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个“重大原则”*
——从“五个坚持”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2022-12-23韩庆祥张健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

□韩庆祥 张健

内容提要 二十大报告提出,前进道路上需要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简称“五个坚持”,目的就是使全党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面对机遇、困难、风险和挑战,明白我们“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根本问题,从而为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五个坚持”指明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基本问题,即:谁在领导、为谁而干、采取什么路径、动力之源何在、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五个坚持”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所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遵循和重要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为顺利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②这五个重大原则,简称“五个坚持”,为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为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③全面把握“五个坚持”重大原则,首先需要深入研究其所内含的深层逻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为什么提出“五个坚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之规定使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必然要求,是积极应对大考之主动准备,目的是让全党同志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对面临的机遇、困难、风险和挑战,明白我们“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并对之了然于胸,从而为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④从根本上说,“五个坚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政治上、理论上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的大政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握这些原则提出的针对性,需要我们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同时联系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国际环境深刻变化,领悟其包含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从理论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性质规定。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这是基本特征。在逻辑上,性质决定要求,特征影响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必须是也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五大特征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必须回应世界和中国两大方面的诉求,必须回答科学发展和价值立场等合规律与合目的两个尺度的时代之问。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特征之规定,预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或者说理论框架必然指向以下几方面:谁来领导?为谁而干?走什么路?动力之源是什么?以什么样精神状态来干?谁来领导,指的就是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为谁而干,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什么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动力之源是什么,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什么样精神状态来干,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这一内涵本身,已经覆盖了“五个坚持”的实践原则之要义。换言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中,“五个坚持”已经“呼之欲出”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现实需求,就是实践逻辑。通俗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要求在前进道路上,必须提出“五个坚持”。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从现实上看,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党同志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⑤在这种情境下,为了顺利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为了使“两步走”战略安排走得稳、走得好,为了有力有效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就需要确定根本遵循,这就是提出“五个坚持”的必要性所在。提出“五个坚持”,这是现实的急需。对于考验,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机遇挑战两个方面:①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战略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风险挑战=世纪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世界经济+局部冲突和动荡+全球性问题);②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深层次矛盾+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在应然意义上,要有效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做好三个方面:抓住机遇,化解风险,应对困难和挑战。这意味着,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对所面临的机遇、困难、风险和挑战背后蕴含的“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根本问题,了然于胸,否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一句空话。二十大报告提出“五个坚持”,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重大实践要求,回应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问题。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干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怎么干?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总之,为什么提出“五个坚持”?综合理论与现实,可以这样判断,之所以提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之规定使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必然要求,是积极应对大考之主动准备,目的是让全党同志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对面临的机遇、困难、风险和挑战,明白我们“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并对之了然于胸,从而为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

二、“五个坚持”是什么:它指明了前进道路上的基本问题,即:谁在领导?中国共产党。为谁而建设?以人民为中心。采取什么路径和方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何来?深化改革开放。在道路曲折、坎坷的路上怎么办?发扬斗争精神

从文本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从五个不同维度提出所要遵循的重大原则或根本要求,为的是在实践上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一种总体的行动框架。

从结构上说,上述行动框架内含下述逻辑脉络: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开放→斗争精神。其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回答“谁在领导”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为谁而建设”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采取何种路径和方略”问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回答“动力之源”问题,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回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行走具有曲折、坎坷之路”问题。综合而言,“五个坚持”体现出这样的逻辑:谁领导建设→为谁而建设→怎么建设→建设的动力之源何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进行建设。即围绕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实践、伟大征程,回答了上述五大重要问题。从本质上说,这些重要问题是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要求,“五个坚持”重大原则,就是对这一诉求的自觉回应。在这个意义上,“五个坚持”本质上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之诉求的自觉回应,它回答了时代之问,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谁领导建设?为谁而建设?怎么建设?建设的动力之源何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进行建设?质言之,“五个坚持”确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详细和深刻描绘了中国式现代的实践运作框架。具体如下:

第一,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⑥这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的内容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主心骨+正确方向+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它蕴含的逻辑是: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成为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正确方向,形成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实现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可以说,该原则对党的领导的目的性、全面性和目标性作出了详细规定。

第二,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⑦其内容结构为:1个中心(经济建设)+4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道不变、志不改)+2个“不走”(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个坚持(自己力量,自己手中)。其逻辑体现为:坚持基本路线的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道不变、志不改”→重申“两个不走”→突出“自己力量,自己手中”。一定意义上,这就宣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干什么,即:要坚持基本路线,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道不变、志不改,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十大报告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⑧这里,关键词是:根本利益+民生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多更公平。它体现的逻辑是:发展目的(维护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价值理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最终目标(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它是以鲜明的人民性、清晰的全过程贯穿性(人民目的—人民理念—全民目标)和“五个坚持”这种方式,详细地回答了“为谁建设”这一人民之问,人民立场非常鲜明。

第四,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⑨它表述的基本内容是: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破解深层次障碍+制度优势+动力和活力+(制度优势→治理效能)。其关键词是:创新—扩大—深层次—制度优势—动力活力—转化。它体现的逻辑为:深入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障碍→彰显制度优势,增强动力和活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一定意义上,它是从创新和扩大两个路径上,从破障和立新两个方向上,从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两个维度上,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怎么建设”这一问题。可以说,这是“怎么建设”的基本行动路线、行动方案。

第五,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⑩在结构上,有5个要点: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战胜困难和挑战+顽强斗争。其内在逻辑体现为:气和势→知难和迎难→发展和安全→困难和挑战→顽强和斗争。从应该增强的气和势,从应当保持的上和进,从要统筹的发展和安全,从要战胜的困难和挑战,从要顽强斗争等多方面,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进行建设”的问题。要言之,如何发扬斗争精神,这5个方面就是基本遵循。

总之,上述分析显示,“五个坚持”指明了在前进道路上的基本问题,即:谁在领导建设?以什么路径和方略进行建设?为谁而建设?建设的动力之源何在?以什么精神状态建设?在本质上,它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定海神针与行动框架、行动纲领。

三、“五个坚持”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什么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旨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引

从根源上追问,“五个坚持”从哪里来?经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它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⑪从文本看,其结构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精神世界+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内在逻辑为: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五位一体”)→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与“五个坚持”文本结构(即“谁领导建设→采取何种路径建设→为谁建设→建设动力之源何来→以什么精神状态进行建设”)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是“本质要求”和“五个坚持”二者之间的共性要素,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具有共通性。何以有这种共通性?究其根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是本质,也是要求,源于本质,指向现实,放眼世界。“本质”主要侧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要素,“现实”侧重“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精神世界+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个要素,“世界”侧重“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五个坚持”,以其“谁领导建设→采取何种路径建设→为谁建设→建设动力何来→以什么样精神状态建设”这样的逻辑规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给出了具体阐释,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具体展开。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本质→本质性要求→实践要求”具有内在关联性,体现为一种“源”和“流”之结构。这意味着,“本质要求”与“五个坚持”之间,是一种“本质要求”和“实践要求”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这决定了“五个坚持”本质上也是理论性的,只不过与“本质要求”相比,它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更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五个坚持”也是指导中国现代化战略部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理论支撑,旨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行动指引。

而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及其实践,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⑫分析上述战略部署和全面安排,可以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路径和脉络: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5年主要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体系”+“精神文化生活,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人居环境,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安全,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平安中国建设”+“国际地位和影响,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实践的逻辑脉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大领域(军队、外交、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及其实践路径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大领域(军队、外交、安全)。这意味着,在具体实践推进中,需要明确如下要求:谁来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怎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大领域都是为了谁?等等。必须回答以及如何回答,这就是前进道路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实践要求”(“五个坚持”)产生的必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二十大报告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即“五个坚持”。这就分别回答了:谁来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怎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为了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的动力之源何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应以什么精神状态进行建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就此而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自信?因为科学且合规律性;何以自强?因为回应人民所需,发挥历史主动,合目的性。质言之,“五个坚持”因其内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而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两个全面”成功实践的强大理论指引。

总之,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五个重大原则,指明了在前进道路上的根本问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努力做到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困难、风险和挑战,及其所蕴含的“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为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⑪⑫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26~28、21、26、26~27、2、27、27、27、23~24、25页。

④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2-10-26。引自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2768556328 333608466&item_id=2768556328333608466

猜你喜欢

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
“数”读二十大报告
喜迎二十大
迎接二十大 开启新征程
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