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与各民族交融发展调研*
2022-12-27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羽丰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羽丰
“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民族工作所取成就、经验。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多民族社区不断增加,因而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治理题中应有之义[1]。藤尼斯最早界定“社区”。之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把它称为“时空的坐落”[2]。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社区就是人们在一定地域基础上形成的守望相助、相互依存的社会利益共同体[3]。国内学界对多民族社区治理研究颇多,而对我国中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社区民族工作研究较少。如单菲菲基于十年兰州市L社区治理结构演进特征提出路径优化选择[4]。任雪,梁玲云,孟晓宁,张为波以地区多民族社区治理实践为例,分析现状及不足,进而得出创新路径[5]。邓崧,林清芳,李楠,张专以昆明市金沙社区为例探讨多民族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民族工作、智慧社区等问题[6]。河南作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典型省份,全省常住人口中56个民族齐全[7],其中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甘肃两省。郑州管城回族区是河南省现有三个城市民族区之一,总人口36万,有31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近3万,约占总人口9%[8]。硝滩社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社区。党中央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中心落到城乡和社区[9]。以该社区为例研究我国中部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和民族交融发展,助力我国散杂居地区多民族社区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一、新时代硝滩社区多民族社区治理主要实践
(一)社区概况及其实践基础
硝滩社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城东路街道办事处西北部,面积0.14平方公里,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共9个居民楼院,人口1483户4450人,有回族、维吾尔族、满族、苗族、哈萨克族、土家族、蒙古族、白族、彝族等9个少数民族群众300多户1038人,是多民族聚集社区。社区党支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因情施策,积极探索多民族社区治理新途径,持续增加各民族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社区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经验
辖区内老旧、无主管楼院多,因此硝滩社区引领各族党员群众,以推选“硝人物,建立和谐幸福大家庭”为理念开展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硝人物”作为典型代表,硝滩社区逐步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治理、多民族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会协同的多民族社区治理新模式,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资源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和协商共治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居民群众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1.“1+1+1”工作法,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针对多民族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难题,社区积极协调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内各族居民,采用“拆、建、管”三步法。“拆”,社区多次走访入户向各族居民做好解释,辖区内各民族党员带头拆除,还路于民、消除安全隐患。“建”,建电动车充电车棚、劝阻飞线充电,打造平安有序居住环境;设立门岗、维修增设摄像头,重新规划巡逻路线、增设巡逻点,建设党员活动室,开设民族文化活动室、民族人士之家、民族体育活动室,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管”,推行政府少量出资、各民族居民少量缴费、物业公司微利运营的“1+1+1”治理模式,实现多民族居民自治管理。
2.“硝人物”,微典型、重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重家风家教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也深入各族居民。社区以“硝人物,建立和谐幸福大家庭”为理念,树立微典型,以点带面,带动社区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社区推出模范楼院、家庭评比活动方案,公示参评对象,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营造各民族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良好氛围,促进各族居民交流学习。
3.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开展各项民族交融工作
社区成立民族交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应工作管理机制,将宣传工作融入多民族社区工作方方面面,同时在辖区内各族居民间广泛开展慰问等团结友爱活动。各族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各族群众交朋友,定期开展走访工作,深入各家各户,倾听各族居民群众呼声。
社区开展民族交融宣传教育活动,内容集中在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对辖区各族居民进行民族知识再教育、再宣传。每三个月社区邀请专业讲师,在民族文化活动室举行民族文化政策法规学习班,组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辖区各族居民代表参加,主要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相关课程。开设“大讲堂”,实行民族进步先进模范代表轮流“讲课”制。社区活动得到辖区各族居民高度评价。
硝滩社区建立民族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措施和预案,定期召开民族工作分析会,研究社区当前民族工作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更好维护辖区内各族居民合法权益。社区定期开展民族工作满意度测评调查,组织辖区内各族居民填写测评表,听取各族群众诉求,集思广益,为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提供支持。
(三)社区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模式
多民族社区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及辖区各部门、各行业、各族居民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形成各负其责、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硝滩社区积极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发动社区支部力量、抓住居委会队伍特色、广泛吸收各方面力量参加的网格机制。
1.党建引领
我国民族工作应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1]。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12年6月,现有党员74人。辖区内党建资源丰富,有城隍庙、管城回民二小、市公安刑侦局、市体校、市政管养二所等党支部。社区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形成了共同参与的基础格局,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起各族居民自治的协商制度体系。
2.网格化管理机制
社区建立网格化信息共享制度,将民族工作网格化服务进行台账整理,网格化人员办事流程和信息排查报送均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做出详细规定,并及时将本多民族社区信息进行公示。把楼院管理分解到网格,细化到楼栋、深入至楼道,选择辖区内各族党员担任网格长、楼栋长、楼道小组长,建立层层负责、一抓到底的管理机制,坚持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权责一致,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楼院居民生活质量。
3.多平台协调联动
社区将本辖区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努力搭建多民族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便民服务中心、居民活动中心、调解室发挥积极作用,国脉文化与硝滩社区共建中心志愿者服务队。郑州市公安刑侦局、市体校、城隍庙等均相互配合,共同打造多民族社区。
社区将多民族社区治理具体工作与创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结合起来,与解决辖区内各民族居民具体困难问题结合起来,与再创民族进步示范社区和创建国家文明、争先城市结合起来,使多民族社区治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各族群众需求。
二、硝滩社区多民族社区治理与各民族交融发展成效
(一)多民族社区整体居住环境改善,各族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硝滩社区地理区位优良,具有极高城市社会功能,通过辖区各族居民协商共治,实现了社区从空间到人文的系统化更新。社区通过“1+1+1”工作法,对辖区内老旧小区进行“拆、建、管”,对辖区各小区楼栋从隔热墙加固提高建筑性能、规划街角公园等增加公共配套设施,到路面硬化提高道路交通利用效率,增加小区门卫加强安全管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辖区内各族居民安全感不断增加、幸福感逐步提高、获得感持续加强。
(二)政府公信力增强,民族政策落实效率提升
多民族社区中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使得关乎各族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居委会工作得到辖区各族居民广泛认可,参与社区组织有关活动更加积极主动,相关民族政策在该社区落实更加顺畅。特别是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社区各族工作人员为辖区居民协调解决用水、用电等问题,将各族受困居民妥善安置,事后及时解决由于积水引发的各类问题,使得由多民族居民组成的居委会对政府政令响应愈发积极高效。
(三)各民族居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区共享建设成果
在城东路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硝滩社区紧绕街道中心工作,对辖区内各族居民权益保障进行持续深化,依法治区进程不断推进,多民族社区良好法治环境稳步构建。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各民族居民培训,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把维护社区稳定、合理依法诉求作为普法重要内容不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居民家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辖区内各族居民也积极配合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与各族社区工作人员保持沟通,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三、多民族社区治理反思
(一)面临困境
1.示范效果有限
硝滩社区作为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重点多民族社区之一,虽在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但因其人口数量较少、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不高,所形成的相关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特殊性,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区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所具有的示范效果有一定局限性。
2.长效机制缺乏
由于人事变动,社区在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方面出现一定断层,精品社区打造工作暂时搁置,居委会与物业间矛盾纠纷依然存在,这些都对社区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强化时代意识,催生内在自发动力,更好倾听各族居民心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得以建立健全,社会整体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得以逐步实现。
3.部分工作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疫情以来,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至防疫,在此情形下,多民族社区治理方式出现停滞。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社区逐渐将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从线下转移至线上,不断丰富治理手段和方式是大势所趋。
(二)发展路径
1.铸牢社区各族居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交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0]。由于各族居民在同一社区内生活,所以在空间上有了共建共治的前提条件。城市多民族社区应抓住有利条件,为各族居民展现中华多样文化提供平台。经济上,在保护各居民合法权益同时,关心社区内各族低收入者,为社区居民打造便利就业环境及消费模式。对关乎各族居民切身利益的房屋居住、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社区应努力动员社会力量。随着各族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在心理上和谐包容,交往日益加深、交流日渐增多,中华民族大家庭不断交融发展。
2.搞好民族交融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面对防疫形势,多民族社区治理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持续深化民族交融工作,推动各民族居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10],不断提高社区各族居民的思想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同时,以社区为基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管城回族区乃至郑州市多民族社区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夯实多民族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推动治理体系完善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1]。多民族社区应以各族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网格化作为切入点、多民族居民为支撑点,提高服务水平,整合人口、社会事务、城市公共服务、文化等信息和服务资源,搭建社区各民族基础信息综合管理服务网格,推动多民族社区服务创新。
4.实现民族工作方式与时俱进,提升治理能力
当前,社区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保障各族居民生命安全、维护共有家园是多民族社区工作职责和任务。多民族社区持续创新科学防疫宣传手段、调动各族居民及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性,把民族工作与共同抗疫有机结合,丰富民族工作形式、开拓民族政策宣传工作手段,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