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针灸甲乙经》中带下病的针灸治疗

2022-12-27王艺颖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3期
关键词:甲乙腧穴督脉

王艺颖,李 瑛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1]“带下病”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2]。广义的带下指妇产科疾病,狭义的带下包括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3],《针灸甲乙经》记载的“带下”主要指病理性带下。带下为津液的一种,由肾精化生,是肾精下润之液。带下是在肾精充盛的前提下,以及在肾气和天癸的作用下,由任脉所司,达于胞中,经督脉温化,带脉约束,溢于阴道阴户,润泽前阴孔窍[4]。带下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带下物量、色、质、味的变化并结合其他症状,该病发病与肾、肝、脾等功能失调有关,同时与湿、热、毒等病邪密切相关[3]。

带下病相当于西医中的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异常[5],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研究带下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部分带下病患者不喜服用药物或服用药物后病证仍迁延不愈,此时可选用针灸治疗。针灸改善妇科疾病中的白带异常疗效可靠[6-11],选穴时多重视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交会穴配穴、俞募配穴等[5,12-14]。《针灸甲乙经》叙述了53种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第1次将针灸妇科独立成篇,使妇科针灸治疗从此逐步向专科发展[15]。本文简要分析与探讨《针灸甲乙经》中带下病的针灸治疗,期望能为临床针灸治疗带下病的取穴、操作、处方归纳、腧穴配伍优选方案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原文取穴

《针灸甲乙经》中关于带下病的针灸治疗主要见于《卷十二·妇人杂病第十》中的8个条文,共涉及12个腧穴: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缺盆、尾骶(长强)、八髎、曲骨、大赫、五枢、蠡沟[16]。

2 取穴分析

2.1 多在局部取穴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任带二脉损伤,带脉失约或失养,病变多在胞宫,多取腹部和腰骶部腧穴。腰俞、八髎、尾骶、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位于腰骶部,属人体阳面腧穴,曲骨、大赫、五枢位于腹部,属人体阴面腧穴,具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效,可调和人体气血阴阳,且这些穴位皆靠近胞宫,具有腧穴的近治作用,对局部病变有较好的针对性,对带下病有直接治疗作用[17]。此外,腧穴对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病证也有直接治疗作用[15],如听宫、听会、耳门等可治疗耳病,四白、睛明、承泣等可治疗眼病[18]。局部选穴是依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适用于所有病证的针灸治疗。如《灵枢·经筋》言:“以知为数,以痛为腧。”[19]《素问·调经论》谓:“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20]这些皆体现了局部取穴的重要性。

2.2 多取阳经穴位 生理性带下无色透明,黏而不稠,无特殊气味,有时略呈白色[21],但此篇目中记载的带下为赤白、白沥、赤白沥、赤淫时白、下苍汁、赤沥、赤白沃、赤淫、赤白淫,是病理性带下,属于带下五色中的青、赤、白带。一般情况下,色白多为脾虚或肾虚;色黄质黏稠多为湿热;色赤白相间,质稠如脓,或有臭气,多为湿毒、热毒等。

《济阴纲目》云:“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白涕;伤足太阴脾经,黄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衄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22]指出带下五色之青、赤、白、黄、黑分别对应经络病变之肝、心、肺、脾、肾。但《针灸甲乙经》此篇章中带下病的治疗并未完全按照带下颜色循经取穴,而是多取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穴位。腰俞位于督脉,为督脉阳气上行之枢纽,具有化湿、统摄、通畅气机之功;上、次、中、下髎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居阳位,具温阳化湿止带之功,为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要穴。带下属阴,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主一身之阳,保卫体表,抵御外邪入侵,可温阳化湿、收摄止带,督脉行于脊柱,足太阳膀胱经夹脊柱、抵腰部、络肾,针刺这些阳经穴位既有局部治疗作用,又可循经对五脏六腑产生综合调节作用[23]。因此,在治疗带下病时需仔细辨证,不可拘泥于五色配五脏五经,不可见某色即认为是某脏或某经病证,应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辨析。

针灸治疗作用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实现的,带下病与人体水液失调有关,多属阴证,阴盛阳虚致水湿泛溢,可选取阳经穴位以达补阳泻阴、调和阴阳之功[24]。

2.3 多用单穴(特定穴) 《针灸甲乙经》多取单方,一病一穴或一症一穴。全书共记载腧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25],载方1 045首,其中单穴处方就有873首,占83.5%[26],由此可见皇甫谧擅长运用单穴。在妇科杂病的治疗中仅有两首是复方:“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后取尾骶与八髎。”“乳痈,太冲及复溜主之。”[16]书中治疗带下病也是以单穴为主,主要取交会穴和络穴,如“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坚,小便闭,曲骨主之”“女子赤淫,大赫主之”“妇人下赤白,里急瘛疭,五枢主之”“女子疝,小腹肿,赤白淫,时多时少,蠡沟主之”[16]。曲骨为任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主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小腹胀痛、遗尿、月经不调等病证,亦可复任带之固。大赫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与肾主收藏和冲脉水湿之气输布有关,具补肾调中、温阳化湿之功。五枢为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之会,为气血出入带脉之枢要,以治带下病为长。蠡沟为足厥阴肝经络穴,助肝疏泄,协脾荡涤湿邪,可调经止带。交会穴是数条交会经脉气血汇聚之处,能治本经的疾病,也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一络通两经”,络穴沟通表里两经,可治本经及其相表里的经脉病证。因此,治疗带下病选取以上腧穴,可有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温补肾阳、调和气血、固冲止带等功效。

3 针刺手法

《针灸甲乙经》中常见针刺手法有缪刺、巨刺、四时针刺等[27],在带下病的治疗中还有“以月死生”的针刺手法:“女子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少腹控,不可俯仰,下髎主之,刺腰尻交者两胂上,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16]“以月死生”主要根据月亮盈缺天数确定针刺次数,通常月生至月满时,人体气血由微至盛,此时可逐渐增加针刺次数;月满至月空时,人体气血由盛至微,此时可逐渐减少针刺次数。带下为人体阴液,月属阴,“以月死生”的针刺手法将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与月亮圆缺的变化相结合,具有因时制宜的特点。此针刺手法与“子午流注”针法有相似之处,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将经气流注盛衰开阖与季节、昼夜、时辰相结合,寻求最佳的开穴时间[28-29],均强调在针刺治疗时应注重天人合一、补泻得当。

4 小结

目前临床针刺治疗时已很少取用单穴,这与环境变迁、医生针刺经验、患者心理需求、医疗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若临床遇到惧怕针刺的患者,可尝试选取单穴治疗,以减轻患者的不适,但如何在针刺单穴的条件下提高临床疗效却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反复探讨的难题。

《针灸甲乙经》采用“以病为纲”的统穴方法,十分重视辨证选穴,虽没有明确说明辨证理论,但每一种病证的脉诊、舌诊等辨证治疗分类甚为细致[26],强调针前审神、针刺治神、针刺守神、针毕调神[30]。在治疗带下病时强调全面掌握不同腧穴的主治特点,选取适当的刺灸方法、刺灸量,注重治神守神[31]、腧穴配伍、补泻手法、操作时间、针刺次数等细节问题,尽量考虑影响针刺效应的多种因素,以提高单穴的针刺疗效,减少患者多穴针刺的痛苦。

猜你喜欢

甲乙腧穴督脉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旅途止泻按脾腧
最方便的健身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减肥
有趣的“换钱”游戏
甲乙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