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研究
2022-12-24赵佳佳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
赵佳佳 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这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作为事业单位工作内容的重要一环,尽可能避免工作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推动事业单位继续安全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的意义
在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是维持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部门,会计工作同时是部门的重要工作环节。事业单位并非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着重为老百姓服务的部门,是国家和政府为老百姓进行服务与管理的有关工作机构。事业单位资金运转全部依靠国家的支持,因此,在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单位领导提供经济信息,为领导下一环节决策运营提供重要保障。财务部门关系着整个单位经济运营以及经济保障。是单位各个部门保证自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单位部门工作的平稳运行起到重要决定作用。为此,财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加强部门之间的了解,为其提供适当的资金基础,同各个部门开展紧密合作,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平稳发展。但是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仍然存在风险隐患。在其工作中常因为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工作人员业务差,内部控制及内外部监督力度不够等,导致财务部门资金账目错乱不堪,造成事业单位资金财产损失,从而导致国家资产流失,影响到国家资产的利用效果。不但无法做到保障会计资金信息质量,更是难以及时向单位、向领导提供有效可靠的会计资金信息,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故而提高对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制定健全的会计保障制度,对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及时预防风险。在风险发生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规避风险,有效保障事业单位财政安全,促进事业单位长期平稳运行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存在的会计风险
(一)会计制度与内部机构不健全
现阶段运行的会计制度多是为企业单位服务的,主要目的是盈利。现行的会计制度、法律法规,在极大程度上难以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指导。一些落后制度同时在制约着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平稳运行,在资金管理上,资金类别划分模糊,以至于资金在使用上的经济调动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债务往来等多方面问题缺乏规范性,财务报销方法陈旧落后,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平稳开展。事业单位主要是为百姓服务,在资金投入与使用上,对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太重视,在面对经济问题时,缺乏风险观念,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内部机构分工不清,没有统一的工作流程以及任务分工,对自身责任意识不清,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存在风险隐患。
(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差
在财务部门工作中,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单位平稳发展。部分事业单位往往忽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与培养,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控意识以及会计风险意识。虽然有些事业单位重视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养,但是因为培养制度不健全,没有专业人才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等,导致会计人员无法充分有效发挥自身能力,在面对会计风险时不懂如何规避。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部门工作效率以及整个事业单位工作质量。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一些会计人员止步不前,缺乏上进精神,无法及时掌握最新会计制度以及工作方法,影响财务部门工作效率。
(三)资金利用率低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严格,对资金利用得不到充分的认识,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流程,导致资金使用不充分,资金利用率低,对事业单位资金无法做到合理分配,在各部门使用资金时无法做到及时流转,造成资金损失浪费。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重视资金使用与分配,缺乏正确合理使用资金的意识,缺乏对自身责任与工作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资金低效或者无效被使用。
(四)内部控制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不重视,内部缺乏完善的控制系统,在各个部门沟通上存在着沟通不协调的问题,有的则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分工不明确,相关责任与义务无法做到具体落实,导致部门之间各项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运行,部分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岗位之间相互运行存在漏洞[1]。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落后、脱节,无法跟进新时代工作的需要,不符合事业单位目前平稳发展的需要,往往会导致事业单位发展停滞,从而导致财务部门工作困难,无法满足财务部门工作需要,造成会计风险问题。
(五)监督力度不够
监督就是查看并督促,在财务部门的工作中,需要制定有效的监督力度来约束督促会计人员工作,避免在其进行资金流转运算中出现违法违规等行为。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对自身会计风险问题不够重视,对财务部门监督力度弱,没有建立起一套充实完善的监督制度与监督体系,以至于无法对财务部门全体会计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监督,无法落实相应完善的监督工作。在监督工作中,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对资金核算等信息制作混乱等情况较为常见,这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各部门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及相互配合,无法及时对信息进行获取,或者获取到的信息杂乱不堪。无法充分对财务部门会计工作做到有效监督,会导致事业单位存在会计风险隐患。
三、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与内部机构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风险不重视,无法正确认识到会计风险为单位带来的危害,加上现阶段会计制度主要为企业单位服务,大部分会计制度不符合现代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工作运行制度。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强化对会计风险的认识,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重视程度,全面把握会计风险内涵,从会计风险源头出发,针对会计风险问题全过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会计风险相应防范措施,及时对可能出现的会计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处理解决,对会计风险进行及时科学防控。
事业单位同时应当注意自身内部机构的建立,大部分事业单位之所以遭受会计风险的危害,是因为其自身机构建立不健全,从而让会计风险钻了漏洞,影响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以及工作效率。所以,避免会计风险的最有力手段就是从事业单位自身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机构,优化内部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使每位会计人员充分了解自身义务与责任,做到具体任务落实在具体人员身上,加强会计工作规范性。
例如可以建立完善财政系统以及财务预警系统,通过财政系统维持事业单位资金的平稳运行,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对财政系统进行完善,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在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财产问题时,及时进行相关预警报告,为财务部门应对会计风险提供充足的时间,有效避免会计风险问题为事业单位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会计人员工作时间以及工作量,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平稳持续发展。
(二)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会计人员是维持事业单位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对整个事业单位的继续平稳运行起着重大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从职业素养、自身修养、业务能力水平等多方位进行培训。提升会计人员对会计风险的认识,加强会计风险防范观念。在会计招聘工作上,制定严格的招聘制度。不但从专业技能上对会计人员进行考察,更要在业务能力上对会计人员进行检验,提高招聘要求,从基础上引进业务能力强,综合修养高的会计人才。在人员培训方面上,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制定专业的会计人员培训方案,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聘请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会计经验丰富的老师向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传授相关经验。
会计人员应开阔视野,培养自身上进心以及接纳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水平,及时关注最新的会计制度法规等。及时转变自身思维,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对自身工作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增强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强化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事业单位应及时组织会计人员外出学习。例如,在事业单位可以组织会计人员前往其他对会计风险防范能力强的事业单位参观交流学习。深入学习其他单位的会计工作经验以及工作制度。加强交流,了解在会计风险发生时其他事业单位准备的应对措施以及会计人员工作流程,并根据其工作经验以及应对措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吸取其工作经验,改革意识,优化自身会计工作在面临风险时的应对措施,积极转变思维观念,熟练掌握会计风险防范措施,提升财务部门工作质量,推动事业单位平稳运行。
(三)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事业单位中,资金运行、管理、分配是财务部门的主要运营内容,在会计风险防范中,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合理利用分配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避免造成资金浪费。
在事业单位中,应当着重加强资金内控能力及预算能力,强化资金管理流程。首先就是要重点关注资金预算环节,财务部门要同各部门进行密切交流,并制定相应资金预算方案。各部门在进行费用支出等活动时,严格按照财务部门提出的预算方案进行花销,尽量减少或避免无预算的支出情况。各个部门理应齐心协力,在进行资金支出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资金支出目标,共同承担每一笔资金的使用责任。同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费用进行支出,合理利用资金,增强资金防范意识,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无效的资金使用情况[3]。财务部门需要跟踪资金流转全过程,对资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落到实处。尽量避免其他外在因素为事业单位造成的资金损失,实现事业单位各部门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接受其他部门对资金利用的监督,养成科学的内控意识和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同心协力减少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隐患。在事业单位中应当做到资金利用公开透明,接受事业单位各部门监督,落实资金管理制度,落实资金责任制度,针对资金利用率,对各部门进行适当的奖惩措施,减少资金无效利用,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
(四)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平稳运行。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现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并不断发展。首先就是要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内控意识。只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内控意识,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知识,才能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发展,才能坚定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要努力推进岗位责任制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感,让每个人都能有明确的分工与具体的任务。促进各部门之间深入交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部门执行力度,推进各部门之间关系密切发展。事业单位应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交流形式,方便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准确地向各部门传递重要信息,做到各部门之间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势必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推动信息的传递,提高各部门之间办事效率。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例如事业单位可以制定相应软件或者内部网页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相互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业单位内部人力与物力资源损耗,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常态化、公开化。同时接受其他部门成员监督,能最大程度上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交流解决。做到不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加强各部门人员执行力度,减少会计风险隐患。
(五)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监督是进行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推进会计工作顺利平稳进行,减少会计风险隐患。因此,在会计工作中,事业单位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地监督。避免因监督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会计人员懒散应付,造成严重的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监督机构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财务部门接受来自其他部门的外部监督,另一部分就是财务部门自身进行内部监督[4]。在外部监督环节,会计人员要做到资金信息公开透明,资金资料清晰浅显,各个部门成员能审清每笔资金交易,做到信息沟通流畅,降低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内部监督环节,会计人员要树立自身监督意识,充分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将监督意识同会计风险意识相联系,提升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对制作的每一笔账目进行多次核算,确保资金运转及使用方向清晰明了。例如会计人员在制作账目时,要确保当天账当天清,保证资金流转金额,避免因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导致账目数额不明,清算困难等。会计人员要强化自我监督意识,如果碰到资金与账目不匹配等问题时,要将有关账本逐一排查,寻找问题根源,及时改正并解决账目问题,吸取问题经验,在后续工作中避免相同问题发生。
在会计工作中,内外部监督要不断开展并进行,定期对会计工作进行审查核算,保障资金安全,防范会计风险。在进行内外部监督时要充分沟通,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方式,通过不断沟通,提高事业单位运行制度以及管理能力[5]。在监督中强化风险意识,从而建立以会计风险防范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提升会计人员以及各部门工作人员会计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水平。
四、结语
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运行中重要环节,对事业单位平稳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事业单位应重视会计风险带来的危害,增强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对会计风险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使其更好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