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观察
2022-12-27石家堃王雪梅吕品
石家堃 王雪梅 吕品
结肠癌为消化系统常见、高发恶性肿瘤之一,腹胀、消化不畅、排便无规律性等为其早期主要表现,且较易为患者所忽视而延误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腹痛、便血、腹腔积液、水肿等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甚至有向脏器转移情况出现,需予以及时治疗,以遏制病情进一步进展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多经根治手术、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等治疗结肠癌患者,其中根治术虽可将病灶有效切除,但术后存在吻合不良、残端瘘等并发症情况,复发率也较高,预后效果有限[2]。为确保患者安全性,临床一直在探究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经临床实践证实即可使手术风险降低,还具有较好预后效果,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结肠癌手术方法。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66 例结肠癌患者进行分组手术治疗的研究,探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6 例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 例。试验组男20 例,女13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56.23±7.26)岁;8 例盲肠癌,15 例升结肠癌,10 例结肠肝曲癌;Dukes 分期:10 例A 期,15 例B 期,8 例C 期;肿瘤直径2.0~5.2 cm,平均肿瘤直径(3.34±0.63)cm。对照组男19 例,女14 例,年龄46~77 岁,平均年龄(56.35±7.20)岁;7 例盲肠癌,16 例升结肠癌,10 例结肠肝曲癌;Dukes 分期:10 例A 期,16 例B 期,7 例C 期;肿瘤直径2.1~5.0 cm,平均肿瘤直径(3.40±0.54)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本次研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预计生存时间>1 年;符合相关手术指征;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手术禁忌证;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肿瘤转移;免疫功能异常;遗传性代谢疾病;精神异常;认知障碍;沟通障碍;中途退出;临床资料未全等患者。
1.2方法 入院后,予以两组患者电解质平衡维持、贫血纠正及胃肠减压、肠道清洁、维生素补充等对症治疗。同时,对照组实行常规手术治疗,即:使患者呈仰卧位,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常规消毒、铺巾,于下腹旁正中距离正中线2~3 cm 处行12~15 cm 长度平行切口作为入口,将皮肤、皮下组织等逐层切开至右侧结肠充分暴露后将肠系膜切开,沿肠系膜上静脉方向向横结肠系膜根部处剪开,使肠系膜上静脉及分支剖出,将周围淋巴结清扫干净,将回结肠、右结肠动静脉切断并结扎,再沿结肠预切点将大网膜切断,往右侧游离,将中结肠动静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干净,将右侧腹膜切开,沿Told 筋膜由外自内使右半结肠游离,再将病灶完整切除,吻合回肠、横结肠,关腹即可。试验组实行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具体为:使患者呈仰卧位,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常规消毒、铺巾,于下腹旁正中距离正中线2~3 cm 处行12~15 cm 长度平行切口作为入口,将皮肤、皮下组织等逐层切开至右侧结肠充分暴露后,于横结肠预热点将大网膜切断,向右侧游离,期间结合患者肿瘤情况确定是否将网膜右血管保留,并行大网膜右侧周围淋巴结清扫,再经直线切割闭合器将横结肠切断,向下将横结肠系膜无血管部位至结肠中血管根部切开,沿回肠预切点将回肠切断,再将肠系膜切开,沿肠系膜上静脉方向向横结肠系膜根部处剪开,使肠系膜上静脉及分支剖出,将周围淋巴结清扫干净,将回结肠、右结肠动静脉切断并结扎。再行Kocher 切口,于左手操作下行肠系膜上静脉根部、胰腺下缘淋巴结清扫;沿Told 筋膜由内向外使右半结肠游离,再将病灶完整切除,吻合回肠、横结肠,关腹即可。术后,两组均需结合患者实际恢复情况行抗生素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数目、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盆腔感染、吻合口出血)发生情况、生存期达1 年情况、转移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数目、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2.09±26.13)min、(87.85±40.21)ml、(7.32±3.00)个、(3.99±1.50)d、(12.36±3.21)d;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数目、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9±20.11)min、(150.08±70.11)ml、(6.14±1.11) 个、(6.23±2.00)d、(16.58±4.09)d。试验组手术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共有3 例出现并发症(9.09%),其中2 例盆腔感染,1 例吻合口出血;对照组共有11 例出现并发症(33.33%),其中6 例盆腔感染,5 例吻合口出血。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期达1 年、转移复发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生存期达1 年患者有31 例(93.94%),2 例转移复发(6.06%);对照组术后生存期达1 年患者有24 例(72.73%),10 例转移复发(30.30%)。试验组患者术后生存期达1 年占比高于对照组,转移复发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结肠癌为主,传统手术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治疗结肠癌,即经切断结肠直接将癌变细胞清理干净,但其具有较大刺激性,且创口较大,除了可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外,还存在引发感染可能,患者术后复发率也会随之升高[3]。有研究认为,淋巴结转移复发是结肠癌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且手术效果、术后淋巴结转移与复发率降低与结肠癌患者生存期限直接相关,而常规手术虽可彻底清扫淋巴结,但操作中肿瘤细胞经血液转移可能,依旧存在较高复发率[4]。近年来,经临床对常规手术方式的不断精进,逐渐产生并发展出了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且手术原则依旧为由内自外,在行操作时可先切断系膜根部血管,从而自源头遏制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并经血液转移的可能,更利于患者术后复发率降低、存活率升高[5,6]。此外,考虑血管与右侧结肠淋巴结间关系,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可彻底切断血管根部,从而完全切除右侧结肠、系膜前叶等,可对血管与右侧结肠淋巴结并行情况予以有效预防,也利于减少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生[7,8]。这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生存期达1 年占比高于对照组,转移复发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相较于常规手术治疗,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先行处理血管再行切除,该过程可将病灶作为整体进行切除,可更彻底清扫干净淋巴结,若操作医生操作极为熟练,则手术时间会更短,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9]。此外,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手术以自内而外为手术原则,因已先行切断血管根部,可避免肿瘤组织沾染正常组织,也不会使肿瘤组织经血液转移至其他脏器或组织,因此患者复发转移率更低。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该术式手术效果,需在行手术时行广泛切除,尤其是行病灶处、淋巴引流部位时应按照特定淋巴结清扫顺序进行清扫;此外,在明确肠管并行切除前,需先行结扎肠管及其周围全部血管,以预防肿瘤细胞经血管扩散;术中需明确患者结肠梗阻情况,若患者伴有肠梗阻,需行手术时先行结肠减压,再行手术游离;术中还应保护好右侧输卵管,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受损情况[10]。
综上所述,予以结肠癌患者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并可提高患者远期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