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因理念”视域下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的探讨

2022-12-22汪玉洁石小盼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安乐死伦理学伦理

汪玉洁,罗 红*,王 芳,吴 平,李 菊,石小盼

(1.湖北文理学院基础医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护理伦理学课程作为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护理伦理道德观的重要任务[1-3]。随着医疗环境日趋复杂,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护理伦理学思政教学显得尤为重要[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大院校将“三因理念”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本课题组深入研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深挖护理伦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紧密结合,制订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并行的育人方案,以期将护理伦理学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

1 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共计18学时,教学内容包括护理伦理学的基础知识、护理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护理伦理学的规范体系、护理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特殊医疗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道德、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道德、护理管理中的伦理道德[5]。护理伦理学的思政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的护理职业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具备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务实勤奋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慎独的工作习惯,促进学生遵守科技工作中和卫生法律法规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患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6]。

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路与教学设计

2.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本课题组深入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因理论”的内涵,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开展思政教学要始终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随着全球对护理资源需求的增加,护理伦理问题的时代特征性也日益突出,护理伦理问题始终贯穿于护理职业生涯的始终,护理伦理学课程要求学生充分掌握护理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伦理情操,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工作、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领域中的伦理问题[7-8]。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更要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指引,并将其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挖掘蕴含于课程内容中的显性、隐性思政教育元素。

2.1.1 基于“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 所谓“事”主要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即挖掘护理职业中客观存在的思政教育元素,“因事而化”强调思政教学应通过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例去感染和塑造学生,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要将思政内容和学科知识点相融合,将事例中隐含的伦理情操和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中。比如举例湖南“黄金大米试验”,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不端事件与科研中人体实验中的伦理道德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学术不端的严重性,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科研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2.1.2 基于“时”的思政元素的挖掘 所谓“时”指的是时间的推进、时代的发展,“因时而进”强调思政教育应紧贴时代特点。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必须聚焦时代变迁,紧跟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结合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矛盾,适时引入护理专业领域的热点事件进行讨论。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地域特点,紧扣身边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做,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如引入“陶勇医生”事件、“杨文医生”事件,分析当前打医伤医的医疗乱象,结合护理伦理学的基本规范(胆识与责任,良心与审慎),让学生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社会的负面问题,去思考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医患纠纷,思考如何保障医护人员职业环境的安全性,要让学生成为有胆识、审慎、有责任心的新时代护理从业者,从学生时代就应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9]。

2.1.3 基于“势”的思政元素的挖掘 所谓“势”指的是国内外的形势和趋势,“因势而新”应彰显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和鲜活性。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要从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护理专业发展中的重大伦理矛盾和问题。如向学生介绍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14亿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同时为其播放学校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曹锋生抗疫团队临危受命,不畏艰难,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以此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疫情期间鲜活生动的案例与“护士的责任与义务”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4]。

2.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2.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要点 在护理伦理学课上发掘“事、时、势”“三因理念”的思政教育元素时,要将其与身边的鲜活案例相结合,要紧扣社会现实、接地气,还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做、积极做,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同时,课程思政不能脱离护理专业内容,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在教学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从其他课程中借鉴思政元素,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加强思政教育元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结合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把地域文化、红色基因、道德典范等融入课程思政中,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3)结合全球护理领域的大事件及热点事件,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根据思政目标适时组织讨论。(4)将护理伦理学课程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贯彻思政内容。

2.2.2 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内容 护理伦理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订思政目标,具体的思政元素及思政教学方案见表1。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课上,教师通过讲授、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小组汇报、小组讨论、辩论会等形式展开教学,课后开展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第二课堂建设,以此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表1 基于“事、时、势”的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

3 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总结

3.1 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以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道德为例

3.1.1 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预习慕课资源中安乐死的概念、分类、立法现状等,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收集支持和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3.1.2 课堂授课(1)引入安乐死的案例。带领学生回顾中国首例“安乐死”事件中医生和患者家属被法院起诉的案例始末,激发学生对热点问题“安乐死”的思考。然后讲授安乐死的含义及分类,引入美国植物人特丽夏沃的安乐死伦理争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这两个安乐死案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的概念和分类:一个是对身患绝症痛苦不堪的人注射药物实施安乐死,一个是对维持了15年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拔除进食导管实施安乐死。是否推行安乐死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这两个有争议的安乐死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安乐死的界定问题,如什么叫主动安乐死?什么叫被动安乐死?尊严死和安乐死如何界定?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也增强其对生命晚期健康照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讲授安乐死的发展历史。通过医生被起诉的事件向学生强调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安乐死,以激发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情怀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准则。教师引入选择题:安乐死在哪些国家合法?A.荷兰B.英国C.中国D.澳大利亚。教师通过让学生做题,以强调在荷兰和比利时这些给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实施安乐死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立法程序进行,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国内外法律制度对安乐死的约束。(3)观看纪录片。通过观看《荷兰安乐死实施程序》,询问学生看完后的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安乐死离我们很近,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进行死亡观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表演“我的死亡谁做主”情景剧,加深其对死亡的理解。通过情景剧明确实施安乐死应该执行的法律程序,进而促使学生分析国内外安乐死的立法现状和形势,也思考我国安乐死的立法问题。安乐死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医学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因此,如果中国要实施“安乐死”,国家在立法上必须非常完善与严密。(4)小组讨论。课前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收集支持和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以“我的死亡谁做主”情景剧形式,就支持和反对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教师对学生提及的伦理依据进行主题提炼,对未提出的依据进行提醒和强调,最后教师汇总并列在黑板上。其中,学生支持安乐死的伦理依据有:能解除疾病的痛苦、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有利于保护人权等;学生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有:违背生命权、亵渎“自由意志”、存在被滥用的可能等。通过板书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的护理职业观和价值观。

3.1.3 思政课外实践活动(1)第二课堂活动。为使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本课程通过实践活动、社团组织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我的死亡谁做主”情景剧表演比赛,使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伦理学知识,还能增强护理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2)课题延伸。鼓励学生申报安宁疗护、死亡观教育、生前遗嘱服务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来延伸和拓展知识,让学生在护理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类伦理矛盾时逐步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

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课程构建了护理伦理学的思政素材库和思政育人方案,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相融合,通过渗透思政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参与互动交流。教师用思政教学满意度量表调查了解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结果满意的学生为100%。每堂课后通过质性研究访谈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发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讲案例故事、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主题辩论、角色扮演,喜欢的思政内容有“讨论时事热点”“人物事迹”“观看视频”,说明这些自然渗透的思政元素确实能给予他们积极的思想引领,激发其深入探究护理伦理问题的渴望。

5 结语

近年来,护理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提高护理照顾质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护理伦理学的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对专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激发作为护理人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到尊重、关爱患者,减轻其心理负担、促进健康。课题组教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制订了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方案,践行了知识与能力并重、教书与育人并行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同时,本次思政教学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护理伦理学教学学时有限,很多实践活动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应适当增加学时以更好地推进思政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次,护理伦理学思政案例尚不充足,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案例库,探寻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合理、自然、有效地渗透护理伦理学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护理伦理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护理伦理学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安乐死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相守70年 同日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