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圈养阅读”走向“游牧阅读”
——以《四季之美》为例

2022-12-27孙建锋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游牧圈养周作人

○孙建锋

所谓“圈养阅读”,意味着阅读教学时,学生被驱赶到单一的阅读空间,视野被窄化到只能盯住单一文本,目标被自以为是地设计与规划,方法与技巧被强制灌输,思维与想象被标准答案固化,思想与观念局限于一个向度与维度。所谓“游牧阅读”,是把阅读思想置于一个平滑的、开放的游牧空间之中,学生阅读时不用遵循一成不变的方法,任由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驰骋于外部关系的多维文本“绿野”。

“圈养阅读”是一种要我读的被动阅读,即伪阅读;“游牧阅读”是一种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即真阅读。从“圈养阅读”走向“游牧阅读”,是阅读的应然回归,是阅读的本然走向。

下面结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根据卞立强翻译改编的《四季之美》具体课例,谈谈践行体会。

一、组合文本——阔放视域,突破孤单文本的贫瘠与囿限

毋庸置疑的是,孤零零的单一文本信息量是有限与贫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课文与译文整合起来,形成组合文本,然后提供给学生阅读。当然,也可以引领学生借助网络自搜自组。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无限的超文本链接,从一个文本轻松地跳跃到另一个文本,从一种叙述转换到另一种叙述,从而突破单一文本的界域。

【链接译文一】

四时的情趣

清少纳言(周作人译)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对的。

(选自《日本古代随笔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3页)

【链接译文二】

四时的情趣

清少纳言(林文月译)

春,曙为最。

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

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五月的黯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

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伤感。又有时间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久以后,尚有风声虫呜。

冬则晨朝。

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选自《枕草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6月)

二、“游牧阅读”——不绳规学生,鼓励其在文本中“漫游”

“漫游”并非完全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放羊”。确切地说,它是漫无止境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兴趣在文本中开展多路径、多维度、多因素的探索与思考,使阅读充满多种可能性。

譬如,在进行《四季之美》的“游牧阅读”时,鼓励学生把课文与译文的组文放在一起读,用自己的眼睛读,用自己的大脑想,用自己的小手写。学生对文本充满好奇与期待,多维的阅读带领他们来到未知的领域,感受未知的事物。下面撷取几位学生的“游牧阅读”体会,以飨读者。

学生一:

我读了这三篇文章,《四季之美》(课文)更有条理,用词优美有趣,相对于《四时的情趣》(周作人译)而言,突出了四季的美,简约而不简单;《四时的情趣》(周作人译)翻译得很到位,但是有点太多了,也没有突出四季的美丽,语言并不是那么紧凑,也没有课文朗朗上口的特点;《四时的情趣》(林文月译)翻译得更加简练优美,准确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字数虽然少却写出了四季的情趣。

以上是不同点,下面我来说说相同点:文章虽不一样,但都写了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冬天最美是早晨;而秋天则是黄昏。还有,都写出了实际的美。

不难看出这位学生的阅读是一种没有外力监控的批注实存,在对比阅读中,他能初步抓住课文与译文的特点比较异同。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在同异交互比照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这样阅读是自吸自纳、入目入心的。

学生二:

我最喜欢林文月译的这个文本。首先,卞立强译的这个题目我觉得太刻板了,仅仅一个“美”字就框住了所有遐想。而“情趣”两个字,我觉得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虽然周作人和林文月译的题目都是“四时的情趣”,但是林文月译的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卞立强和周作人译的最后一句话感觉比较颓废,没有体现正能量。而林文月译的这一句,虽然也写出没有兴致可欣赏了,但并没有感到颓废。也许是因为原著作者清少纳言和林文月都是女性,所以她的译文更能贴近原著的思想吧!我觉得课外应该多学习一门外语,争取能自己读原著,看看原著究竟怎样写的。

“多学习一门外语,争取能自己读原著,看看原著究竟怎样写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游牧阅读”,真正让学生从一种语言的框架体系里逃逸,希望他们能读懂更多的语言文字,汲取多样性的文化,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学生三:

第一遍读这三篇文章,我读出了它们主题相同,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清少纳言,都写到了四季之美。难道清少纳言的文字就这样没有嚼头吗?如果是这样,《枕草子》怎么会成名著?又怎么会有周作人、林文月、卞立强等一些知名的作家翻译它?我想,它一定有嚼头。于是,我又仔细地读了一遍,有了新发现——

我觉得四季之美美在光;四时的情趣,也在于光。

春——“是破晓最好!”为什么?天亮不亮是天的事,公鸡叫不叫是公鸡的事,你醒不醒是你的事。没有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破晓并不意味着觉醒,灵魂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一旦醒了便回不到梦中去了。

这,才是春眠要觉晓;这,才是破晓的情趣!

夏——“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趣味何在?哪怕是一点点萤光,也胜似月光。因为前者是自己发的光,后者是借别人的光。这难道不是美好的情趣?

秋——“夕阳辉煌地照着……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生命,惜光,趁着属于自己的有限光阴,赶快飞翔,抵达自己该抵达的地方!这难道不是美好的情趣?

冬——“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雪中送炭,这难道不是最美的情趣?

上苍创造光,人类说有光还不够,我们“智”造光,于是就有了火。从钻木取火、围炉夜谈,到油灯烛火、秉烛夜读,期间大约一万年,人类追逐光明的历史漫长而又坎坷。人类追求光明,难道不是最美的情趣?

《四季之美》,美在光;《四时的情趣》,趣在光。

这位学生紧扣一个“光”字,把组文读得光芒四射、光明磊落。“游牧阅读”让真正的阅读与真正的学习在他身上发生。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最好的理解吗?还能更好地理解吗?伽达默尔告诫我们:“没有更好地理解,只有不同方式的理解。”

三、怎样看从“圈养阅读”走向“游牧阅读”

“圈养阅读”最大的危险就是让学生拒绝思考,从而对真阅读失去能力,“圈养阅读”最大的错误就是在犯错的路上狂奔,失去了刹车的能力。而“游牧阅读”瓦解了封闭而固定的层化空间,展布了开放的、不确定的、无边界的空间。作为“游牧阅读”者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跳转、穿插、停泊和链接,从传统的、线性的、静态的阅读封闭结构中跳脱出来,转向网状的、富有弹性的开放空间,自由穿梭在多维文本的大地上,享受着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自由流动,也享受着阅读与批注的双重自由,可以在任意方向读出自己最真实的、毫无功利的、最直接的感受。文本时刻在变化、建构、生成,而学生过去由于“圈养阅读”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和欲望,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一元论阅读教学机制,形成了多元的、多方位的阅读体系,有利于全新读写关系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成为时代真诚的发声者、个体感受的发言人。

当然,以多维感受为优势的“游牧阅读”需要把握好“漫游”的广度与深度,在养育学生审美趣味、批判性思维与想象力发挥等方面还要不断迭代,不可奢望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贪图一蹴而就。

猜你喜欢

游牧圈养周作人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都市游牧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多元游牧
周作人之死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周作人和他曾经迷恋的女人们
圈养在心中的狼
周作人住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