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何以为家》中噪音对电影空间的建构及效果

2022-12-26

今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噪音建构空间

赵 晴

(上海大学,上海 200072)

《何以为家》是一部由黎巴嫩、法国、美国联合制作,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剧情片,该片获得了2018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和201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相比较于一般剧情片,《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呈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黎巴嫩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娜丁·拉巴基在电影声音的处理上,以同期收音真实地还原了电影拍摄地嘈杂混乱的声音环境,即使这些噪音在某些场景对人物对白产生了影响,娜丁·拉巴基也并未在后期剪辑中对这些噪音进行处理,而是予以保留。仔细观看、分析电影发现,这些噪音表面上对人物对白和观感体验产生着影响,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参与着建构电影空间、渲染场景氛围。因此,本文着眼于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噪音元素,着重探析影片中的噪音对电影空间的建构及其产生的效果。

一、从“二维”到“三维”——声音对电影空间的塑造

电影是一门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特殊艺术,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前,电影是停留在二维平面上的活动影像,是在有限的屏幕内展示着无限电影生活时空的艺术方式,因此,电影空间存在着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两种形态,画内空间是银幕上所呈现的可以通过视觉感知的世界,而画外空间则是电影本身故事时空中未被屏幕所展示的区域,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共同组成了电影空间。尽管对画外空间的探索与拓新是对电影艺术的重大革新,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这一想法却迟迟未能实现,直至声音进入电影,电影的画外空间才得以展现,而电影空间也由镜框式的二维平面逐步演变为可以让观众沉浸于其中的三维立体空间[1]。

在一部电影中,电影声音不仅可以展现画面内产生的声音元素,也可以展现观众难以看到的画面之外的声音元素,而画内外的声音元素共同构建了电影叙述中看似真实存在的故事时空。电影叙事时空的构建更容易让观众沉浸于其中,在视听艺术中感受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2]。在电影 《何以为家》中,人物对白展现了电影画面内的主体故事,推动着主线故事情节的发展,大量看似噪音的社会音响一方面补充着画内空间叙事,营造出了更真实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建构着鲜活生动的故事时空。比如,充斥在男主角赞恩家中的车辆轰鸣声、工业机器运作声等社会音响并不参与主线叙事,却以听觉的形式不断暗示并构建着一个嘈杂无序、失控混乱的社会空间。

二、画内与画外:噪音对电影空间的建构

(一)电影中的噪音

《何以为家》围绕12岁的黎巴嫩儿童赞恩展开情节叙述,赞恩一家因躲避战争来到黎巴嫩,生活的艰辛让赞恩一家在饥饿和贫困的边缘挣扎,为了逃离这种生活,赞恩选择了离家出走,但外面的生活却更加坎坷。影片以赞恩的视角进行叙述,在混乱贫瘠的黎巴嫩难民区里,赞恩的视角里的生活不是课本、同学和学校,而是父母的责骂、长子的责任和打工的辛酸,在这样一个悲伤又无奈的背景下,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噪音就有了其合理存在的位置。

噪音一般指的是音高和音强变化没有规律、听起来不和谐、阻碍和干扰意义交流的声音形式[3]。在该电影空间中,无论是在赞恩一家的生活场景中,还是在赞恩贩卖商品的街道场景中,车流声、鸣笛声、人群嘈杂声等声音都以无规律、不和谐的形式出现,这些声音可视为噪音。这些不绝于耳的噪音,正如影片所展现的失序社会一样,代表着混乱和无序,暗示着故事场景所在地的杂乱无章,也暗指画外空间中人民的苦难生活,由此可见,噪音在此处有着丰富画内外电影空间的作用。

(二)噪音对画内空间的丰富

在电影室内场景的声音元素中,除了人物对白、音响和音乐之外,噪音一直以若隐若无的形式存在,建构并丰富着这些场景内的电影空间。例如,在电影有这样一个场景,赞恩的妈妈带着赞恩和弟弟妹妹们一起捣碎药片浸泡衣服,此时捣碎药片的声音、小孩的哭泣声和窗外的喧哗声交织在一起,在没有人物对白的情况下,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拥挤、狭窄的生活空间,杂乱无章的声音也暗指了一家人暴躁、烦闷的心境。

除了来自多种场景不同声音构成的多重噪音,影片中也会出现单一场景下的重复噪音,以此丰富场景下的空间环境。比如,赞恩因父母强迫妹妹萨哈出嫁而愤怒离家后,被游乐设施吸引而走进游乐园,此时游乐园内各种游乐设施的运行声音此起彼伏,以没有任何规律的形式出现,可以被视为场景噪音,这些噪音补充并构建了一个巨型游乐场的画内空间,同时这些梦幻、充满童趣的噪音与赞恩的儿童身份相呼应,却又与赞恩的童年生活格格不入,在反差之下再次强调了战争让赞恩失去了本该轻松快乐的孩童时光,丰富了这一单调场景下的空间层次,呼应了电影的主题。

(三)噪音对画外空间的建构

声音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外界因素,在电影中可以刺激观众的听觉系统,通过联觉为观众构建画外空间,引起观众的想象与思考。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4]。噪音作为声音的一种形式,也具有联觉的效果。

相比较于画内空间的层次感,在 《何以为家》中,噪音更多的是建构观众视觉之外的画外空间。比如,在萨哈被迫出嫁的场景中,赞恩结束工作回家时,在楼梯口看到家中多了几只鸡,又透过门缝看到便利店老板阿萨德及其父亲在自己家中,早熟又敏感的赞恩瞬间知晓了父母的意图,他愤怒地找母亲对峙,却被母亲用谎言搪塞过去。在此场景中,赞恩及其家中发生的事是影片的叙事主体,然而在赞恩到达家门前的楼梯间时,楼道中便不断传出女人大声训斥孩子的声音、孩子的争吵声、哭闹声以及东西被摔声的声音,这些声音构成了叙事主体之外的噪音,从而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与赞恩一家相似的贫困家庭的画外空间,也暗示着有众多与赞恩相似的家庭。因此,噪音在有限的画内空间中,既拓展了电影画外空间,也展现了在电影故事时空里的黎巴嫩难民艰辛生活的一角,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和思考[5]。

三、噪音建构电影空间的声音效果

在 《何以为家》中,大量出现的噪音参与了电影空间的建构,为观众打造了层次丰富、内涵多样的故事空间,不仅产生了丰富电影视听语言的声音效果,还具有展现地理环境、贴合人物处境、外化人物心理等效果。

(一)展现地理环境

影片开始,导演通过跟踪拍摄孩童在难民居住所附近玩耍的场景,展现了电影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高低错落的楼房密集地排列着,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放置了轮胎,俯拍这一场景,这些黑色的圆形轮胎仿佛象征着千疮百孔的社会状况,此时噪音的反复出现正是暗示了底层人民生活条件的艰苦。比如,在赞恩一家人吃晚饭的场景中,窗外不断传来车辆运作等“轰隆隆”的机械噪音,这些噪音象征了他们一家混乱、无序的生活,也暗示着赞恩一家所在的位置并非安静舒适的居民区,而是工业噪音不断的棚户区,由此侧面交代了赞恩一家的生活环境[6]。

(二)贴合人物处境

噪音作为一种声音元素可以辅助刻画人物处境,暗示人物生活的基调。比如,在赞恩和弟弟妹妹街头贩卖商品的场景中,车辆马达声、人群嘈杂声、远处商铺播放的音乐声、货物搬运声等交错相融,孩子们的叫卖声在这些噪音中时隐时现,这些噪音在建构画内空间之外,也在暗示着赞恩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虽然此处的噪音影响了人物的对白,但是在艺术层面上却更深层次地渲染了难民们的艰难生活,所以说,噪音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声音元素,更是一种艺术手法。

再比如,在赞恩练习如何回答问题才能领到救助物资的场景中,婴儿约纳斯的哭声、人群的嘈杂声等噪音贯穿了赞恩的练习场景,赞恩练习的话语与噪音交融在一起,展现出赞恩在底层生活中挣扎生存的努力。

(三)外化人物心理

在电影中,噪音也可以外化人物的心理状况,展现人物的复杂的心情。比如,在赞恩尝试带着约纳斯努力生活遭遇失败后并一度想把约纳斯抛弃街头,以及他把约纳斯送到假证中介阿斯普罗手中的场景中,来自街道上的车声、人声等噪音被刻意放大,在赞恩面无表情的画面下,这些噪音不仅外化了赞恩复杂、无奈的内心活动,也引导着观众在噪音中感受赞恩此时的绝望与崩溃。

四、结 语

在电影声音的研究中,一般是着眼于电影音乐、人物对白、自然音响等有规律、参与叙事的声音元素,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噪音作为无规则的声音元素,在特定的作品中,也能产生意外的效果,尤其是在 《何以为家》这种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电影中,噪音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参与到电影的艺术创作中。总而言之,合理运用噪音元素,不仅可以建构立体、贴近现实、多层次的电影空间,打造真实、震撼的视听体验,还可以使电影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

猜你喜欢

噪音建构空间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无法逃避的噪音
噪音银行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