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课堂应有的面貌
2022-12-27朱荣武特级教师
文|朱荣武(特级教师)
搬了新家,带三岁多的二宝散步。妻子提议:“我们去暨阳湖公园看看吧。”没想到这不大的声音却被二宝捕捉到,忙喊道:“我也要去!暨阳湖公园在哪?和桃花岛公园一样好玩吗?”说着就捉住我们的手,拽着我们快走起来……
二宝因陌生又熟悉的“暨阳湖公园”而生“疑”,进而生“问”,对问题答案的期待让其“去”的动力爆棚,这是儿童天生的好奇感使然。在认知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呢?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疑生问恰恰又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涵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绝佳时机。美国学者马扎诺等人认为学习中有三个主要系统,即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认知系统,学习者面对一个学习任务时,首先是自我系统决定是否介入,然后是元认知系统选择认知策略,最后才是认知系统启动并完成任务。由此看源自学习内部的、主动的问题提出多么重要!
假如在日常的数学课堂里,教师能够围绕要学习的内容,引领学生生成相关问题并展开持续深入的探究,由此建立一个“以疑发端、在问中学、以学解疑、学后再疑”的良性“问学”思维场域,让“问学”成为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那么“自主学习、深度学习、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等还会难以实现、难以获得吗?但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更多还是“师问”掩盖和替代了“生问”,“问”成了教师的权力!
也许,我们担心学生不敢问。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营造安全宽松的氛围,鼓励、邀请并赏识学生的发问,让学生放下包袱敢疑敢问。
也许,我们担心学生不会问。要么担心学生“不问”,课堂将迎来冷寂的尴尬;要么担心学生“乱问”,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这时我们是否可以先放慢脚步,放低要求,教给学生提问的一般方法?是否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问题?是否可以在问题的梳理、比较和甄别中,养成严谨审慎提问的态度……
也许,我们担心学生问得浅。浅,将不能切中主题,将远离本质。这时我们是否可以聚焦重难点,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相关学习素材,有预设地导引学生提问?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重视学生“问题提出”的价值,强化引领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只要有机会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问起来,实现“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