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下属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问题研究
2022-12-25李星楠
李星楠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为解决资金问题、就业问题或出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等考虑,出资成立下属单位。该类单位多为经营类单位,资金运用比高校灵活,同时上级部门检查更多侧重于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几乎没有涉及下属自营单位的非财政性资金。在没有监督与监管的环境下,高校下属单位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一、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一)保证资金安全,保障单位健康运转
完善的财务管理可以为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保护与支持,而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单位中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可以通过资金的形式展现出来,真实、安全的财务信息可以有效的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管理者在掌握了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后,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来调整单位的经营战略,使单位更快的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堵塞财务漏洞,降低廉政风险
财务风险可能出现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强财务风险把控,能够降低利益相关人员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的机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公开透明财务信息,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也防止了部分人因个人利益篡改财务数据,从源头避免了腐败的出现。
二、高校下属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成因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大多数高校下属单位不用独立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其在企业运行遇到困难或财务运转遇到问题时会向上级单位请求救助。且其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均为高校委派,人事关系属于高校,因此下属单位运行水平往往不会对其职位产生影响。此外,大部分下属单位的运行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管理者更多关注的是上级单位下达的经济指标,对财务风险防范并不关注。财务人员由于地位不高或动力不足等原因,仅能进行记账等财务核算工作,不清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与风险防控。单位其他部门的人员认为财务风险防范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身无关。另外,有些高校管理者认为下属单位不是审计巡视的重点,因此将有风险的财务票据或经济事项委托给下属单位来完成,造成下属单位财务风险升级。
(二)预算工作缺失
高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每年都要将预算报送给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已实施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但其下属单位大多为经营类单位,因此预算要求不严格,预算管理存在漏洞。
第一,高校下属单位预算管理不够全面。多数员工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没有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导致编制出的预算可行性不够,可利用价值不高。第二,业务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单位往往只对某个项目或服务进行预算编制,预算并没有覆盖所有经济业务。第三,没有实现预算全过程覆盖。高校下属单位在事前编制预算后,在经济业务活动中并没有跟踪预算执行情况,活动结束后也没有对预算进行考核,导致预算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预测效果。其次,单位未按照战略目标制定经营目标,其预算编制的依据仅为单位拥有的资源,目标不具有先进性。
(三)缺乏成本核算
部分高校将下属单位作为其中的一个部门管理。高校指派一名干部专职管理下属单位,或直接将下属单位挂靠在某个二级学院内,由该学院的领导兼任法人。高校下派的干部人员关系均在高校,工资也由高校发放,导致下属单位的人力成本核算不全面。另外,下属单位账目通常只反映高校在创办时期投入的资金或固定资产,其在运营期间使用的高校资源,例如教室、办公室、水电气暖、固定资产等等,均未在下属单位的成本中列支,而是以无偿使用高校资源的方式进行管理。且部分高校会以下属单位的名义购买固定资产,实际使用者为高校,但资产却在下属单位账上核算。这种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不一致的情况在下属单位较为常见。房屋租金、固定资产、人员成本等支出在一个单位的总支出中占据很大比例,如果不能准确的核算其成本,将无法反映一个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尤其对经营性单位,由于成本核算不够准确,很多支出在成本中并不体现,因此虽然从账面看企业每年都在盈利,但实际情况却是亏损经营。这样不仅不利于下属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同时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存在廉政风险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各级学校的办学资金也在不断增多,相应产生的廉政风险也随之增加,寻租事件时有发生。由于下属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与高校联系紧密,因此管理人员容易权利与利益相套,利用下属单位营私舞弊。目前下属单位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上下级单位资金、资产转移套取资金;第二,收入未按规定入账核算;第三,以培训费、劳务费等方式套取资金;第四,支出审核不规范,存在虚假事项套取资金;第五,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第六,重大项目未执行招投标环节。
(五)管理制度不规范
在我国,多数下属单位与高校校企不分,导致下属单位各项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下属单位与高校的非盈利性质不同,然而,有些高校对下属单位仍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或者采取放任的态度,遇到问题时,全部责任由法人单位自行承担。由于决策者没有明确下属单位是参照高校的制度管理还是需自己另行制定管理制度,故导致下属单位制度不规范,管理混乱。另外,我国大多数高校下属单位规模小,内控制度不健全,加上监管不力,存在着较高财务风险。例如在组织架构设计方面,缺乏治理层的制约机制,对于重大事项没有履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同岗位之间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标准,经常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对于不相容岗位没有做到相互分离;对财务管理环节的监管不足,没有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预警措施。
三、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全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高校下属单位应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单位全体员工都要积极参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业务经营与财务风险密不可分,企业业务量越大,效益越高,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也越多,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单位领导层应起到表率作用,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的学习,并将财务风险管控运用到日常管理当中。
财务人员是财务风险控制活动中的核心人员,除需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外,还可利用专业优势,为其他部门提供相关培训,将风险管控方面的注意事项传达给各部门相关人员,使各种风险从源头被截断,减轻财务人员后续风险管理的工作量。对于其他部门的员工,应通过加强相关宣传培训,使其能掌握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与整个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意识,实现整体单位的意识提升。
另外,高校与下属单位属于关联单位。高校要提升财务风险意识,与下属单位明确界限。下属单位也应该根据外部与内部环境树立自己的财务战略目标,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率,最终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单位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面预算管理工具。首先,预算的制定要从战略目标出发,对预期的所有经营活动与财务事项做出全面的预测。高校出资成立下属单位多数以创收为目的,因此下属单位在制定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目标预期,同时结合单位自身情况与市场环境确定预算目标。预测的范围不仅包括单位的业务活动,而且要考虑到人、财、物等各个方面。每一项经济活动都要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来进行预算管理。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要收集各项预算数据,通过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预算编制。活动开始后,所有经费收支均应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实行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的预算控制。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需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在符合调整条件的情况下,履行调整的审批程序。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对预算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针对考评结果实施相应奖惩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预算管理积极性。
在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还要有切实合理的制度嵌入其中,以确保预算的各个环节有章可依,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如果单位有条件,可以建立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将预算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并与单位OA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相关系统关联,实现所有业务的各个环节自动互相提醒、互相约束。
(三)加强成本核算工作
成本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经营者了解真实的企业运行状况,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应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全面性。首先要做到产权清晰,保证资产所有者与使用者为同一实体。下属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也应进行财政系统的产权登记工作。高校与下属单位要分别梳理好各自的资产,对于边界不清晰的资产通过租赁或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方式来统一管理。
其次,下属单位的人员工资要全面反映到成本核算中。高校可采用停薪留职的方式管理下派到下级单位的工作人员,与这些员工签订好停薪留职协议,鼓励这部分员工安心投入到下属单位创业。这不仅解决了人员成本核算全面性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鼓励高校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跳出行政管理体制,到机制更灵活的经营性单位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些人员的工资不再受财政拨款的限制,而是与企业经营状况直接挂钩,从而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国有资产增值做贡献。
最后,提高单位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下属单位长期在高校的行政体制下运营,管理层及基层员工普遍成本意识薄弱,没有为单位节约资源的意识。单位要提倡节约杜绝浪费,成本责任明确到人,做好成本考核工作,使成本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意识中。
(四)强化内部审计效果,加强外部审计监管
首先,高校内部审计应作为对下属单位监管的主导力量,定期对其进行审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下属单位的业务开展与经济情况更熟悉,审查更具有针对性。内部审计可以按照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线、与专项审计配合的模式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包括企业的内控制度建立是否健全、财务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全面、往来账中是否存在长期挂账现象、经济事项是否合规合法、国有资产是否处于浪费或闲置等。对于审计中发现的财务风险要及时上报董事会,对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更是要坚决制止,否则容易发生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对政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对下属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离任审计外,还应逐步增加任中审计的频次。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下属单位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帮助管理者更好的做出决策,为下属单位的发展提供支持。平时可参照政府部门对高校专项检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下属单位开展各种专项检查,包括收费检查、小金库检查、项目评审等等,不断促进下属单位改进工作。
在以高校内部审计为主体的基础上,还应配合外部审计的审查,使两者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对下属单位
(五)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进行全方位监管,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内部控制意味着要将制衡嵌入到企业运转的各个流程中。对于高校下属企业来讲,好的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同时对高校也是一种保护,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制度建立时要重点考虑对组织架构的控制。目前,已被大部分高校认可的组织架构为三级管理模式:第一级为高校建立经营性资产委员会,设为高校常设内部机构,行使股东权利;第二级为经营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管理高校下属所有经营类企业;第三级为各下属单位。制度需要明确每个层级的职责权限,对于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采取集体决策与联签制度,以对管理层起到相互制衡作用。对于企业内部不相容岗位,在设计环节中要避免职能交叉或权利过于集中,要形成各岗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存在着很多人为因素,故在制度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强监督检查。高校可在经营性委员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办公室,监督下属单位各项业务各个岗位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有效防范下属单位的潜在财务风险。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对权利的制约与监督,深入剖析制度与制度漏洞,补齐制度短板,通过规范制度遏制腐败。另外,内部控制涉及到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需要每个人提高意识,各负其责;企业的各项制度也要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市场环境、风险水平等因素随时调整,以适应当期的环境,确保单位能够产生最大效益,实现单位目标。
四、结束语
高校下属单位是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我国教育事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其也易滋生财务风险。这就要求各下属企业必须拥有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提高内控管理能力与监督管控能力,从多维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以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