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三层结构的单篇学习任务群构建
——以六上《月光曲》教学为例

2022-12-26时守礼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景物

文 时守礼

六上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其阅读心理过程就是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百科知识经验,将读到的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在大脑中转化为心理表象,生成画面,进而感受作品特点,体会创作者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其实质就是据“言”转“象”,由“象”悟“意”的过程。

就本文而言,展开想象之前,学生一是要对贝多芬生平有简要了解,脑海中有月光、月夜、大海、浪花等事物的清晰鲜活的表象。二是在头脑中有操作表象的能力,即学生应是一位高明的“导演”,能将表象在大脑中按照一定顺序拼接成画面或连续再现的活动影像。因此“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就是要遵循课文表达顺序(体现为课文结构),并能够借助体现顺序(或支撑结构)的“关键性语言文字”在大脑中再现画面或活动影像。

阅读心理学家把课文的结构分为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句子或微命题水平的结构。它所涉及的问题是,句子是怎样被结合起来的,以及它是怎样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第二种是段落或宏命题水平的结构,它所涉及的乃是段落间逻辑结构。第三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课文的上层水平的结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支点,自上而下构建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目标的学习任务群。

一、紧扣上层结构,概述故事鸟瞰全景

课文的上层结构多体现为“这一类”文体或“这一人”写作风格所体现的“特别的”和“典型的”结构。本文为“传说故事”,结构为“背景(时间、地点、环境)+情节(事件、人物反应)”。

片段一:

师:我们初读了《月光曲》一文,关于《月光曲》,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

师:你知道了曲作者。

生:创作于两百多年前。

师:你知道了创作时间。

……

这是一种“散装零售”式的对学生阅读初感的检测,是一种典型的“教课文”,而非“教语文”的教学方式。

片段二:

师:我们初读了《月光曲》一文,请同学们借助表格回忆,并简要说一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时间 人物 地点 所见所闻所行一天夜晚 贝多芬小路茅屋客店

生: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听到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便走近茅屋。当他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后,便来到茅屋,亲自为他们弹奏曲子。当盲姑娘听出他是贝多芬时十分激动,他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弹完后,他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

师:能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贝多芬在这三处发生的事情吗?

生: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小路上听曲,进茅屋弹曲,回客店记曲。(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听曲、弹曲、记曲)

运用表格梳理故事结构,对学生的阅读初感进行“整装批发”式检测,有助于学生鸟瞰故事全景,并能够较为精准而高效地提取支撑故事结构的“关键语言文字”,突出学习任务的整合性。据此,再现推动故事发展的更多有意义的场景细节,生成关键表象、基础表象,实现对故事结构与语言的块状化建构,为下一步表象精细化、画面结构化做好心理准备。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高度提炼故事结构——“听曲、弹曲、记曲”,让学生在提升概括能力的同时,初步感受作者通过故事主人公“听、弹、记”关键动作构建叙事结构的艺术。

二、紧扣宏观结构,想象补白聚焦“写真”

故事中各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主要体现在情节发展上,而情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事件+反应”。如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反应是“走近茅屋”;听到皮鞋匠兄妹俩谈话,反应是“推开门,走进屋,‘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反应”又由“内部反应+外部反应”构成。内部反应即“情绪、愿望、想法”等,外部反应即“行动、语言、表情”等。故事中,关于贝多芬的内部反应是留白的。

引领学生体会《月光曲》的艺术之美,不能停留在“听曲读文想画面”层面,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创作背景,读到乐曲背后的那个“人”,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优美旋律之后的意蕴之美。

让学生首先自读课文,圈画批注,看看能够发现课文中哪些“美”。结合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归纳:兄妹之间互相体贴的亲情美、清幽夜晚的环境美、贝多芬同情兄妹俩的无私美。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假如你就是贝多芬,那个夜晚的所见所闻都会让你想到什么?心情分别会是怎样的?完成表格。这样,引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通过想象补白,对贝多芬内心世界“写真”,进而真切感悟贝多芬那颗善良、大爱之心,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突出学习任务的情境性。

所见所闻 所想 心情夜晚、幽静的小路续续的钢琴声曲子多难弹哪!我过几遍,总是记不断断“这首只听别人弹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相机让学生板书贝多芬心情变化的词语:愉悦——疑惑——同情——兴奋。

三、紧扣微观结构,双维推进训练定格

第9自然段主要是对皮鞋匠反应的描写:陶醉于《月光曲》,想象到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首先体现为视点转移中的景物:海面——微云——海面;其次是通过“升起来、洒满、穿过、刮起、卷起、照、涌”等动词交代各景物之间的关系及场景由“清幽”变“壮观”的变化。教学中,紧扣这两点逻辑联系,通过两个维度听说读写训练,达到定格“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方法目标,突出学习任务向生活情境的迁移。一是指导学生学会“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方法:想景物——知变化——悟情感;二是在读写融合中尝试运用“想景物——写变化——表情感”的听曲想象方法。

片段三: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象你会想到哪些景物。(板书:想景物)

生:乐曲开始时,让我想到秋天晚风吹过,非常惬意。

……

师:读读皮鞋匠想到的这一组景物名称的词语,边读边联系生活想象它们的样子,读出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完成填空“()大海、()月亮、()海面、()微云、()大风、()巨浪、()浪花”,并通过语气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读出景物特点。)

师:把这些词语放到第9自然段,读一读,想象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生自由读)

师:我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体会:你发现乐曲节奏有怎样的变化?(相机让学生板书:舒缓——明快——高昂)

师:能够从皮鞋匠想象的画面中感受到这种变化吗?自由读,关注描写景物变化的词语。(板书:明变化)

生:能够感受到场景的变化。月亮“升起来”、海面“洒满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浪花“朝岸边涌过来”……场景由清幽变得越来越壮观!

(相机让学生板书:清幽——壮观)

师:读读贝多芬那晚的心情变化,说说有什么发现。(场景变化暗合乐曲节奏变化,乐曲节奏变化暗合那一晚贝多芬心情变化。)

师:能够根据提示背诵第9自然段吗?(生自由练习背诵)

在想象中学会想象,首先让学生听曲想象景物,获得直观感受、真切体验。其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诠释文中景物,再现画面。最后,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乐曲节奏变化与贝多芬心情变化的吻合,加深对乐曲节奏、画面意象的理解。

片段四:

师:刚才我们听乐曲、想景物,感受节奏变化,想象场景变化,体会贝多芬心情变化。

下面我们欣赏钢琴曲《蓝色多瑙河》,先感受节奏变化,然后看看你分别会想到春天的哪些画面,同时体会到作曲者通过曲子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生听曲写画面)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想象到的画面?

生:春来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小蝌蚪在溪水中快活地追逐着,青蛙冬眠结束了,在河边水草下快活地唱着歌……一阵春风吹来,绿油油的柳枝在春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风筝呼呼地向蓝天飞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读,从“想景物——写变化——表达心情”几个方面,谈谈你体会到什么。

……

最后,在实际操练中掌握听曲想象的方法,并在交流点评中强化认知,实现“会想象”的程序性知识在反复练习中转化为“能想象”的个体心理表征,通过言语实践将方法定格。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亦远亦近贝多芬
写写冬天的景物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月光曲
月光曲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