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龄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探析
2022-12-27崔艳粉王松龄
崔艳粉,李 颖,王松龄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亦称TOURETTE综合征(简称“TS”),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以反复、迅速、突发、刻板的运动与发生抽动为主的神经精神障碍。临床多以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表现为挤眉眨眼、咧嘴、耸鼻、仰颈、扭肩等,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四肢及躯体的爆发性动作如踢腿、跺脚等。30%~40%的患儿因喉部肌肉抽搐而发出重复爆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如犬吠声、喉鸣声、咳嗽声或清嗓子音等,半数有秽亵言语等,其中抽搐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由于上述症状的出现,导致患儿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但神经系统检查除不自主运动表现外,一般无其他阳性体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该病有病程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可延续至终生、反复发作的特点。若在患者儿童与青少年时期不能进行有效治疗,则严重影响其心智发育和学习成绩,严重者会影响其成人后社会交往能力及就业活动。该病短期可应用西药治疗,如泰必利、氟哌啶醇等抗精神药物,获得较好的疗效,但需较长时间维持。中医药可调节患者全身阴阳和脏腑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王松龄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在诊治心、脑血管病与神经科急重疑难症方面造诣颇深。王教授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研究较多,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现将王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该病虽无明确记载,亦无相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抽搐”“肝风”“慢惊风”“瘛疭”“筋惕肉”等范畴。该病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中医临床各家对该病的认识各不相同。徐涛等[1]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肝与肺,主张清肺利痰、平肝息风、肝肺同治。王素梅教授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位在肝、脾,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痰,治宜祛风化痰、平肝补肺[2]。成肇仁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心、肝,病机关乎五脏,立法当以调肝为本[3]。刘焯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肝,病理因素为风、痰、火互结,致使肝风内动,外风引动内风而发为抽动[4]。汪受传教授从脾肾论治该病,认为其是由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而致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而发[5]。可见,该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王松龄教授认为该病主要病位在肝。肝主筋,全身筋脉的正常活动有赖于肝阴血的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灵活有力;若肝受损,则出现筋脉挛急、肌肉抽动、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2 分型辨治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肝藏血,肝血依赖于肾精滋养,肾精又需要肝血的不断补充,两者相互依存、互相资生;若先天肾精不足,则导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脾为后天之本,又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后天失养易致脾胃虚弱,日久化生痰浊,或反侮肝木,致痰浊化风。小儿为“纯阳”之体,加之饮食不节,易致积热伤中[6]。因此,王松龄教授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分为3个证型进行论治,即积热伤中、扰神化风证,肝肾阴亏、虚风动越证,脾虚侮肝、痰阻风动证。
2.1 积热伤中、扰神化风证 《医学源流论》言:“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说明小儿易患热病,多从阳、从热。小儿易被饮食所伤,积久内生痰热,扰动心神则烦,浊邪冲咽则秽语频数,痰热扰动则口面、肢体抽动。治宜清热降浊息内风,方药以升降散、黄连温胆汤、五虎追风散化裁。其中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升清降浊、疏风散热,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例》)清热燥湿、理气化痰,五虎追风散(出自《史全恩家传方》)祛风解痉、通络止痛,三方合用可清热降浊、息风止痉、理气化痰、行气通络,适用于积热伤中、清浊失序、痰郁风动、气血瘀滞、经脉拘急、肢体瘛疭引起的肝风抽搐病证。症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肢体抽动频繁有力、喉中发出异常语音、精神紧张、烦躁易怒、大便不稀或干结、舌质偏红、苔黄或呈黄腻、脉弦略数或呈弦滑略数等的“内风抽搐”病证者均可应用。方药组成:僵蚕9 g,蝉蜕8 g,大黄3~6 g,姜黄9 g,黄连片6 g,竹茹15 g,枳实10 g,浙贝母15 g,茯神12 g,天麻10 g,钩藤12 g(后下),全蝎6 g。
2.2 肝肾阴亏、虚风动越证 《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即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肾充则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王松龄教授认为,该证病因为先天肾精不足,日久肝肾阴虚,致虚风内动。治宜育阴息风养肝肾,方药以一贯煎、大定风珠、止痉散化裁。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滋养肝肾,兼以疏肝,主治肝肾阴虚、气机不舒之证;大定风珠(出自《温病条辨》)滋阴柔肝、濡筋息风,主治神倦瘛疭阴虚风动证;止痉散(出自《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验方》)通络止痛、祛风止痉,主治颈抽拘急、四肢抽动之证;加天麻加大息风止痉、潜阳定搐之力。全方有滋养肝肾、育阴息风之功,适用于阴虚风动的抽搐、慢惊风、筋惕肉、瘛疭等病证,症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形体偏瘦、大便干结、舌质红绛、少苔或光剥、脉细力弱等表现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均可应用。方药组成:生地黄10 g,枸杞子10 g,当归10 g,北沙参20 g,白芍10 g,龟甲10 g(先煎),阿胶珠10 g,牡蛎30 g(先煎),甘草片6 g,全蝎6 g,蜈蚣1 g,天麻8 g。
2.3 脾虚侮肝、痰阻风动证 《素问·玉机真脏论》有“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之说,其中脾精浓厚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故又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论,脾精不足则既乏化营生血之源,亦缺生卫化气之本。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者,日久化生痰浊,或反侮肝木,致使土壅木郁,痰浊化风。治宜健脾缓肝消风痰,方药以缓肝理脾汤、牵正散加减。缓肝理脾汤(出自《医宗金鉴》)缓肝理脾、扶土抑木,主治脾虚侮肝、痰浊化风证;牵正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去白附子,加天麻,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功效;二方合用,有健脾缓肝、扶土抑木、祛风化痰、止痉通络之功,对脾虚肝郁、痰浊动风的“肝风抽搐”有较好的疗效。该方适用于肌肉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喉中时有吭吭作响,声低力弱,精神倦怠,胸闷气短,叹息胁胀,食欲不振,睡卧露睛,形瘦性急,面色萎黄,声低力弱,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微腻,脉沉无力或兼细滑等表现的“内风抽搐”病证。方药组成:党参片12 g,白术20 g,茯苓15 g,麸炒山药30 g,陈皮12 g,清半夏9 g,白芍10 g,甘草片6 g,钩藤10 g(后下),全蝎6 g,僵蚕10 g,天麻10 g。
3 病案举隅
患儿,男,4岁5个月,2018年10月30日首诊。主诉:间断性右侧面部抽动5 d。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不自主抽动,同时伴有异常喉音,间断性发作,伴有双手指尖疼痛,情绪急躁,有轻微强迫症状,大便干结,纳差,眠可。既往有轻度佝偻病史。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痉病(积热伤中、扰神化风证)。辨证:肠胃积热,升降失调,引动肝风,清窍不利。方药:升降散、五虎追风散、黄连温胆汤加减。组成:僵蚕6 g,蝉蜕5 g,姜黄5 g,大黄2 g,全蝎3 g,蜈蚣1 g,乌梢蛇4 g,天麻4 g,钩藤4 g(后下),黄连片3 g,胆南星2 g,瓜蒌3 g,炒白芍5 g,甘草片2 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18年12月6日二诊:患儿服药后右侧面部抽动频率较前明显减少,上方加麸炒枳实5 g,予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19年1月3日三诊:服药后患儿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仍有大便干,上方大黄加至3 g,予3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19年2月14日四诊:患儿服药期间无面部抽搐及秽语发作,现仍有大便难,3~4 d 1次。首诊方去炒白芍、甘草,加白术10 g。予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19年4月18日五诊:患儿未再出现面部抽搐及秽语症状。将上方配制成药丸服用半年,以防复发。
按语:本案患儿属积热伤中、扰神化风证,在临床较为常见。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节,易为乳食所伤。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多过食肥甘厚味,胃肠难以消化,易致胃肠积热,升降失调,引动肝风,经脉拘急,肢体瘛疭。故应用升降散以升清降浊、疏风散热,配合黄连温胆汤清热燥湿、理气化痰,五虎追风散祛风解痉、通络止痛。加胆南星清火化痰息风,瓜蒌润肠通便,炒白芍平肝止痛,蜈蚣、乌梢蛇息风通络止痉。二诊时加麸炒枳实破气消积。三诊时患者仍有大便干,增加大黄用量泻下通便。四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大便仍干,故去炒白芍、甘草,加白术健脾益气。
4 小结
抽动-秽语综合征起病年龄为2~12岁,诱因可有疾病后或情志失调或家族史。该病临床症状以抽动为主,或伴有怪叫,抽动或可受意念控制,暂时不发作,病程多呈慢性,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家长平时应关爱患儿,重视其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忌打骂,心理安慰配合中药汤剂方能药到病除[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