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松左京的《SF魂》解读

2022-12-23

关键词:小松科幻日本

泊 功

(日本国立函馆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日本 北海道 042-8501)

《SF魂》是日本科幻小说界巨人小松左京的半生谈,他在逝世的五年前左右创作了此书。其封底的简介也将其描述为“打下了日本SF根基的‘科幻大师’”所讲述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科幻半生记。虽说作家本人讲述的是自己,但是我们作为已接受后现代文论洗礼的读者,不应该认为“文本”中所写的东西都是简单对象的“事实”。小松本人也在此书的序言中说:“《SF魂(だましい)》这个书名是编辑起的”,然后又说:“在我看来,SFだましい(魂)这一词被不理解的人说成欺骗(笔者注:日语叫damashi=だまし)。”换句话说,“SF作家的话是半真半假的”,因此,即便书中所言都是作家自身的事情,也有“欺骗”读者的预设。这句话不仅是小松的一流幽默,也是全面解读科幻小说灵魂的提示。也就是说,科幻作家的工作是要超越他所处时代的科学框架,即“欺骗”读者——使科学相对化,并昭示人类的未来。

作为这本《SF魂》的一个重新解读者(读者),我能做的只不过是在互文性的网络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小松“文本”。换句话说,拙文也只是通过《SF魂》这一“文本”呈现我自己对小松的理解的一个“文本”。

一、概括《SF魂》

《SF魂》是于2006年7月作为“新潮新书”系列的一书出版的。科幻学者宫本道人对于该书的内容做了如下介绍:“该书写了小松与SF的关系,其中包括他如何遇见SF、他的代表作创作经过、他如何参与大阪世界博览会、他的未来学研究如何开始等等,各种各样的情节被生动地描述出来。对没有实际经历过小松纵横日本SF文坛的时代的人来说,小松在写作之外还做了什么,他如何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等,恐怕有很多事情不太清楚,但该书能让我们大致了解当时的情况。”[1]7529-7543

我在上小学时就接触到了电影版《日本沉没》及其原著小说,所以勉勉强强地经历了当时日本的SF热潮和小松左京热潮。然而,如今年轻的SF爱好者经常通过翻拍电影的小松作品,如《日本沉没》等来了解小松左京。对于这样的年轻SF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了解以小松左京为代表的日本SF历史,以及了解小松对SF的理念的极好书籍。

此书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在“第一章 作家小松左京的诞生”中,小松描述了从他的战争经历直到他的第一部SF作品《给大地和平》问世。目前,日本唯一有关SF的杂志《SFマガジン(杂志)》是1959年12月由著名主编福岛正实负责创刊的,而1960年11月该杂志创刊后不久举行了“首届科幻小说征文大赛”,《给大地和平》是该征文大赛的应征作品。然而,这个作品没有入选,最终仅获得了选外鼓励奖。其他参赛者也没有入选,只有三个人获得了选外佳作奖。但是,其中的两位是丰田有恒和眉村卓。众所周知,他们是后来与小松左京一起引领战后日本科幻界的人物。小松在科幻小说方面的商业处女作是发表在1962年10月的《SFマガジン》上的作品《易仙逃里记》,这是一部类似于日本小说家中岛敦的拟古文的作品。他的笔名小松左京就是在此时确定的。小松这时是31岁。但是没有入选的《给大地和平》并没有刊载在《SFマガジン》上,而是发表在同人杂志《宇宙尘 第63号》(1963年1月)上, 它随后收入小松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给大地和平》(早川书房,1963年),该作品被提名为1963年下半年的第50届直木奖。

对于经历过战争并对战后日本感到不满的小松来说,《给大地和平》是“非写不可”[2]14的作品。但如前所述,该作品没有入选SF征文大赛,因此,也许在当时的评委眼中,这部作品作为SF小说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然而,正如小松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他为了成为科幻作家一定要写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被收入《小松左京全集完全版 11》(城西国际大学出版社,2007年),还被多次收入角川文库版《给大地和平》(1980年第一版)、新风社文库版《给大地和平》(2003年第一版)、河出书房新社版《小松左京选集 1》(2011年),以及早川书房版《日本SF杰作选 2》(日下三藏主编,2017年)等较多的科幻选集中。在这一点上,《给大地和平》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除了《给大地和平》之外,小松还有其他作品表达了他的战争经历和对战后日本的不满,如《没有战争》(1968年)和《我恨少女》(1969年)等。小松在《SF魂》中讲述的战争经历中有在日本战后的混乱时期某学生犯了持枪抢劫案的真实故事。在《给大地和平》之外的这两部作品中,这个犯了持枪抢劫案的“同学 ”的故事是以虚构的形式出现的。这个事件一定给小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正如他在《SF灵魂》中说:“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我就不会成为一名科幻小说家”[2]96的那样,可以说战争产生了小松左京。

在 “第二章: 被称作SF界的推土机”中,小松谈到了从1963年他在文学界首次亮相以后直到1973年出版《日本沉没》(光文社)名声大振的那段时间。这个时期,小松不仅由早川书房出版了许多科幻小说,还有其他许多文章发表在《オール读物》(文艺春秋)和《别册宝石》(宝石社)等所谓“中间小说”杂志以及周刊杂志或漫画杂志上。小松曾经忙于给广播电台写节目剧本,给职业艺人写声剧本,因此他下笔成章,以至于自称是“一个小时能写7、8页400字的稿纸,写文章速度很快的作家”。[2]96因为他在各种媒体上发表的作品数量和速度都很大,所以小松的SF界同行、编辑和评论家石川乔司(1930- ),给他起了个SF界的“推土机”的绰号。[2]98小松回顾当时开玩笑地说:“只有体重才达到大作家的风度”,[3]65他当时微胖的身材也当然影响到 “推土机 ”这个绰号的由来。

除了写科幻小说之外,小松这个时期开始为科幻小说在日本打下基础而开展活动,如于1963年3月以小松左京为核心成员的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诞生,且这个组织一直持续到今天。另外,小松从1971年开始了探索文明史的旅程,他每隔一个月就去国外旅行,因为这是他长期以来的兴趣所在。这样一来,在写科幻小说的同时,一面为了普及科幻小说而组建了相应的组织,一面扩大自己的知识兴趣,小松在这一时期精力充沛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终导致了《日本沉没》(包括电影版)的一举成功。

在“第三章:从世博会到《日本沉没》”中,描述了小松从1964年左右开始参与的大阪世博会中,他最终当上1970年3月起举办的大阪世博会制作人的来龙去脉,以及销量达400多万册的大作《日本沉没》(1973)的诞生。他对世博会的参与源于他所提出的“未来学”,这是他作为科幻小说家对当代科学和人类文明感兴趣而提出的。随着这个概念的发展,小松和聚集在他身边的学者们在1968年建立了“日本未来学会”。随后,他对人类文明的寻求导致他从事“历史与文明之旅”的工作,如从1970年底,即举办大阪世博会的同年,与星新一一起去荷兰旅行。其具体工作条件是:每趟旅行结束后,每月要发表一篇一个国家的记实文学,并把它连载于《文艺春秋》杂志上。他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使他后来得以出版了《黄河:中国文明之旅》(德间书店,1986年)和《伏尔加河大纪行》(德间书店,1987年),这些探索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杰作。

据小松说,写《日本沉没》(光文社,1973)的工作在1964年就已经开始了。如前所述,这部作品是日本科幻小说中最大的畅销书,迄今为止共售出460万册。同时,这部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随后就使小松之前仅在SF爱好者当中已建立的声誉为整个日本公众所周知。当时,正在上小学的笔者和他的家人也毫无遗漏地观看了《日本沉没》的电视剧,对笔者来说,这就是成为读小松左京作品的一个催化剂。尽管这部作品是一部科幻灾难小说,并且故事基于当时地球物理学的最新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依据而创作,但小松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是“何为日本”和“何为日本人”的文明问题。小松曾这样说:“通过失去日本这个国家,我们可以思考何为日本,何为日本文化,究竟何为民族,何为国家。如果在小说中,就可以让失去祖国的日本人思考这些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把日本列岛本身沉没下去如何?”[2]127

这部作品的反响相当强烈,后来包括当时担任首相的田中角荣和下一任首相的福田赳夫等许多政治家都阅读了这部作品。小松写这部作品的目的终于实现了。

“第四章:《再见!朱庇特》计划”中,谈到了在1980年代以这个计划为中心的工作。《再见!朱庇特》于1982年4月由产经出版社出版。此前不久,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正掀起前所未有的科幻小说热潮。像在《SF魂》中小松所讲的那样,除了早川书房的经典杂志《SFマガジン》之外,还有《奇想天外》(盛光社,1976年)、《SFアドベンチャー(冒险)》(德间书店,1979年)、《SF宝石》(光文社,1979年),这些三本杂志陆续创刊(目前只有《SF マガジン》)。与此同时,在日本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和《遭遇未知》也上映了。毋庸赘言,日本的SF热潮是由《日本沉没》所引发的。

小松左京的《复活之日》(早川书房,1964年)描述了由生物武器引起的致死细菌的世界性流行和核战争,它于1980年由角川影片公司搬上银幕。当时,小松觉得 “科幻小说正在迅速扩展到影视世界”,于是启动了《再见!朱庇特》电影制作计划,他还在其计划中担任制片人,撰写原创故事,编写剧本并担任总导演。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以丰田有恒、山田正纪为首的许多日本优秀SF作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换句话说,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日本SF界倾巢出动。该片于1984年3月开始上映。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制度,即拍摄电影的同时,把剧本改编成小说,其制作风格类似于现代的媒体组合策略。在这部《再见!朱庇特》电影制作计划完成后,小松就往中国的黄河和苏联的伏尔加河启程。

在20世纪80年代,小松只写了三篇SF长篇小说,即《再见!朱庇特》(产经书局,1982年)、《首都消失》(德间书店,1985年)和《虚无回廊I·II》(德间书店,1987年)。这对曾被称作“SF世界的推土机 ”的小松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小数字。其原因是,除了电影制作之外,他还忙于参与国际科技博览会(于筑波市,1985年)和国际花卉与绿化博览会(于大阪,1990年)的相关委员会,并登场在许多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大众媒体上。

“终章: 对宇宙来说,智能是什么”一章,按时间顺序说,它讲述了小松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是未完成的《虚无回廊I·II》(2000年,角川春树事务所)。

在我看来,这个时期的小松,不是根据新的SF构思要写长篇科幻小说,而是开始总结自己的工作,连续不断地重印过去的作品和编辑选集,如于1995年出版了《小松左京选集》(Just System),从2006年开始出版《小松左京全集 完全版》(城西国际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以总共出版50卷就完成)。于此同时,小松对于本章的标题“对宇宙来说,智能是什么?”这一问题开始深入探讨。这是在他的科幻小说《虚无回廊》系列上也一直进行探索的问题。在1991年,小松汇集“宇宙物理学、比较行星学、射电天文学、生物学、病毒学、信息科学、哲学”[2]166方面的一流学者召开了一个以“思考宇宙、生命、智能”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翌年,其成果发表在《宇宙、生命和智能的最前沿》(讲谈社)一书中。

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居住在大阪的小松左京遭到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的袭击。《日本沉没》是以日本未曾遭受过的自然灾害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小松作为该作品的作者,此时在感到 “强烈的痛苦”[3]95下接受了许多大众媒体的采访。后来,他自己也开始采访地震,听取了各级相关人员的意见,与专家进行了讨论,并于次年6月将其汇编成一本名为《小松左京的大地震’95》(每日新闻社)的书,而小松自己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症。

尽管如此,进入2000年代,小松的精神状态恢复到了出版一本以自己为题材的杂志《小松左京マガジン(杂志)》(小圈子杂志,2001年4月首次出版)的程度。另外, 2006年7月1日至31日,他在《日本经济新闻》上连载了一系列题为《我的简历》的文章。《SF魂》是在这次连载期间的7月20日出版的。因此,该书自然是以 这篇“我的简历 ”为基础。此外,对其加以补充而修改,小松在2008年重新写出《小松左京自传:寻找实存》(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中的“第一部分:漫谈我的半生”。从这样的成书过程来看,《SF魂》可以说是《小松左京自传:寻找实存》的姐妹篇,因此,将这两本书一起阅读,有助于加深对小松左京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在《SF魂》的“终章 对宇宙来说,智能是什么?”中,小松对于科幻文学表达了如下见解:“SF是思想实验;SF是谎话;SF是文明论;SF是哲学;SF是历史;SF是日本单口相声;SF是歌舞伎;SF是音乐;SF是鬼故事;SF是艺术;SF是地图;SF是野外活动纪录……不,我已到了这么大年纪了,所以我还是应该这么说吧。SF是文学中的文学。同时,我还想说,SF是希望。”[2]178

另外,小松在《SF魂》出版后撰写的《小松左京自传:寻找实存》中的“第七章:永垂不朽的SF魂”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后的40亿年里,具有智能的人类是如何诞生和进化而来的?对宇宙而言,智能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以及整个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是否还有具有智能的生命?只有科幻小说才可以描述人类、地球和宇宙全貌。”[3]98

从上面两句话来看,SF就是从所有观点对“对宇宙而言,智能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小松作为一名科幻作家,通过写这种科幻小说来继续尝试给人类带来“希望”,这种作风可以说是“SF魂”。

二、小松作品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对居住在大阪的小松本人和日本人民来说,都是一次恐怖经历,仿佛亲眼看到《日本沉没》的世界。虽然此时的日本没有 “沉没”,但小松自己也会受到很大的震动,就像他自己所写的《日本沉没》一书在大约20年后成为现实一样。此外,他在晚年遭遇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时,应该有同样的感受。

小松左京已经仙游了。但在他的其他作品中,除了小松的代表作《日本沉没》之外,还有一部作品笔者特意想提及。其作品就是小松1963年发表在《宇宙尘》的《给大地和平》。正如本文第1章所引用的那样,如果没有战争,小松就不会成为一名科幻作家。最后,笔者想通过这部作品来对当今世界稍微思考一下。

《给大地和平》是一部所谓的“改变历史小说”,该作品把“历史假定”和“平行世界”的概念作为科幻小说的框架。我们今天的日本人所知道的正确的日本历史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决定无条件投降,并在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领导之下,作为一个民主国家重新再起。然而,在《给大地和平》的平行世界里,1945年8月15日的日本却发生了政变,现任的几位国家首脑皆被杀,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当上首相。在此世界里,无条件投降被推翻,决定在日本本土进行决战,美军即将投下第三颗原子弹,主人公15岁的童兵河野康夫因与登陆日本的美军战斗而受伤。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与正确现实完全相反的世界,在此世界里1945以后的日本仍然在专制主义政治之下,侵略亚洲各国,拥有许多殖民地,继续保持着所谓的“日本帝国”。河野遇到了一名“时间管理厅”的特工“T-MAN”。其实日本历史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未来社会的疯狂科学家阿道夫·冯·基塔,按照自己狂热的历史观改变了时间的流向……。小说中的人名阿道夫·冯·基塔的“阿道夫”可能取自妄想建立德国第三帝国的阿道夫·希特勒,而“基塔”(日语念KITA=北)则取自日本式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家北一辉。目前为止,地球上的战争从未停止。为了将来不会使我们选择上述错误的历史道路,科幻小说有什么作用呢?

小松在《SF魂》中指出:“SF是希望”。“希望”就是能够预测美好的未来。描述二战结束后,另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即黑暗世界)的《给大地和平》和描述致命细菌的世界性流行和核战争的《复活之日》,都在作品的结尾给出“希望”。然而在地球上瘟疫不断发生,干戈不已。当今世界似乎越来越接近小松左京在科幻小说中描绘的世界的黑暗部分。但是我们作为继承小松的《SF魂》的后裔,必须继续努力创造出一个像小松在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有“希望”的社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日两国2021年9月,有关小松左京的专书不约而同地出版了。在日本出版了小松左京的最新研究成果,成田龙一等人著的《现代思想 2021年10月临时增刊号 小松左京:出生后90年,去世后10年》(青土社),在中国也出版了中国学者对小松左京的最新研究成果,孟庆枢、刘研主编的《跨海建桥 新时代中日科幻研究 小松左京专题》(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另外,在中国由《科幻世界》的姚海军老师和孟庆枢教授负责的“小松左京工作坊”也已启动。该组织以研究和推广小松左京的作品为工作重点。孟庆枢教授翻译的《SF魂》也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日月如梭,小松去世已过十年,但他的作品却越发显露出不可磨灭的价值。

猜你喜欢

小松科幻日本
怎样写科幻故事
日本元旦是新年
PL-01:科幻飙车党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穷人的平安路
打工老鼠
科幻画工厂
替身
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