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交流意愿培养的研究
2022-12-27赵婧
赵 婧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通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和框架[1]。此项合作议案有着非凡的国际意义。即本着多方共赢为最终合作目标,推进和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在自身独立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互相协作、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从文化意义解释,“一带一路”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兼具不同文化个性发展的同时,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影响,共同打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人文发展交流平台[2]。道格拉斯(Douglas)和罗斯沃尔德( Rosvold)[3]证实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即能够正确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过分强调语言教学而忽视其文化学习的传统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外语教育的需求了。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交际意愿。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英语课上基本保持沉默,他们抗拒使用英语,即使是在英语课堂上,也表现出“能省则省”的状态,尽可能地逃避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构建了新的跨文化教学模式,与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整合语言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模式,双管齐下探究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愿。
二、研究设计
(一)交流意愿
麦金太尔(MacIntyre)等人[4]将交际意愿(WTC)定义为愿意在特定时间使用第二语言与一个或多个特定的人进行对话。康(Kang)[5]对交际意愿的定义做出新的补充:交际意愿(WTC)是个人在特定情况下自愿积极做出沟通行为的意愿,它的发生取决于交际者、交际的主题以及交际发生时候的情境以及其他可能会影响交际情境产生变化的潜在因素。 有学者建议将交际意愿(WTC)视为影响外语习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6]。此外,还有学者重申跨文化学习融入语言教育中,对学生们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意愿培养至关重要[7]。
(二)研究对象
98名学生参与了此次研究,他们分两次完成了《跨文化交际意愿问卷》,即分为前测(使用新跨文化教学模式前)和后测(使用新跨文化教学模式后)。通过分析和对比前测和后测结果的差异,以探索新跨文化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愿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问卷调查结束后,10名学生被随机抽取参与深度访谈,就他们使用和学习新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切实体验以及他们对自己取得的进步或其他仍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探讨。前测和后测所使用的问卷内容设置保持一致,以保证测试结果对比时的客观性。问卷共包含15个封闭式问题。每题的标准分值范围从1分到5分,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愿意”,2分表示“不愿意”,3分表示“中立”,4分表示“愿意”,5分表示“非常愿意”。
(三)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教学模式
笔者融合了教材编写指南[8]、文化教学模型[9]、Big C 文化(餐饮,假日,艺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文学,建筑等)和 small c 文化(交际风格,宗教,价值观,文化制度,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等)、跨文化能力四种理论作为新跨文化教学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新教学模式和常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同步进行,所涉及的文化主题都是笔者结合现用教材单元内容进行编写的,二者可互补使用,无需花费单独的教学时间。新教学模式的这一特点解决了因教学时间有限而无法开展跨文化学习的问题。具体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如下。
1.课前预习任务
每个单元均以热身活动开场,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本节中的所有预习任务。预习任务通常和所需学习的文化主题背景有关。允许学生们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以便预习任务可以顺利完成。
2.课堂教学
该环节中,笔者利用新编的补充材料进行跨文化教学。选取编写的文化教学材料均为生动有趣的真实案例。其内容丰富多彩、表达语言简洁明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融入教学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人报告等,还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本节。让学生充分体检课堂主人公的学习感受,教师则发挥从旁引导、启发、纠正的作用,将教学主角归还给学生们。
3.课后学以致用
在本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课后迷你测验。测验仅有5题单选题,所涉及的知识都和刚结束的文化学习相关。此外,整个教学模式中还包含了3个口语任务(对话编写级扮演)、2个翻译任务(汉译英)、2个写作任务。所有任务的主题都和跨文化相关。全方位利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知识相融合的模式,使跨文化交际意愿增强的同时,促进语言技能习得成效的改善。
三、研究结果
根据前测结果显示,在学习新跨文化教学模式之前,目标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愿总体为“不愿意”。其中,被目标学生们直接标记为“不愿意”的问题非常值得在此梳理一番,主要有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评论他人的观点、用英语回答问题、阅读英文评论和老师反馈的英文评语、主动使用英语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英语对话的角色扮演、站到讲台前进行英语对话的角色扮演、唱英文歌、写英文邮件给外国朋友。15项调查问题中,有8题学生选择了“不愿意”,占全部问题的53.33%,说明超过一半以上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是学生们不愿意参与的。
但这一情况却在学生们使用新跨文化教学模式学习16周后发生了转变。后测结果证实他们总体的跨文化交际意愿通过在新模式的教学指导下已经从“不愿意”变为“愿意”。其中,那些在前测中学生表示“不愿意”,但在后测中转变为“愿意”的项目有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评论他人的观点、用英语回答问题、唱英文歌、写英文邮件给外国朋友。此外,前测中显示为“中立”,但在后测中变为“愿意”的项目有使用英语和老师打招呼、使用英语和同学打招呼、使用英语参与小组讨论、使用英语查询资料、使用英语记笔记、有兴趣参与汉译英练习。显而易见,后测中表示“愿意”的问题一共有10个,占全部问题的66.67%,说明有超过一半以上跨文化交际情境是学生们愿意参与的。前测中超过一半以上的情境中学生们不愿意使用英语(53.33%)对比后测中超过一半以上的情境中学生们愿意使用英语(66.67%),这巨大反转的结果可以说是一个质的突破,同时也证明笔者所设计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对于改善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积极作用。
在随后的采访中,学生们也纷纷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新构建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觉得从中受益良多。同时,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跨文化知识量增加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愿空前高涨,甚至有学生还表示自己的语言技能也有所改善。最后,他们也对该跨文化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期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增加实践性的活动和任务,这样会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建议
针对研究结果显示的问题,在尝试将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日常英语教学中的同时,笔者认为还应当根据实际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适时地运用以下三个策略,使学习效果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一)对话管理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前搜集与课程主题内容相关的话题并编写为日常对话模式,引导学生在对单元课文主题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日常会话词汇和句式。对话建立和维系的策略也应同时讲授,以此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们习得正确表达而增强他们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们主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意愿可以得到加强。
(二)跨交际策略
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样不愿意主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究其原因为怕说错、怕闹笑话等。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应试的知识点和技巧,但是面对真实的语境,他们很多时候表现出不知所措。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跨文化交际策略的缺失是主要因素之一。这导致了学生们只知道如何运用知识点和应试技能在一场场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在实际的日常交流中却不知道什么样的表达是得体的,是恰当的,是正确的。所以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应当及时加入到日常教学中,这也是响应课程思政最好的一个切入点。
(三)考试评估改革策略
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考虑在各级各类英语语言测评中加入针对学生英语语言使用意愿的评估。有了评估指标的改革,学校才有调整课程计划的依据,教师们也有了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动力。现在许多院校在英语考试中已经加入了口语考试环节,部分院校甚至将口语成绩的比例作为学生英语总评成绩中的核心考核部分。但是,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测评仍然没能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考试中占有一席之位,殊不知,不论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时候,与之相关的文化输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语言教育不可脱离其文化熏陶而孤立存在,缺失文化要素的语言学习只能达到形似而神不似的程度,终究无法完全掌握一门外语以满足当今全球一体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本次研究中笔者基于协同效应,构建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共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并切实运用于日常教学中。通过前测、后测收集的数据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愿的改善做出论述,同时也通过前后的改变证明了:新跨文化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们跨文化交际意愿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跨文化教育确实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愿越强,语言学习的动机就越大。这项研究的结果可以再次证实和强调跨文化学习必须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之后的外语学习模式构建、改革、执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