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NA识别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参与抗痘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022-12-27成温玉雷霆宇张博昕景志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痘病毒证实宿主

成温玉,雷霆宇,张博昕,景志忠

痘病毒是人类研究最早的病毒,也是人类利用病毒研发疫苗的开端。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人兽共患性病原,目前发现在隶属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18个属中,超过10种痘病毒具有感染人的能力,其中正痘病毒属中的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VARV)、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牛痘病毒(cowpox virus,CPXV)以及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ACV)等对人类的危害最大[1]。尽管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然而MPXV疫情在非洲及美洲人群中反复多次暴发且造成高达10%的致死率,以及CPXV和VACV等常引起人群零星发病甚至小规模的感染,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2]。长期以来,世界各地陆续取消了痘病毒免疫接种工作,痘病毒的易感人群不断上升,人类抵御痘病毒感染的能力减弱[1-2]。同时,羊口疮、禽痘、绵羊痘、山羊痘及鼠痘在国内外普遍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3]。此外,2019年新疆发生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表明,由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又一外来痘病毒病传入我国,现已在多个省份的牛群中呈流行趋势,给我国的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

宿主免疫细胞中存在一系列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其是机体天然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关键[5]。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时释放的DNA、RNA、蛋白质、多肽、脂类、糖类及其衍生物等PAMPs分别被不同的PRR识别后,经过一系列级联放大反应诱导干扰素(interferons,IFNs)、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6-7]。目前,已知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家族中的TLR8和TLR9,AIM2样受体(AIM2-like receptors)家族中的AIM2和IFI16(IFNγ-inducible protein 16),DEAD-box解旋酶家族中的DDX9、DDX36和DDX41,以及cGAMP合成酶(cGAMP synthase,cGAS)、DNA依赖的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DNA-PK)、DAI(DNA-dependent activator of interferon)等受体具有识别不同病原DNA的能力[5-7]。痘病毒作为一类在胞质中复制的DNA病毒,现已证实可被部分DNA受体识别并诱导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为了系统性地了解宿主应答痘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反应机制,本文以实验室前期的研究为基础并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对DNA识别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在痘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概述。

1 Toll样受体

TLRs是最早发现的PRR,人类存在10个TLRs(TLR1~10),小鼠则具有12个成员(TLR1~9、11~13)。TLR9是第1个被证实具有识别DNA能力的受体分子,其定位于细胞内体的膜上,依赖于C端的亮氨酸富集重复区(leucine-rich repeat,LRR)识别dsDNA分子中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并借助N端的TIR(Toll/IL-1 receptor domain)功能域招募接头分子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分别通过NF-κB和IRF7调控促炎性细胞因子及I型IFNs的表达[7]。VACV是研究痘病毒的典型代表,其中弱毒株MAV(modified vaccinia virus Ankara)是根除天花的重要疫苗株,因其安全且免疫性良好,常被用于痘病毒的研究。目前,除了证实TLR9能够识别MAV的感染之外,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黏液瘤病毒(myxoma virus,MYXV)以及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都能被TLR9识别并诱导I型IFNs的表达[8-10]。同样在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GTPV)感染的山羊脾脏组织中,TLR9及I型IFNs也出现了显著上调[11],表明TLR9具有广泛识别痘病毒感染的能力。在MAV感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中,宿主可通过TLR9激活DCs的成熟分化并表达抗病毒细胞因子[12]。MyD88是TLRs家族蛋白(TLR1、TLR2、TLR4、TLR5、TLR7、TLR8、TLR9、TLR13)识别PAMP的关键接头分子,对比MAV诱导TLR9-/-与MyD88-/-浆细胞样DC(pDC)及小鼠中I型IFNs的表达显示,缺失MyD88的pDC和小鼠中MAV诱导的IFN-α/β表达量低于TLR9-/-细胞及个体[12]。同样在ECTV感染的细胞及小鼠中也表现出MyD88比TLR9对于I型IFNs的表达及小鼠的存活更重要[8-9],表明机体中还存在不依赖TLR9但依赖MyD88的其他TLRs识别痘病毒感染的方式。

尽管MAV只是VACV缺失了部分基因的弱毒株,但是VACV活病毒却不能诱导DCs产生I型IFNs[13],而灭活的VACV以及VACV的基因组DNA则可通过MyD88激活pDC并诱导I型IFNs的表达[14],暗示VACV存在拮抗宿主I型IFNs应答的病毒蛋白。进一步通过基因敲除鼠源pDCs中TLR9基因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VACV-DNA诱导的I型IFNs并非依赖于TLR9,而是TLR8[14]。虽然起初证实鼠源TLR8不具有识别功能,但后来在鼠源的pDCs中发现TLR8可识别VACV基因组DNA中富含poly(A)和poly(T)的序列并依赖于MyD88诱导I型IFNs的表达,同时动物感染试验证实TLR8对于小鼠抗VACV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5]。然而在Bauer等[16]的研究中发现,TLR8在鼠源pDCs的表达量低且并不能介导poly(A) DNA激活NF-κB及TNF-α的表达;同样在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工作也证实,鼠源TLR8不能识别富含A/T的DNA,这些结果暗示TLR8识别VACV的功能存在争议,而Martinez等[15]证实TLR8识别VACV诱导I型IFNs的能力可能是与其他TLRs协同作用的结果。另外,现已明确TLR8主要识别ssRNA[17],因此有关TLR8是否具备直接识别VACV及其他痘病毒DNA的功能有待进一步验证。除了上述TLRs参与痘病毒的感染识别外,TLR2和TLR4被证实也参与了痘病毒感染引起的IFNs和炎症因子的表达[18-19]。TLR2主要参与细菌细胞膜成分的识别,而在VACV感染小鼠的应答反应中发现,TLR2通过MyD88激活NK细胞释放IFN-γ和颗粒酶发挥抗VACV感染的作用[18]。然而在DCs应答VACV感染时,TLR2并不能识别VACV,而是MyD88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起到重要作用[19]。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TLR2识别VACV的能力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不同细胞类型所具有的免疫机制存在差异。Hutchens等[20]利用VACV感染小鼠试验证实,TLR4可识别病毒粒子依赖于TRIF(TIR domain-containing adapter inducing interferon-β)介导TNF-α和IL-6的产生发挥抗病毒作用。而且VACV可编码拮抗TLR4的病毒蛋白A46,敲除病毒的A46基因或使用TLR4的激活剂MC159可显著提高DCs中NF-κB的活化和IFNs的表达[21-22],也充分证实机体存在依赖于TLR4的抗痘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2 AIM2样受体

2.1 AIM2 AIM2是PHYIN蛋白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也是第一个被鉴定能够形成炎症小体的DNA识别受体。AIM2主要识别胞质中不少于80个碱基的dsDNA序列[23]。当DNA结合到AIM2的HIN结构域后发生寡聚化,使得N端的PYD结构域与接头分子ASC结合,诱导ASC寡聚化并激活炎症小体。随后,ASC依赖于自身的CARD结构域与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 caspase-1)的CARD结构域结合,从而激活caspase-1,使得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nterleukin 1β, pro-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前体(pro-interleukin 18, pro-IL-18)的剪切,最终成熟的IL-1β和IL-18分泌到胞浆中,从而介导天然免疫反应或细胞焦亡[23]。在Hornung等[24]首次验证AIM2具有识别dsDNA的研究中,利用VACV感染巨噬细胞证实AIM2可识别该病毒诱导caspase-1的活化及细胞死亡。同样在以金丝雀痘病毒和鸡痘病毒为载体的研究中也证实巨噬细胞表达的AIM2可识别这两种病毒载体,并激活巨噬细胞强烈的炎症反应[25]。我们实验室利用ECTV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发现,AIM2能够识别ECTV的感染并引发细胞的炎症反应。由此可见AIM2也具备广泛识别痘病毒的能力。然而在非骨髓源的人类细胞中尽管缺失AIM2功能,但MAV感染后却依然诱导细胞的炎症反应,可见还有其他痘病毒识别受体应答MAV的感染[26]。同时也表明AIM2的DNA识别功能具有细胞特异性,其在巨噬细胞中发挥广泛的DNA识别能力。

2.2 IFI16 IFI16也属于PYHIN家族的一员,含有一个N端pyrin结构域和两个C端HIN结构域。IFI16是一种特殊的DNA受体,穿梭于胞核和胞质间,在静息状态下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27]。当外源性的DNA被HIN结构域识别后,引起IFI16之间形成同源多聚体并定位于细胞质中,进而募集STING,同时激活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 TBK1),从而依赖于IRF3和NF-κB活化入核,促进I型IFNs及ISGs的产生[27]。此外,IFI16也可以激活炎症小体通路,诱导IL-1β和IL-18的成熟与分泌[27]。尽管痘病毒属于胞质DNA病毒,然而在VACV感染过程中依然可被IFI16识别,并且Unterholzner等[28]证实IFI16主要识别痘病毒基因组中一段保守的70 bp DNA序列。通过人工合成VACV的这段70mer双链DNA,转染细胞后可明显刺激IFN-β,而单链的VACV 70mer DNA却无法诱导IFN的表达。同样在金丝雀痘病毒为载体的研究中发现,金丝雀痘病毒可通过IFI16-STING通路诱导I型IFNs的表达和炎症反应[25]。然而在敲除了IFI16基因的DC中,相较于野生型的DC,MAV诱导的I型IFNs并未在上述两种基因型的细胞中表现出任何差异[13]。另外,对于小鼠感染致死性的ECTV而言,IFI16也并不是抵抗ECTV感染的关键PRR。当小鼠缺失了IFI16基因后,无论是ECTV诱导机体IFNs的表达,还是感染鼠的肝脏组织中病毒载量都与野生型小鼠相差无几[29]。由此可见,尽管IFI16能够识别VACV 70 bp的DNA序列,但其并不是机体识别痘病毒的关键性PRR,并且,目前尚未发现痘病毒编码的专门抑制IFI16功能的蛋白。

3 DEAD/H-box解旋酶

DEAD/H-box解旋酶是一类参与RNA生物学代谢的蛋白分子,因其保守的Asp-Glu-Ala-Asp/His(D-E-A-D/H)氨基酸基序而得名,各分子在不同物种间非常保守,都包含由至少9个保守氨基酸序列组成的ATP水解酶和解旋酶结构域[30]。自DDX58(RIG-I)、DHX58(LGP2)、MAD5等分子被发现具有识别病毒dsRNA并诱导天然免疫应答能力以来,一系列成员被证实为PRR。其中DHX9、DHX36和DDX41被发现在树突状细胞中具备DNA识别能力[31]。2010年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Liu YJ率先证实了DHX9和DHX36在人源浆细胞样DC中具有识别病原DNA的功能,其中DHX9依赖于DUF(domain of unknown function)结构域,而DHX36依赖于DEAH结构域,均可结合MyD88介导抗病毒天然免疫[32]。然而在人的单核细胞中DHX9并不表现出核酸识别能力,可见DHX9的核酸识别能力具有细胞特异性[33]。尽管当前尚无DHX9和DHX36参与识别痘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但在MYXV感染的癌细胞中,DHX9表现出抑制病毒增殖的能力[34]。利用shRNA技术敲降癌细胞中DHX9的表达后,MYXV的复制能力显著提高[34],其在痘病毒复制的晚期形成一个被称作“DHX9抗病毒颗粒”的结构抑制“病毒复制工厂”生成,从而限制病毒的增殖[35]。IL-6是PRR识别PAMP后产生的抗病毒重要细胞因子,痘病毒感染通常诱导细胞表达IL-6的分泌。研究发现,DHX9是调控IL-6启动子激活的重要因子,其通过NF-κB依赖的反式激活调控IL-6启动子活性,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33]。然而在单核细胞中,痘病毒编码的毒力因子E3则直接作用于DHX9,抑制了DHX9依赖的NF-κB反式激活,从而限制了抗病毒细胞因子的产生[33]。同样在MYXV基因编码的中也发现了E3同系物M029,参与调控DHX9的免疫应答功能[36]。由此可见,DHX9在单核细胞中并不能直接识别痘病毒,而是参与了天然免疫应答正向调节作用。对于DHX36在病毒感染中研究相对较少,较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其有可能作为DHX9和DHX36的调节中介发挥抗病毒功能,有关其在痘病毒中的作用尚需深入解析。

DDX41的DNA识别能力也是由Liu YJ团队发现并证实,其在髓系DC中均能识别poly(dA:dT)和poly(dG:dC),并且在人源单核细胞THP-1中直接识别VACV的DNA[37]。DDX41依赖于其保守的DEADc结构域结合DNA并在STING的介导下引发I型IFN和ISGs表达释放[37]。然而在MVA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利用shRNA敲降DDX41后并未对MVA诱导的TBK-1和IRF3磷酸化水平造成影响,暗示DDX41在巨噬细胞中或者对MAV的感染不具有识别功能[13]。尽管已有许多证据证实DDX41的DNA识别能力,但对其在痘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有可能与DHX9和DHX36的功能类似,只是作为调节因子参与了外源DNA诱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4 cGAS

cGAS是2013年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Chen ZJ团队首次证实的又一重要DNA识别受体,具有广泛识别外源DNA的功能。cGAS属于核苷酸转移酶(nucleotide transferase,NTase)家族的一员,具有N-端的DNA结合区、中间的NTase结构域和C-端的Mab21(male abnormal 21)结构域[38]。cGAS在识别dsDNA时,通过构象改变形成二聚体并与2个dsDNA以2∶2方式形成复合体,依赖于活性位点的改变催化ATP和GTP合成第二信使cGAMP。cGAMP扩散至内质网并结合位于内质网上的STING使其活化,进一步招募TBK1且诱导IRF3磷酸化,从而诱导宿主Ⅰ型IFN的产生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发挥抗病毒作用[38]。同时活化的STING也可直接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入核后调控炎症因子及其他细胞因子表达[38]。

VACV作为DNA病毒的典型代表之一,可被cGAS识别并且诱导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多个研究证实,无论是敲除细胞中还是小鼠体内的cGAS-/-,VACV诱导的宿主Ⅰ型IFNs显著降低且抗病毒能力明显减弱[5-6,13]。同样,对于VACV弱毒株的MAV以及灭活的MAV来说,在常规树突状细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cDC)中均可通过cGAS-STING通路诱导Ⅰ型IFN的产生[6,13]。鉴于此,VACV也被广泛用于cGAS的研究中。Ablasser等[39]在探究cGAS介导细胞间的天然免疫机制研究中发现,VACV感染细胞通过cGAS合成的cGAMP可利用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激活相邻细胞天然免疫反应。同时,在被VACV感染的细胞中,由cGAS合成的cGAMP可被包裹进病毒粒子,随着病毒粒子的释放并感染新的细胞,可将cGAMP传递且激活新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40]。由此揭示了cGAMP作为信使分子在介导相邻细胞产生快速免疫应答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借助于VACV,多个宿主蛋白(如锌指蛋白ZCCHC3、羧肽酶CCP5/CCP6、谷氨酸化酶TTLL4/TTLL6以及GTP酶RAB2B)被发现在调控cGAS-STING介导的抗痘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41-43]。尽管上述研究均证实cGAS在识别痘病毒感染并发挥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在VACV感染的多个细胞系(鼠角质细胞308、巨噬细胞NR9456和树突状细胞)中却未能检测到cGAS介导的Ⅰ型IFNs表达[6]。由此可见,痘病毒具有逃逸cGAS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能力。现已发现,由VACV B2R基因编码的痘病毒免疫核酸酶(poxvirus immune nucleases,poxins)能够降解cGAS-STING通路中的cGAMP,使得STING无法被激活,阻碍了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44]。当敲除B2R基因后病毒的复制并未受到影响,但在感染小鼠脏器组织中的病毒滴度却显著降低,可见poxins是VACV重要的毒力蛋白,并且该基因在大多数痘病毒的基因组中都存在[44]。除了poxins之外,VACV编码的F17通过干扰cGAS的调节蛋白复合体mTOR使得cGAS调控受阻从而阻碍了cGAS-STING通路的激活,限制了Ⅰ型IFNs和ISGs的表达[45]。由此可见痘病毒在对抗宿主应答过程中丰富的逃逸策略,同时也反映出宿主cGAS-STING在抵抗痘病毒感染的重要功能。

除了VACV之外,ECTV在感染过程中也可被cGAS识别。我们实验室通过体外实验证实小鼠cGAS不仅可以识别人工合成的dsDNA,而且可识别灭活的ECTV[5]。进一步利用基因敲除手段证实小鼠通过cGAS-STING-TBK1-IRF3/IRF7信号通路参与了ECTV诱导IFN-β的产生,且cGAS和STING具有限制ECTV增殖的能力[46]。随后Wong等[29]也证实了ECTV通过cGAS-STING通路诱导宿主Ⅰ型IFN的分泌,并且可通过外源注射cGAMP挽救ECTV感染小鼠因缺失cGAS基因造成致死现象,由此可见cGAS在小鼠抗ECTV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利用ECTV分别感染TLR9-/-、STINGgt/gt和cGAS-/-小鼠的研究发现,TLR9-/-小鼠对ECTV更易感且致死率更高,可见TLR9在抗ECTV感染中表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5,46]。类似于VACV poxins,ECTV编码的Schlafen蛋白也具有抑制cGAS-STING通路的作用,其具有核酸酶的作用,很可能与poxins的作用机制相似,通过降解cGAS合成的cGAMP阻碍cGAS-STING介导的I型IFN反应[47]。

5 其他DNA识别受体

除上述DNA识别受体介导宿主抗痘病毒感染之外,DNA-PK、DAI等DNA识别受体也参与了痘病毒的感染[48-49]。DNA-PK是由Ku70、Ku80和DNA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组成的异源三聚体蛋白复合物,是负责DNA损伤修复过程中非同源性末端接合反应的关键性酶[48]。Ferguson等[48]于2012年首次在成纤维细胞(MEF)中证实DNA-PK具有识别外源DNA并诱导宿主天然免疫的功能,其不仅可以识别VACV基因组DNA,而且在不依赖于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可被MAV激活经由IRF3诱导MEF的I型IFN反应。尽管DNA-PK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Ku是结合DNA主要位点,但在介导宿主免疫反应过程中DNA-PKcs却发挥更为重要作用,敲除小鼠DNA-PKcs基因(DNA-PKcs-/-)后,MAV诱导小鼠的I型IFN和IL-6显著降低[48]。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DNA-PK可识别VACV并介导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但已发现VACV编码的C4和C16蛋白具有抑制DNA-PK识别DNA的功能,而这两种蛋白在MAV中均缺失。C16通过结合Ku异二聚体阻碍了DNA-PKcs对DNA的结合,使得DNA-PK依赖的DNA识别通路受阻,造成细胞因子表达量降低[50]。C4则通过自身的C端与Ku结合阻断了与DNA的结合,从而逃逸宿主DNA-PK对DNA的识别[51]。由此反映出DNA-PK原本在识别痘病毒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病毒在进化中建立了相对应的逃逸策略。

DAI(亦称ZBP1)是2007年Takaoka等[49]证实的又一个胞质DNA识别受体,其通过STING经由IRF3调控宿主天然免疫反应。在小鼠的成纤维细胞(L929)中,DAI可识别VACV基因组DNA并诱导IFN-β的转录表达,然而敲除小鼠DAI基因(DAI-/-)后,VACV对小鼠的致死率以及免疫应答并无显著影响[49]。在ECTV感染过程中,我们利用荧光定量PCR发现其DAI在不同感染时间点以及不同组织出现了显著性的转录变化[52],但Xu等[8]证实敲除DAI基因的小鼠对ECTV的感染无差异,由此可见DAI并不是识别痘病毒感染的关键受体。除了参与调控宿主I型IFN应答之外,DAI被发现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导的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和炎症反应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在不依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的情况下识别dsDNA通过RIPK3诱导坏死性凋亡并引起炎症反应[53]。在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应答研究中证实,DAI是识别病毒dsDNA并诱导细胞坏死性凋亡关键受体[54],但在敲除小鼠DAI基因(DAI-/-)后,小鼠却对ECTV和VACV的敏感性没有差异[8,42],表明DAI在痘病毒感染中并未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RNA聚合酶Ⅲ(RNA polymerase III)、高迁移率族蛋白B(high mobility group box,HMGB)、富亮氨酸重复序列互作蛋白1(leucine-rich repeat in flightless-1 interaction protein 1,LRRFIP1)和减数分裂重组蛋白11同系物 A(meiotic recombination 11 homolog A,Mre11)等都被发现具有识别病毒DNA并介导I型IFN反应[46,52]。然而,这些DNA受体被证实并非是识别病毒DNA的关键,甚至是多余的,而且具有细胞特异性。目前有关这些DNA识别受体在痘病毒的感染研究中较少,其在痘病毒感染中的功能有待深入探究。

6 小 结

痘病毒是已知病毒粒子中基因组最大、最复杂的一类胞质DNA病毒。痘病毒感染过程中释放的dsDNA作为危险信号可被宿主细胞中的一系列DNA识别受体识别后,激发机体天然免疫反应。目前已通过体外细胞系和/或小鼠感染证实多种受体可识别痘病毒的PAMP,尽管这些受体具有一定的细胞特异性,然而痘病毒广泛的细胞和组织嗜性,以及复杂的复制过程,使得机体中多种PRR参与识别病毒的感染并发挥抗病毒作用。在这些众多的DNA受体中,TLR8、TLR9、DHX9和DHX36依赖于MyD88,而cGAS、IFI16、DDX41和DNA-PK依赖于STING,进一步都通过TBK1-IRF3/7和IKK-NF-κB介导I型IFNs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利用痘病毒感染敲除DNA受体基因的研究证实,TLR9和cGAS是识别并发挥抗痘病毒感染的关键受体,且TLR9似乎比cGAS更为重要,这与二者调控机体免疫反应以及病毒的逃逸策略有关。TLR9位于胞内膜(细胞内体、溶酶体或内质网膜)中,痘病毒依赖膜融合的方式进入胞内,在细胞质中完成基因组复制,因此,TLR9 优先识别痘病毒基因组中未甲基化的CpG序列介导天然免疫防御;而一些病毒DNA进入胞质,被定位于胞质中cGAS识别,通过STING诱导Ⅰ型IFNs的产生。TLR9能够诱导全身性Ⅰ型IFNs的表达,而cGAS只诱导局部性的免疫应答。其他DNA识别受体则因为细胞特异性只发挥了一定的抗病毒作用。然而在痘病毒与宿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进化出一系列逃逸宿主DNA识别的策略,痘病毒编码的蛋白靶向作用于DNA识别或相应的信号通路从而拮抗宿主免疫应答。尽管目前已经发现多个参与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痘病毒蛋白,然而痘病毒基因组编码大约200多个蛋白,是否还有其他病毒蛋白参与调控宿主免疫应答有待进一步探究。同时,宿主中是否还存在未被证实的DNA识别受体以及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待深入探讨。这为阐明痘病毒的致病与免疫机制以及其痘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策略和方向。

利益冲突:无

引用本文格式:成温玉,雷霆宇,张博昕,等. DNA识别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参与抗痘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2,38(4):341-348.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22.00.036

猜你喜欢

痘病毒证实宿主
猴痘的前世今生
鼠痘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历史不可验证说的语义结构与内在逻辑
抓住自然宿主
去哪儿、携程互咬一路厮打至商务部沈丹阳证实收到举报材料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