征,使普罗大众深深地感受到历史人文渊源,学会做人办事的道理,甚至影响某个地区的生存形式和社会风尚,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信仰之美、灵魂之美、崇高之美,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优秀品德、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文学艺术助力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化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平民百姓对生活的一致追求,也是振兴中国乡村文化规划的核心所在。乡土文化复兴不止在“形”,更应在“魂”。伴随着新时期的蓬勃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形成了更加密切而积极向上的关系。乡村文化的保存与继承为其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高效途径,并且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优化产业内部结构、谋求社会文化认同感、共筑“美好乡愁”的战略基石,成了促进中国乡村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水平提升的新动力。

(三)乡村振兴营造人文发展氛围

文化建设可以凝心聚力于乡村、使其焕发生命力,为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但如果缺乏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那么乡村发展将缺乏灵气。如果说振兴乡村只建立在几间农村民宿,让一部分城里人到乡村搞采摘、呼吸作用清新空气等,这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应通过指导村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带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做到农村家庭和睦、社会邻里关系和睦才是乡村振兴的实质所在。“复兴农村文化,在客观上能够发挥活化农村经济与文化氛围、丰富农村社会生态空间、形成文明的传承等功能;主观上,则能够实现提高农村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文明建设、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的目标。农村兴,文明必兴,唯有振兴乡村文明,才能形成农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美好的农村。”

三、文学艺术助力乡村复兴的具体措施与可行途径

从当今世界上几个关于农村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例子出发,不难发现,有的地区重视并保存了农村的自然景色与田园风光,以及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的地区则堪称童话世界。故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中国当前乡村振兴文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需要。[3]

(一)开展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中国乡村文明建设

1.开展智力下乡

乡村文化产业的复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因此需要建立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产业为基石,并以较高的眼光和长期发展策略进行布局。目前,在部分农村文化工程的开展中存在没有计划、缺少系统推动的现状,如盲目地建设花海、重复建设农村风情区等。为此,亟需文学艺术专业人士积极介入工程的策划和设计,并掌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性地推进农村文化品牌的建设,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上下结合,梳理出农村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基因,进一步重视并做好农村文化产业的继承和发扬。

2.推动文学作品下乡

振兴乡村文化,要突出地方个性、注重民族特色,要尊重农村的文化发展历史、尊重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尊重村落的发展意愿和需求,还必须重视村落的未来发展与设计工作的可持续性。就目前中国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工作队伍来说,由于他们无法进行传统文化作品的创意、品牌文化的塑造,因此必须依靠文学艺术界专家针对性地加以改造。如通过提供大量剧场性的艺术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表演)丰富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专业与设计人才来进行村落绿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含自然景观)的建造,并以此建立民俗风情和产业特点,突出农村文化产业。

3.推动人员下乡,增强内生力量

乡村振兴需要加大人才培养,也必须学会搭建更多的教育平台,把多种力量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增强文化建设的合力。此外,应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利用农村各学科的特点和资源优势,从多渠道着力推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生机之源是文化创新,广袤的农村大地就给社会主义文艺创新带来了无尽的源泉,为文艺工作者开阔眼界和思路创造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也更能够激发农民积极性,激活源动能,进而增强振兴乡村主体发展的内生力量。在此基础上重视农民的需要和亮点的呈现,发掘特色项目,培育专业人才,形成有效经营机制和载体,进而形成农村文化复兴的长效机制。

(二)拓展和丰富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途径,从全方位助力农村文明建设振兴

1.整体策划,多重途径全方位推动艺术下乡,丰富乡村的精神生活

要发挥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社会文艺团体、学校文艺部门、高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和人员力量,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下乡,通过建设农村文艺课堂、农民书屋、文学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进农村文学艺术作品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文艺实践活动,助力农村群众全面提高文学艺术作品的素质。利用农村文明礼堂、农村书屋为平台举办常态化的农村文化惠民项目,以立足农村文明,发掘乡村文化潜能,塑造更优秀的乡风文明,丰富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项目合作、配合农村文明项目、与定点单位长期合作等途径进行[4]。

2.通过定点推广活动,形成精品,完成中国乡村文化品牌的内涵升级

针对农村现实,以及广泛市场调研,从农村的需要入手,与农户互动融合,为农村文化整体策划,定点实施,培育精品,完成农村文化产品的价值升级。定点建设的项目可以是为农村景观改造的总体规划,突出农村特点,从丰富乡村的文创产品资源入手,通过调动农村主体的文化保护意识与积极性,进一步发展特色农村文创生产,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艺术家们应积极发掘、制作具有地方和自身文化特点的传统文艺节目,为乡村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建设提供新亮点,对传统古老技艺加以发掘、整理、植入,以建立自己的继承和发展的独特文化底蕴等。

3.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大舞台的转化提升,不断推动农村文明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礼堂、大舞台已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上没有长效机制、缺少管理人员、没有文化产品、礼堂功能发展受限等的困难。文化礼堂是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是为丰富乡村文化,形成农村文明乡风打造“平安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复兴纪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同时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助力乡村复兴的研究论文。做好农村党建,助力乡村复兴。总结好工作经验心得强化党建,引领政府完善农村治理制度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发展。农村文明复兴需要厚植人文力量,可以结合政府各部门开展的“高校与乡村文化结亲帮扶”等项目,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总体规划和管理模式、农村文化品牌的建设、创作人员的培训等多方面着手,通过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升级版,不断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三)开展文化惠民帮扶行动,进一步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并加快推动基础文化服务建设

(1)巩固充实乡村综合文化站、扶贫村社会文化建设实践教育活动室和乡村书屋,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文化阵地的标准化工程建设、管理和使用,积极推进基础大众数字文化公共服务普及工作,把基础社会文化建设活动阵地变成人民参加群众文化教育、熏陶情操、提高素质的主要场地。管好用好基础社会文化发展服务设备。坚持使用与管理并重,全方位利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将社会文化发展供需与民众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强化乡村图书室、文化馆、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站的规范化管理,发展完善乡村业务网点,进一步提高社会公益性文化场所设备使用率和整体服务效率。创新公众文化服务供需回应制度,适时精确了解并把握民众文化需求,建立公众社会文化服务目录,实施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服务,促进公众文化服务供需和民众文化需求的高效衔接。

(2)开展文化富民工程,助力传统农村繁荣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艺术向现代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和融入,形成文化创意农业、观光农业、高品质农业,推动传统乡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和提升。开展“文化+”农村行动计划,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与银耳、茶叶、畜牧业等传统特色农产品的相互融合,发展集农业体验、田园游览、教育展示、文化创新于一身的现代特色农产品,促进传统农产品转变发展、文化创新发展。制定地方文化产业富民规划,实施剪纸、树根雕刻、竹编等非遗项目培训,通过支持贫困地区群众提升经济管理水平、提高文化商品附加值,带动群众发展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剪纸、树根雕刻、竹编等,进一步扩大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

(3)开展传统文化浸润工作,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继承创新坚持发展与保存使用并重。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制度为重点,深度发掘传统文化蕴涵的人文情感、道德规范,并根据时代特点继承发展。引导与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向综合利用的转化,促进传统文物保护与精准扶贫工作、艺术文化结合与传统新乡村创建工作相结合,促进传统人文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的统一,让传统文化真正变成推动新农村繁荣发展的无价之宝。保持活性使用与弘扬兼顾。积极推进传统文物的活性使用,借助传统乡村、古建、历史遗址等文化,带动民众致富思源、崇德至善。着力营造传统民俗文化体验,推动传统历史遗产与社会发展、乡风、新村建设的有机融合,使优良传统民俗文化深入乡村、走入现实。通过编制非遗建设项目的抢救性保护规划,对非遗建设项目、传统手工艺等实施抢救性、生产性的保护措施,扶持发展民俗文化传统遗产建设项目,促进传统非遗保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5]。

(四)坚持乡村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前的中国农村文化形式多样,有传统民族社会文化、地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互联网文化,应该说错综复杂。因此,需要秉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养新时期乡村新风貌,并培养出良好文明的家风民风,推动中国传统农村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相融,发挥农民身上优秀榜样的故事,积极性地推动乡村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创建,积极向上地塑造乡村文明,创造良好乡风环境。通过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农民对城乡社会主义精神的归属感、认同感,逐步建立富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城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四、结语

在新农村的振兴建设中,文化艺术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文化精神方面来说,文化艺术犹如激发者,可以调动人类的内生力量;从物质层面来说,文化艺术犹如创业者,将不同艺术手段和各种行业融为一体,就可以培植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如今,文化艺术在乡村建设的运用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些地区可以帮助农户开展文化艺术作品活动,将助农和扶智结合;一些地区可以以文化艺术作品的形式提升村容村貌,助力美好新农村建设;一些地区以文化创新带动了乡村工艺品、土特产走向大山……用艺术才能为乡村振兴、文风建设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向。

猜你喜欢

助力文明传统
助力成功七件事
请文明演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漫说文明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