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及未来展望
2022-12-2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宜江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宜江
小学教育阶段是终身教育和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促进小学教育发展应当坚持改革的精神,以改革促发展;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改革的成败不在于改革过程本身,而是要看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反,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又需要教育发展的支持,教育发展是促进小学教育改革的现实条件和强大动力。小学教育正在沿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接续前行。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热点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这一根本标准落实到办学的体制机制上来。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奠基阶段。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童年时期的表现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立德树人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明确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打下小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激励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志趣,匡正小学生追求进步的路径。小学教育阶段只有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小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才能真正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在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指出:“这一段,我集中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今天,想对小学生讲讲这个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生培根铸魂的基石,是养成小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让小学生从小养成以自己的勤奋努力成长成才的理念,将来以爱国敬业的精神为国家富强、为社会公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育和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
相比于德育和智育,特别是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薄弱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五育并举,尤其是重视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 至2 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相比于财富、功名利禄等,健康是“1”,其他都是“1”之后的“0”,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才有意义。这个观点应该所有的人都能认可,但是现实中真正认识到健康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与习惯的人是偏少的,人们往往是失去健康时才真正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往往为时已晚。所以,从小学生开始抓起,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掌握促进健康的运动技能,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小学是一个人的审美奠基阶段,要从小培养小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要种下合乎真、合乎善方为美的种子,引导小学生追求内在的美、心灵的美,不要追逐形式的美、外表的美。小学美育要更加重视教师的身教,要在校园里营造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现象,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小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起到行不言之教的作用。
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2 年,教育部首次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作为劳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光荣、自立自强的理念,锻炼劳动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做到能做尽做、会做尽做,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他人劳动的品质,把劳动的务实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传承发扬好。
(三)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2017 年2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并从当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 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2022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其中包括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在广义的理解中,科学也包括技术与工程。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增强。科学课程有助于激发和保护小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引导小学生从对自然的亲近走向对科学的亲近,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科学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其实,在2022 年版科学课程标准颁发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实施常借鉴兴起于美国的STEM 教育。STEM 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英语首字母的缩写。有学者研究认为,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认为应当将STEM 教育整合于小学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认为应当将STEM 教育作为学校的选修课或社团活动,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STEM 教育可以取代原有的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这说明在小学阶段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等与STEM 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系和区分。但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以后,可以说我国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科学课程及其实施建议,可以借鉴STEM 教育的一些实施路径方法来推进我国科学课程的实施,但绝不能把科学课程等同于STEM 教育。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以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不断探索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促进人人成才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本质所在。为了实现让教育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现代以来的教育家们,以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对课程的改革来实现教育适合学生的理想追求。”实现“教育适合学生”理念的路径主要有两种,即基于教学艺术的选择和基于课程变革的选择。两种选择因受现代教育组织形式的制约都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需要更换视野,将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层面,通过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并辅之以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适合全体学生的现代教育价值追求。
“适合的教育”,首先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其次是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再次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三者具有词典式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偏废。所以,适合学生的教育,不是迎合学生一切需求,而是将儿童的现时兴趣、需要与其将来的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儿童从现在走向未来。“教育之于个体的魅力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适合其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达到学生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指出:“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年儿童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保持社会主义新人的底色和本色,又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任务宗旨上实现培养新人的时代超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更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从小种下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种子,并不断浸润、呵护、厚植,必定会在小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芽、开花、结果。
(二)更加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五育”并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小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三)更加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叶澜教授提出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小学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这个相对成熟、仍需成熟的生命体带领一群相对不成熟的、可以成熟的生命体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善”举。这种善蕴含着真(科学性)与美(艺术性)。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就是一场真、善、美动态和谐演绎的生命经历与意义展现。
(四)更加突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师德师风建设的出发点、抓手和落脚点就是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不能抽象、空洞地去谈师德师风建设,现实中也不存在教书育人能力低下却师德高尚的教师,也不存在师德高尚却教书育人能力低下的教师。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其实教师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过程中,不难达到所谓的‘分’的要求。如果有学校或教师宣称我只‘育人’不‘育分’,这不仅荒谬,家长也肯定不放心。”因此,不断提升小学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就是不断提升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根本标志。师德师风建设与教书育人能力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地统一在小学教师一生发展实践中。
(五)更加突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学校是小学生成人成才的主要阵地,社会是小学生相互交往、接触外部世界的基本环境,三者伴随着小学生成长的一生,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可以形成学生成长发展的正向合力,也有可能因为反向作用力对学生成长发展形成制约力。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发挥协同育人的整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