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自贸区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对俄经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12-23周艳玲

关键词:俄语经贸黑龙江

谢 慧,周艳玲

(黑河学院 办公室,黑龙江 黑河 164300)

黑龙江自贸区于2019年8月获批设立,为中俄跨境合作带来新空间,同时,对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明晰自贸区功能定位,对接政府、产业与企业现实需求,尽力打造经贸类专业,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依托地缘优势和特色,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自贸区培养对俄贸易、国际金融、跨境商贸物流、俄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黑龙江自贸区人才需求分析

黑龙江自贸区的实施范围为119.85平方公里,涵盖哈尔滨、黑河、绥芬河三个片区,每个片区依托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功能划分清晰,共同肩负着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使命。黑龙江自贸区作为我国最北自贸试验区,围绕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坚持统筹“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着力建设向北开放新高地,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合作的中心枢纽,依托地缘优势,推动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迅速带动产业提档升级。[1]以黑龙江自贸区的发展目标为指引,对俄经贸人才应符合以下技能需求。

(一)具备战略性眼光与创新意识

制度创新是推进黑龙江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自贸区成立以来,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重点领域的各项改革,在同批次自贸试验区中,率先达到100%的总体方案实施率;率先推出首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生成超200项制度创新成果。这些制度创新涵盖体制机制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多个领域,释放沿边开放、大胆创新的强烈信号。从制度创新的涵盖领域可见,自贸区建设需要创新型经贸人才引领制度创新,为打造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二)掌握外贸实操相关技能

黑龙江省作为与俄毗邻的沿边大省,经过多年发展,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在很多领域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黑龙江自贸区的获批,为黑龙江省的发展带来新机遇,需要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外贸人才的参与,同时对于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贸人才应熟悉并掌握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流程细节,以便于满足国际化交易需求。此外,全球信息化对外贸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从业者应具备对俄贸易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进出口贸易软件的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进出口企业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

(三)掌握国际物流相关技能

黑龙江自贸区的设立,为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为跨境物流业提出更高要求,加快跨境物流建设成为了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地处内陆,国内运输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与相邻的俄罗斯五个边区州已全部开通道路运输线路,但整体跨境物流运输能力仍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贸易的顺畅交流。自贸区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单一窗口”与银行、港口等相关行业机构合作对接、无纸化通关作业,大幅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但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少相关业务知识,致使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跨境物流效率,这就需要培养专业的跨境物流人才,使其掌握国际物流相关技能。

(四)掌握对俄文化沟通相关技能

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逐步推进,中俄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了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往来中,存在外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一些不当行为导致部分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带有一些猜忌甚至排斥情绪。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对俄经贸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专业素质,不仅要熟悉俄罗斯风土人情、灵活运用国际谈判技巧、熟练掌握对俄文化沟通技能,还要做到诚实守信,通过与俄方沟通,逐渐消除对方的误解和偏见,进一步推动对俄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2]

二、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对俄经贸人才培养现状

(一)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稳步推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黑龙江省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优势体现在以对俄办学有70多年历史的黑龙江大学为代表,哈尔滨师范大学、黑河学院等高校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输出了大批优秀俄语人才。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是国务院指定的国家级重点语言学院之一,外交部首批重点生源院校,被誉为“国家俄语最高学府”,培养了多层面的俄语专业人才逾万名。学院创新“俄语+方向”“专业+俄语”“需求+俄语”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输送大量对俄战略型人才、应用型对俄人才。同时,开设俄语零起点和高起点教学班,建设“俄语综合能力提升”“俄语口译”“俄语笔译”等微专业,培养来自多专业的涉俄应用型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俄语专业以精品师范、经贸、法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输出了大量俄语师资人才、商务俄语人才,为发展对俄经贸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黑河学院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依托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多所知名高校合作,“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以“专业+俄语+实践+双创”培养模式输出大量优秀人才。建有“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赴俄留学培训基地”“黑河学院俄罗斯远东智库”,服务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明显

黑龙江省有36所地方本科院校(含12所民办本科院校),其中有26所高校已开设经贸类专业,哈尔滨商业大学每年有超过1000名经贸类专业毕业生,保守估计全省各地方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经贸类毕业生近万名。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2022年毕业生人数达26.8万人,可见,经贸类毕业生在毕业生总数中占比不低。虽然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培养的经贸类毕业生数量较多,但是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明显,并且质量不高。人才培养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语言大多偏向于使用英语,采用俄语教学的课程偏少,不符合黑龙江自贸区对俄经贸人才培养需求。随着黑龙江自贸区的建设,深入推进对俄经贸发展,高校需要加强俄语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的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二是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对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有所欠缺,高校在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突出多元教学模式,打造高校培养特色,满足企业和社会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三是经贸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由于地方高校存在区域性差异,个别高校处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可供经贸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数量较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三、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对俄经贸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俄语生源萎缩,语言能力不足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俄语教育重要基地,已经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俄语人才。20世纪90年代初,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快速发展,“俄语热”一度居高不下,市场需求刺激下,俄语生曾占全国总数的2/3。21世纪以来,英语的普及与应用范围的扩大,俄语生在升学、就业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俄语热”骤然变冷。虽然俄语生在高考时有分数上的优势,但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会有局限,直接导致俄语生源直线下降,目前黑龙江省只有黑河、东宁、绥芬河、抚远等边境城市的中小学开设俄语课,学生数量有限,致使省内高校俄语生源多数为零起点俄语生。零起点俄语生入学后要从字母、发音学起,加之语法难度较高,学生学习俄语难上加难,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不高、语言能力不足,俄语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3]同时,对俄经贸类人才不仅要掌握俄语,还需了解并掌握经贸专业知识,这些目标对于零基础学生来说很难达到,学生需要更多时间学习俄语,但是会挤压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最终致使应用型对俄经贸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二)培养模式单一,应用复合型人才匮乏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对俄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有两种:一是为俄语专业学生开设贸易类相关选修课;二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俄语课程。这两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懂俄语”的对俄经贸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并不能达到黑龙江自贸区建设中对俄经贸人才的发展需求。各个高校依托本校优势开设经贸类课程,没有统一课程设置,导致黑龙江省的对俄经贸人才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差别较大。区域发展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青睐于具有俄语语言基础、国际法律知识背景等跨专业、跨学科背景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但是黑龙江省个别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单一,再加上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交叉融合学科理念,没有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导致应用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三)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地方需求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俄语专业在大一、大二时开设俄语泛读、语法、听力、俄罗斯国情等课程,注重俄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训练。在大三时开设商务俄语、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但是俄语专业学生缺乏贸易类课程前期基础,多数学生对贸易类课程不感兴趣,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去学习,使得学习效果降低,难以达到“懂专业知识”的目标[4]。同时,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理论+实习”达成,必须要有真正意义的实习实训安排。目前部分高校只在大四时组织实习实训,但是学生在这段时间要承受撰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巨大压力,致使很多学生忽视了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对俄经贸人才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无法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培养真正面向对俄经贸合作领域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四)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支撑力度不够

对俄经贸人才的培养要有复合型专业教师为支撑,教师应同时具备俄语语言知识、国际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目前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对俄经贸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俄语专业教师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构成,俄语教师多为俄语语言学专业毕业,具有较强的俄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不熟悉对俄经贸相关知识。而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具备国际贸易知识,但是对俄语语言知识知之甚少,对于俄罗斯贸易规则、制度等方面了解有限,无法指导学生对俄贸易的实践操作。边远地区高校师资队伍更加薄弱,缺乏经贸领域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力量。此外,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灌输,致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交流闭塞,思维固化,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强,难以为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四、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对俄经贸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加强政策支持,保障俄语基础教育

黑龙江省作为对俄经贸大省,需要发挥地缘优势,从省情出发,从深化对俄合作高度确定俄语教育发展战略,保障俄语基础教育,做强为国家输送优秀俄语人才的基地,提升俄语人才的区域问题研究能力,彰显对俄经贸交流的特色。进一步加大俄语人才培养的力度,还需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政策支持,达成为黑龙江自贸区输送更多复合型俄语高端人才的目标。在俄语专业就业形势大好的形势下,建议对目前俄语教育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给予政策性补偿措施或倾斜,减少俄语考生在高考时和提升高学历时的语种限制,逐步恢复学生学习俄语的信心,保障俄语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选择部分地区的小学和中学阶段开设俄语课程,使学生抓住语言学习的“白银期”,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保障俄语基础教育顺利开展,为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提供生源储备。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

对俄经贸人才培养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黑龙江省经贸人才培养以其独有的地缘优势,人才储备量较多,应注重对俄经贸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与“一带一路”倡议、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紧密对接,从地方对俄经贸人才需求现状着手,深入研究对俄经贸人才需求现状,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对俄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各异,应整合全省高校的教育资源,立足黑龙江省自贸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对俄全方位合作急需领域人才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跨学科综合优势,提炼开设相关核心课程,构建对俄全方位合作领域课程体系。创新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科交叉,真正培养出跨专业、跨学科背景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进而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同时高校可以拓宽国际交流合作,加大教学成果转化力度,从而实现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共赢的局面。

(三)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对俄经贸高端人才,必须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与相关企业或单位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促使人才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高校可以关注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借助校企双方优势,根据双方需求签订合作协议。高校应结合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能力培养。企业中比较突出的是对俄进出口外贸企业,从学生角度看,可以通过企业实习,不但能够加深对俄经贸领域的认识,而且积累实践操作经验,进一步提升综合业务能力,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从企业角度看,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也培养了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5]

(四)优化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高校应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岗位能力培养与学历学位提高并重、师德建设与业务能力提高并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总体满足黑龙江自贸区发展需求。一方面优化教师梯队结构,提高教学团队质量。如加大招聘、引进、培训力度,柔性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发挥专业带头人引领作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优化教师考核方案,有效推动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应根据教师的资历、实践经历等制定实践培训计划,为教师创造企业一线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短期聘用、讲习教授等方式引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行业导师,进行专业实践指导。

综上,对俄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和黑龙江自贸区建设为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同时带来了挑战。企业对经贸人才的需求表明,希望聘用实践操作能力强、俄语水平高,并系统学习过经贸类相关专业课程的人才。[6]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俄经贸人才培养路径探讨。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保障俄语基础教育;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岗位需求,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优化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进而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的对俄经贸人才,以满足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对俄贸易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俄语经贸黑龙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澳中经贸促进会“慈善之光”系列公益活动圆满举行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羡慕等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