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发展路径研究
——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为例
2022-12-27湖南师范大学李妍黄一凡
湖南师范大学 李妍,黄一凡
一、绪论
中国电影的一百年,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百年。电影作为一种大众高效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很多情况,我们把它当成一制度以及价值观投射的对象。农村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8年,国家正式提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为了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0年12月《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通知》发布。2007年,《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出台。2008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出台。2010年,发布《关于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明确提出国家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探索电影公益放映事业新方法新模式的要求”,为农村公益电影服务质量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思路。在政策利好趋势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也正在经历化蝶前的种种阵痛。
农村电影放映肩负着向农民群众传递主流思想文化价值的社会责任,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农村电影放映是用一种体现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电影产品以及服务去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新时代以来,这种宣传效能虽然被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所逐步化解替代,但必须承认,在农村电影放映中所包含的组织传播效能和富有感染力的人际传播仍然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各电影放映点大部分面临着公益电影观影需求不旺盛、群众需求信息缺乏等诸多问题,造成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供需不匹配。2006年石门县作为中部地区国家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之一,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由此可见,研究石门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展现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石门县农村电影的发展现状及群众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对如何有效提升农村电影效能供意见和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农村电影放映、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材料,帮助政府调整农村电影放映内容,巩固农村舆论宣传阵地。
二、石门县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现状分析
从2003年石门以“政府办单,群众看戏”的形式实施“送电影下乡”工程起,农村地区的电影市场重新活跃了起来。近年来,在石门县宣传部所承办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中,接受上层指导下,石门县放映组织在没有减少放映队以及保持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放映工作,保持已有的广场及社区放映等方式,确保完成年度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其中2019年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0.85万场,石门县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100%放映率。在2020年上半年雨水较多和下半年受疫情的影响,放映周期缩短,完成放映任务压力大,给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和农村群众的观影带来了不少困难,但2020年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0.5352万场,在场次上均达到省电影公司的要求。
(一)放映内容
在类型上,群众喜欢的是以红色影片和科教类为主,尤其喜欢的是年代较久的红色影片,如《上甘岭》等,这些反映真实历史、符合历史逻辑的影片获得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的喜爱。在反映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使放映内容更加的多元,更具实际作用和地域特色,也经常会有自制的影片内容,例如防溺水、农作物种植的科普片、戏剧等地方特色文化片。放映员会在放映电影的前10分钟时间里面进行知识普及方面的政策知识的宣传,内容一般涉及交通安全、农业知识等,其中在2020年期间,湖南省放映次数较多有《扫黄打非警示录》《环保小故事》《中国民法典》等有效宣传了党和政府的各项涉农、惠民政策。
(二)放映场所
乡村公益电影的放映场所主要由放映员本人决定,根据天气和地理位置,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主要为村党支部或者村广场,主要为春夏和早秋的晚上,因而在场所上面临着高温,设备简陋,断电等突发情况。主要采取先难后易,先边远山区、后平川流动放映办法。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电影使用价值的实现与受众数量正相关,广场最能实现其价值。社区与村作为公益电影放映的基本单位,反映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宣传作用。从放映场所来看,广场这一场景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是民众观看公益电影的首要场所。
(三)放映人群
在观看电影的人群上,主要为老年人和小孩子,一方面是由于村里劳动力的外出,年轻人较少,另一方面也是年轻人更喜欢更舒服的娱乐方式。在农村公益电影的放映中,还关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学生,由于安全问题,加上孩子们不太喜欢主动看红色历史电影,而且学生长期在校,在家时间更喜欢其他娱乐方式,因而导致观看人群这个群体占比较少。因此石门县进行了“爱教进校园”活动,电影站与教育局联合,把红色电影在全县范围内的校园进行播放。
(四)放映设备
2006年,国家进行了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石门县首批七个试点县之一。国家给石门县配送了2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和1台流动电影放映车,数字化放映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石门县电影放映有了很大进步。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是我国运用数字技术集成创新的成果,创新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模式。一改传统的胶片放映形式,实施卫星传送,当地接收信号,有效地避免了过去因胶片划伤导致画面不清晰等问题,也节省了中途换片等环节。解决了长期困扰石门县农村电影放映发行周期较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
三、石门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石门县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石门县有序开展着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在乡、镇、行政村流动电影放映做到统一安排,采取先难后易,先边远山区、后平川流动放映办法,全年全村、组每月至少一场的放映要求保证每个村民能及时观看到电影。问卷与访谈的结果也表明,大多数民众对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基本满意。但从客观分析,石门县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观影体验不佳,居民需求不够旺盛
石门居民对由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有一定需求,但对公益电影的人均需求并不旺盛。在受调查者中,居民对电影的需求较高,且从除农村电影外参加其他公益文化活动的频率来看,受调查者中偶尔去参加者相对较多,比例为43.78%,完全不去和经常参加者均较少,分别占7.66%和13.4%。可见,石门居民对由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有一定需求,公益电影可以与其他公益文化活动合作以提高整体的效益。大部分民众看过公益电影,但观看频率较低。此外,放映场地不固定、其他观影渠道日渐丰富产生的冲击、观影人群少导致气氛不足等问题也影响着公益电影放映的实际效能。
(二)电影放映宣传力度不足
“自己发现”是民众获知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相关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农村公益电影的宣传力度尚有不足,主要通过民众自主发现和自发二次传播来传递信息。而且目前农村公益电影在农村的宣传方式主要依靠村内广播和微信群,通过走访发现,这两种方式对于较为保守的老年群体依然存在不足:广播时而听不太清并且有时不会播放;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根据调查结果,从获知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相关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上,大部分受调查者以自己发现为主,比例为34.93%。其次依次为广播通知、他人告知、微信消息,分别占 比 19.62%、18.42%、14.83%。由此可知,农村公益电影的宣传力度尚有不足,主要通过民众自主发现和自发二次传播来传递信息,获得信息不够准确、及时,影响群众观影热情。
(三)农村公益电影覆盖面存在空白与漏洞
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群众中有78.23%看过公益电影,但其中有近一半的样本一年只看一次公益电影,每人每年平均观看公益电影3.4场,观看频率较低。在山村,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信息的交流存在自然的阻隔,以皂市镇十坪村为例,其电影的辐射范围只有30%,交通不便磨灭了村民的观看激情。利用卡方检验研究各因素对于群众观看公益电影频率的影响。从住所到达放映点所需时间对于观看公益电影的频率呈现出显著性,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的居民从没看过公益电影的比例达到42.11%,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1.77%。观影的时间成本与观影频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住所远离放映点的居民观看公益电影的频率显著下降。
(四)放映设备更新不及时
在放映设备的使用与更新上,仍然存在着设备的老化,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在2008年湖南省开展了数字电影工程后,数字电影设备得到普及。在2017年,湖南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工作,但是由于范围过大、资金有限,石门县的部分地区未更新设备。而设备的维修与更换,先由放映员维修,若难以处理,则由电影站转常德市电影公司维修。
四、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畅通的需求表达渠道,提高观影需求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属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其主要是惠民利民。需求调研显得非常重要,过去都是村支部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了解当地农户现实的文化需求,当今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移动通信融入百姓生活,所以可以利用这些技术,畅通需求的表达渠道,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文化需求。同时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邮箱等让农村居民将自我需求以直观的方式进行诉求,转变形式,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渠道,从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为居民提供服务,提高服务成效,避免低效率供应。
(二)完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体系,增强群众观影体验
完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农村公益电影想要吸引和打动观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抗战等爱国题材的影片,这类型的主要群众中老年人更偏向于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影片,这不仅是因为怀旧,更是因为制作精美,虽然当时拍摄条件和拍摄技术并不发达,但拍摄极为真实,很容易将观众带入情境,这类影片使人的共情能力更强,带动观影人群的情绪感情。所以在影片的选择上,特别是在红色电影的选择上,可以多选择修复过的以前影片或者其他更为优质的现代创作影片。
增加放映点。由于诸多中部地区农村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变成了观影的最大障碍,而一个乡镇的观影点大多是在固定的几个点流动播放,因此需要设置多个播放点,以最大可能地满足群众的观影需求,在问卷调查中几乎百分百的群众认为其有存在的必要并想要增加播放次数。
(三)创新农村公益电影宣传、组织方式
注意特殊人群。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分享信息的意愿,由他人告知这一获知途径还可以带来更高的二次传播率,公益电影放映的信息可以组织或鼓励当地青少年进行传播,作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一种,给予证明。对于老年群体,年龄的增长大多伴随听力的弱化,而现在农村宣传方式大多通过喇叭,作为农村电影最大受众之一可能很少获得通知信息,这样可以设固定公告栏或者村支部电子屏通知。
通知及时到位。农村公益电影由于放映场次较少且具有流动性,难以养成观影习惯,且目前农村公益电影的宣传力度尚有不足。一般通知是在电影开始前不久,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提前张贴好播放的时间表内容,扩大通知的影响力度,结合当前数字化发展产生的多媒体形式,开发微信小程序或者公众号让更多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实时地看到所属农村的电影放映表。
加强组织领导。一部好的电影需要有人策划导演,一场电影价值的实现同样也需要有人组织安排。电影下乡是为惠民,对当地亦是一种考验。播放时间、地点需要提前通知,观众安全需要保障,播放价值需要实现等一切都依赖着基层干部的组织和领导。
(四)增强专项资金投入,改善观影基础设施
从业人员要求播放内容安排应做到标准化统一,杜绝播放乱象,保持放映队伍的纯洁性,同时避免同一个地点集中播放数次或者无播放次数,促进公益电影增效提质。除露天电影这一形式外,加快乡镇院线的建设以及其他供给途径的开通,积极促进电影放映由流动专项定点,由室外放映转向室内放映。目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所大都为露天,而许多地区气候复杂多变,所以露天电影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受天气影响比较大,过冷或者过热都会降低人们的观影意愿和感受。而且这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老年人,行动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会较大的影响其观影感受。因此,村部可以给观影的群众提供座位或者饮用水,放映时间尽量选择温凉的时间段等等。村部有能力尽量修建礼堂,礼堂可有效减轻自然因素对电影放映的制约,基础设施的完善会吸引更多的村民观影,提升其观影体验,增强公益电影放映的获得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农村电影放映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石门县,农村电影的放映已经重焕生机,其正在以崭新的姿态与面貌,树立起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独特地位,成为乡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电影放映的春天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