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语桥”比赛主题的汉语教学研究

2022-12-26王美雨

今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汉语内涵比赛

王美雨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以下简称“汉语桥”比赛)是面向全世界大学生的汉语比赛类节目,截至2022年,已连续举办21届,它的受众面极广,共吸引了160多个国家的150多万受众,被誉为汉语的“奥林匹克”。基于此,有关部门还依托它研发出了“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汉语桥外国学生夏令营”“汉语桥·五洲乐”“汉语桥校长访华团”“汉语桥俱乐部”“汉语桥基金项目”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品牌,这些品牌与“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一起,有力提升了汉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度及影响力,为利用汉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优秀中国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

一、“汉语桥”比赛主旨及主题概况

(一)“汉语桥”比赛主旨

“汉语桥”比赛旨在考察参赛者的汉语语言能力、对中国国情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及输出技能、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综合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在全面考查参赛者汉语语言及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也重在对文化的考查。

(二)“汉语桥”比赛主题概况

每届“汉语桥”比赛都有一个主题,比如,2002年第一届“汉语桥”比赛的主题为“心灵之桥”,之后,在变化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主题;从2018年第十七届到2022年第二十一届“汉语桥”比赛的主题都是“天下一家”。从功用来看,每届“汉语桥”比赛的主题也是该届比赛内容的核心及风向标,因此,研究“汉语桥”比赛的主题,可以为教师及学生尤其是本土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指导。

分析历届“汉语桥”比赛的主题,可发现其内容丰富,大致分为强调汉语作用、重视传统文化、侧重时政等类型,同时,它们特征明显、内涵丰富,在与时俱进、文化为主的总特征下,还具有系统性、重复性以及主题同形内涵不同的特征。这些主题在内容及特征方面的多样化表现,隐含着对汉语教学内容的多层面要求。从外在要素看,举办方呈现“汉语桥”比赛主题的方式以及要求考生根据比赛主题展现文化技能的形式,也因时代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这也是汉语教学应考虑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格外关注。

主题是每届“汉语桥”比赛中文化部分的核心依据,即其考核的文化内容需要围绕主题进行,但是,文化是一个抽象的集合,它的具类之间不可能泾渭分明,所以举办方在设计主题时,无法将其截然分开,使得这些主题具有了系统性、同一主题的多频次使用、同样主题在不同届次中的内涵不同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教学提出了要求。

二、“汉语桥”比赛主题对汉语教学的要求

(一)系统性,要求对汉语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系统性,指的是不同届次“汉语桥”比赛的主题在内涵上具有联系,有相互呼应之义。系统性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首先,注重讲解具有共同特征但内部存在诸多区别的主题。比如,从第七届至第九届“汉语桥”比赛主题的共同特点是强调汉语的趣味性及实用性,其主题分别为“激情奥运快乐汉语”“快乐汉语成就希望”“魅力汉语 精彩世博”,这些主题具有“激情奥运”“成就希望”“精彩世博”的关键字眼,它们也是这三届“汉语桥”的核心主题所在,至于“快乐汉语”“魅力汉语”,则是与三个不同的主题做了匹配。教师应注意诠释以上三届“汉语桥”同样强调汉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但两届为“快乐”、一届为“魅力”的原因。从汉语词的级别来讲,“快乐”属于初级汉语阶段,而“魅力”则属于高级汉语阶段,故在讲解中也要注意学生的接收能力,尽量做到“i+1”,而不是“i+n”。

其次,结合社会背景对“汉语桥”主题做审慎的细微分析。比如,第七届、第九届的主题直接点明了当年在中国举行的重要活动;第八届虽然没有点明具体事件,但是通过分析当年史实,可知其所言的“希望”既是指2009年3月1号我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指2009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一事。由于这两件事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都极为重要,所以使用了“希望”一词,语义双关:大层面是预示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小层面是说中国的发展,学习汉语能够让学习者的未来充满希望。

此外,七、八、九届“汉语桥”比赛的主题为第十届的主题“友谊桥梁 心灵交响”做了铺垫,第十届的主题则呼应了第一届的主题“心灵之桥”,“汉语桥”在主题上形成了一个循环的闭环场域。中国文化中,十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常被用来作为规划目标的期限,比如,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教育部发布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也常被用来作为各类目标、各类学科发展史及学术研究的总结时间长度等,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部分就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三个十年分期,毕鹏的学术论文 《过去十年中国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2],等等。除了这种具体的目标外,“十年”也常被用来作为“多年”的代称,比如唐代贾岛 《剑客》中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正是基于中国文化中对“十年”的这种应用及心理期待,第十届“汉语桥”的比赛主题设定为“友谊桥梁心灵交响”,既是对第一届主题“心灵之桥”的回应,也是对“汉语桥”比赛十年的总结。

以上分析表明,各届主题之间在内涵上相互联系,要求教师既能明晰某一主题,又能发现并能阐释不同主题。即教师在讲授文化内容时,不能只单纯地考虑到有形的剪纸、舞蹈、曲艺等文化艺术形式,也应考虑到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并能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形式和精准的例证阐释清楚,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自觉思考意识。

(二)同一主题的多频次使用,要求对其精准解读

“汉语桥”比赛主题在使用频次上有着鲜明的特征。有的主题只出现了一次,比如第一届的主题是“心灵之桥”;有的主题则连续几年反复出现,比如,从第十七届到第二十一届主题都是“天下一家”,主题的重复,与主题本身的内涵及当时的中国国情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对其内涵进行精准阐释。

“天下一家”,最早出自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其作了重新诠释,他说:“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 ‘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这里的“天下一家”远远超出了它在 《礼记·礼运》中的意义范畴,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网络化、媒体化时代背景下,从全球层面提出的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科学理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文化息息相关。据此,“天下一家”的比赛主题不仅说明了“汉语桥”举办方具有敏锐的政治感触力,同时也深谙语言的这一特点,故而连续五届都把“天下一家”设为比赛主题。

为避免文化冲突等问题,汉语教师还应为学生精准地解读其使用的原因和意义,着力提升学生对汉语内涵的理解力。

(三)同一主题的内涵不同,要求细究其文化差异

与“天下一家”不同,“我的中国梦”虽然被作为第十一届到十四届“汉语桥”比赛的主题,但每届的内涵不尽相同。

于2012年举办的第十一届“汉语桥”比赛的主题是“汉语桥,我的中国梦”,此时强调的重点是“汉语桥”比赛可以让参赛者实现到中国深入学习汉语、实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梦想。同年11月29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 ‘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从此,“中国梦”就有了自己特定的内涵。为深化参赛者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主办方在十一届主题“汉语桥,我的中国梦”的基础上,把十二届、十三届的比赛主题设定为“我的中国梦”。2014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紧相连。[1]”这意味着“中国梦”内涵的扩大,即富强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基于这一点,第十四届的比赛主题仍是“我的中国梦”,但是其内涵与之前两次相比,又发生了细微变化。

“中国梦”这种看似一样、实际内涵却发生隐秘性变化的主题,不仅是对参赛者的极大挑战,也是对相关指导教师的挑战。如果指导教师对中国的国情没有实时、精准的了解,就不会了解“汉语桥”比赛主题“中国梦”的真正内涵,自然也不能向参赛者作出透彻、明晰的解释。之后的十五届及十六届“汉语桥”比赛以“梦想点亮未来”为主题,不仅是对“中国梦”主题的持续深化,也让“汉语桥”至少在主题上具有了系统化特点。所以,汉语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同一词语组合在不同时期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果有差异,应举一反三地向学生讲解明白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学生准确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

三、“汉语桥”比赛主题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要求

(一)具有清晰而系统的汉语知识体系

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应具有清晰而系统的汉语知识体系,明确语言各要素及语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对汉语有一种直观而系统的认知。目前,最为实际的方法是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海外中文教育机构开展教研活动,进而提升教师的汉语知识水平,保证其教学时能够系统化进行教学。

就“汉语桥”比赛而言,国际中文教师可将与主题有关的词语及相关语法表达形式系统性地教授给学生。比如,围绕近几届“天下一家”的比赛主题,教师可先选取“天下大同”“和睦”“睦邻友好”“共同发展”“和平共处”“地球村”等与之有关的一级核心词语,然后由这些词语引发出“网络时代”“一带一路”“尊重”等二级词语。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置于不同的句式中,利用图片法、视频法及主题任务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就该主题形成系统的词汇与语法知识体系,最终能流利地表达与之相关的内容。此外,教师在阐释这些词语时,还要与目的国的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共情意识,进而激发学生能在较大文化范畴内对“天下一家”的有关内容作各种形式的理解和表达。

(二)具有明确而正确的汉语教学态度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走过了一条探索与变革之路,在此过程中,大众关于汉语教学到底是什么的观念也随之发生着一些变化。从最早的“汉语教学是小儿科”到现在的“汉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学活动”,表明当今国际中文教师和本土汉语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汉语教学的系统性及复杂性,进而督促着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科学审慎的教学态度。但是,教学态度是内隐的,不进入到具体的实践,人们很难了解一个人的教学态度或教学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把对孔子学院教师及孔子课堂教师的考核纳入国内共建高校的管理范围内,加大对国际中文教师的培训以及听课、评课的力度,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国际中文教师轻视汉语教学的现象。比如,在准备“汉语桥”比赛时,应注意改变指导教师轻视对比赛主题的解读而注重提升相关文化技能的态度,督促其明确比赛主题的重要性;讲课时,应围绕比赛主题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相关的语言及文化内容。

(三)具有敏锐而深入的语言文化感受力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国际中文教师更是汉语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学生能够接收到的汉语知识及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于国际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基于这一点,开设相关的课程,提升国际中文教师对汉语语言文化的感受力、鉴赏力及理解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汉语教学水平,还应具有高质量的文化素养及解读文化的能力。国际中文教师虽然是中国人或者会说汉语,但是不代表其就具有系统且科学讲授汉语知识及相关文化内容的能力。教学实践中,有些国际中文教师很难解读出“汉语桥”主题的语言知识点及文化内涵,比如,对“我的中国梦”主题内涵及对“天下一家”主题内涵不能结合社会背景做出精准诠释,导致汉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升他们对中文的语言文化感受力及相关教学能力,是目前汉语教师师资培训应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结 语

总而言之,“汉语桥”比赛每次设定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对参赛者的要求,也是对汉语教学及汉语学习提出的指导性建议。比如,“天下一家”已经连续几年作为“汉语桥”比赛的主题,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应充分对其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天下一家”连续成为“汉语桥”比赛主题的背景、时代内涵,并能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将相关内容纳入到汉语教学中。因此,国际中文教师及本土汉语教师首先要研究清楚每一届“汉语桥”比赛主题的由来,然后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下,全面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使汉语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既能实现汉语教学的目的,也能为“汉语桥”比赛推送优秀的参赛者。

比赛主题是每一届“汉语桥”比赛的核心要素,对其进行汉语教学方面的探究,能够拓展汉语教学的宽度及深度,但是,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对象在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对“汉语桥”比赛主题的研究还应结合学生的母语及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在后续研究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汉语内涵比赛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学汉语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选美比赛
内涵漫画
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