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实施与反思

2022-12-26

今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学概论育人

刘 娜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承担起了学生在大学专业课学习期间的第一次课程思政学习。《新闻学概论》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主要职责是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育人元素,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其课程性质决定着它特别适合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本文通过探讨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并结合部分章节内容举例说明课程思政的应用与表现,提出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反思。

一、课程的建设目标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一致

《新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目标是要让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从事新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实现既育才又育人的目标。因此,《新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完全吻合。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有两个原则:一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既育才又育人的目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做人首先要立德,“德为才之帅,才为徳之资”。才,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来说,古来成大事者,必定德才兼备,二者不可偏废。二是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二者既不能割裂,又不能成为两张皮,应将价值塑造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实现的。《新闻学概论》的内容为原理、规律方法等,理论性较强,理论部分是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实践提供指导,而实践是学生实现知识有效建构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采用了讲授式教学与交互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理论讲授部分,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找准育人角度,将育人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即把育人元素渗透进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其次,在实践部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育人元素要入脑入心,不能完全依靠外部的信息输入,更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最后,教师要塑造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除了主动性之外,还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话与协商、合作和讨论促进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比如,在 《新闻学概论》课程中,实践主要是以案例分析和新闻批评、小组作业的形式来实现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个人体悟、自我探究和分析、小组讨论中观点的碰撞等方式来完成的;在小组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这也是课程思政重要的内涵之一。

四、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案例举要

“新闻价值”是一个来自西方新闻学的概念,社会主义新闻学借鉴了这个概念,使它成为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以“新闻价值”为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

(一)“新闻价值”概念的来源

从西方的廉价报纸入手,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原因;然后,介绍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新闻价值一般有五个要素,而西方语境中的新闻价值要素更多,比如,“冲突性”是西方新闻价值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包括肢体冲突、言语冲突等,但是,被引入中国之后,由于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冲突,就被舍弃掉了。可以说,把中国的文化传统融入到新闻理论知识的讲授中,能够增加课程思政的人文性。

(二)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在新闻价值的发现部分,引入两个案例:一个是美国 《纽约时报》对纽约警察的报道,其侧重于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进行报道;另一个是 《新华每日电讯报》新闻案例,侧重于从普通的事件中挖掘宏大主题。从这两个案例中引出新闻价值发现过程中优秀记者必备的新闻敏感能力,并指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记者对工作的独立判断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不人云亦云的质疑、批判精神。

(三)影响新闻选择的重要因素

首先,新闻价值取向是影响新闻选择的重要因素,它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2],并与价值引导密切相关。在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法规政策、新闻宣传价值、民族文化传统等课程思政内容,本部分内容较为集中,侧重于交互式教学,突出了实践性。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是案例教学法和小组研讨式教学法。在讲授社会制度因素时,主要采用的案例有 《赞意大利,狂踩中国——〈纽约时报〉双标打了谁的脸》和 《西班牙驻华记者愤然发声:反华信息战令我失望和厌倦!》,该案例鲜明的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新闻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以及新闻媒体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相同举动的不同立场,同时,也体现出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件的不公正、不客观的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媒体一直标榜“超阶级”“超党派”,从这些报道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出这些说法的虚伪性,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其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也有重要影响。发掘这一部分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是通过小组研讨、小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家主流媒体进行一周的追踪调查,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其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最后形成小组研究报告。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使学生熟悉了新闻媒体和新闻栏目,能够运用所学过的新闻理论知识对追踪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理论指导了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了理论并能对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体会到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在现实中的不足。第二,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比如,通过有些学生关注的《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现其突出报道的值得社会普通大众赞扬和肯定的行为,他们中有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开创“一周菜谱”的卖菜阿姨;有勇救落水群众的路人;有抱着98岁奶奶做核酸检测的高中生;有出手相助的医学院学生;有打工还钱的前水果店老板;还有登报寻找恩人还钱的欠债人,等等,不仅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核心价值观,也让他们直观地看到了新闻报道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五、关于 《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反思

(一)关于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两张皮的问题

要解决好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两张皮的问题,教师就要从思想上解疑释惑,澄清认识,接纳课程思政。第一,应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与课程思政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目标相吻合,因此,强调价值引领并不是突然提出的新事物,而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的教育理念。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教师了解课程思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自觉的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第二,我国要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使高校大学生在小学、初高中教育中接受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具有一定的课程思政意识和基础,对课程思政并不陌生。而且,新时代的大学生处处展现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比如随时流露出的更强烈的爱国之情。第三,对课程思政要做透彻的理解,对其内涵要做宽泛的定位。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同时还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法律法规,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第四,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课程设计、教案和讲义的撰写、课前讨论、课堂讲授、小班研讨、小组作业、章节测验等环节体现出来,有效防止课程思政“贴标签”“两张皮”,从而实现全程育人。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运用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以价值为导向,以育人和育才为目标,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学生培养为全能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学概论》课程讲述了新闻本源、新闻来源、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党性原则、舆论监督、正面宣传、新闻自由等内容,教师应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整个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更是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因此,教师在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解释新闻理论知识,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新闻事件时,更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科学的解决问题。比如,央视前主持人阿丘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布了一些不适言论,尽管只有寥寥几句话,但是依然可以从其话语里挖掘出丰富的内容。这几句话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具体体现为: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在全世界还没有定论,却让中国道歉,其言论无视事实,是对事实的不尊重。第二,在科学界尚无定论的前提下,让中国对全世界道歉,是对科学的不尊重。第三,西方也有很多导致全球流行的禽流感等疾病,使中国人民也深受其害,但是,并没有哪个国家出面道歉,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纵观其发言,并未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及新闻工作者尊重事实、科学、历史的精神。第四,没有遵从“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美国陷入了舆论战,甚至美国政客对中国提出巨额的经济赔偿,这个时候提出让中国道歉,无异于给对方以口实,缺少从政治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缺少政治敏锐性。该言论既没有把事件放到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的环境中考虑,也没有顾及到对国家利益的影响,缺少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能力,书生气浓厚,文质彬彬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明辨是非能力、全局意识和政治敏锐性的缺失。第五,在事关国家利益的事件中,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应该讲党性,与党和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教师在对此事件进行分析时,不仅要运用真实、客观理论,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等新闻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善于维护国家利益。

(三)关于教学方法问题

课程思政要入脑入心,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精神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克服侧重概念、命题等传统学习的抽象性,加强理性与感性认知的有机联系,对提供知识所依托的情景、激发学习者的内在认知动机是十分有利的[3]。对以抽象的概念、推理、规律等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 《新闻学概论》而言,选择合适的案例能达到对概念充分理解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以热点事件和典型事例为主,比如,《纽约时报》的“双标”事件、“孟晚舟”事件、西方媒体炮制的新疆“棉花”事件,以及有关王克勤、简光州等新闻优秀工作者的报道等,这些案例既贴近现实,又能增强理论的吸引力。

(四)关于“典型人物”报道

“典型人物”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报道样式,可以说,典型人物是课程思政的富矿。以2021年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新闻报道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集中分析有关袁隆平院士的报道,对相关新闻报道开展新闻简评,让学生们在运用和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从袁隆平身上提炼出很多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元素,比如,中华民族“民以食为天”的思想,知识分子为国家分忧的社会责任感,以院士身份深入田间地头,脚踏实地的朴实的工作作风等等。

(五)关于结合新闻报道开展思政教学

新闻专业和政治联系紧密,可以多结合政治事件、新闻事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比如,结合“烈士节”的新闻报道,缅怀先烈,培养学生敬重先烈、感恩先烈,继承先烈遗志,胸怀建设祖国的信念,让他们从孟晚舟的新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增加国家和民族自豪感;从苏炳添的新闻,感受到挑战记录的勇敢和付出艰辛汗水后的愉悦;从央视主持人“阿丘事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王克勤身上,体会到记者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不畏生死、追求真相和正义的勇气。《新闻学概论》本身就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鲜活的新闻报道开展教学,不仅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汲取各种丰富、多元的育人元素,由于每一则新闻报道中蕴含的育人元素都是不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接受度,又融合了育人元素,做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

六、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此外,思政课程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阵地,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有力支撑,二者同向同行,协同作战,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新闻学概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