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红色旋律”开启美育教育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022-12-22李春莹宋建申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唱响旋律美育

李春莹 宋建申

(东北石油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同时,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2],进而提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文素养[3],让中国青年一代能够健康成长,将青春韶华投入于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奋斗境界中去,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红色旋律的定义

“红色旋律”是指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具有无产阶级崇高的革命精神的音乐作品的总称。在中国,泛指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一百年的历史进程当中,领导和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复兴之路上,所创作和传唱的讴歌和赞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歌曲。

学堂乐歌为“红色旋律”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李叔同就曾提出“通过美育教育拯救世界”这一思想。提出艺术作品要“涵育美感、陶冶身心”,并将之作为人本身和谐的审美追求,这一观点也是蔡元培等人大力倡导的审美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思路。李叔同坚信通过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灵,可以反映和激励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在对抗外族侵略、反对剥削和压迫的革命实践进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大多数学者都把“五四运动”当作“红色旋律”的开端,并认为“红色旋律”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些“红色旋律”不仅有反帝反封建的强心歌曲,还有反对侵略压迫的壮志歌曲,兼有鼓舞发展建设的励志歌曲,更有歌唱祖国大好山河的民歌小调。

二、红色旋律开启的美育功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美育教育即为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美育教育,概括出美育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能够潜移默化地来培养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有效地提升欣赏、鉴别、感受、表现美的素质与能力,用以促进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协调发展,培养社会人民大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尤其是音乐,可以直接起效打动人的情感心灵,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红色旋律”是指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百年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创作、展现、流传的音乐文化作品,最为形象、生动、准确地记录了从党的诞生、到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及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伟大进程中所开展和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实践。这些“红色旋律”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创新了文化形式,融合共产主义的音乐元素,使其成为了中国人民刻骨铭心、催人奋进和旷世持久的美妙旋律,兼备强烈的时代感,更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更加融合着人们的情感认同,极大地开启和实现了美育教育功能。

(一)开启审美意识,助力心灵美化

音乐,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上的效果来达到传播某种社会精神、社会现象的目的,从而激发人们内心共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讲过:节奏与音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力量,奏响的音乐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灵魂的最深处,如果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合适,它将用美来滋养心灵,从而美化心灵。《黄河大合唱》中一段段铿锵有力的节奏、涌动的旋律让人兴奋,使人们热血沸腾,从而能够净化灵魂,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更激发了人们革命主义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提升良好品质,助力人格塑造

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通过良好的艺术表现,对某种精神文化进行传播,让人们自觉主动接受社会能量。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音乐可以让人修身养性。在《歌唱祖国》一歌中,其慷慨激昂的歌词、催人奋进的旋律和动感怡人的乐感,让人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昌盛、富强,从而激发人们使命感与责任感,完善自我为国奋斗!

(三)激发思维创造,助力智力开发

音乐可以通过音律、音调、音韵的识别,促进大脑运转,左右脑均衡发育,提升思考力,激发智力潜能。历史上,孔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鼻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并且还是位音乐家;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而且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见地,会演奏小提琴、会弹钢琴,还认为学习和使用音乐可以帮助开发人的智力,从而用以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改造客观世界。

(四)调适心境情绪,助力心理健康

出色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愉悦心情、释放压力、调节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奥地利历史上著名音乐家、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三杰”之首的海顿,曾经说过: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我也不会羡慕最幸福的国王。更有一些研究统计表明,音乐家多数长寿,所以说“红色旋律”可以帮助人明确认知、找准定位、舒缓心情。

三、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8位老教授回信中,是这样讲的: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5]。此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6]。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总书记为新时代高等院校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工作的方向、路径、目标、任务指引了前进方向,更给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截至目前,笔者观察认为,无论是从思想观念的认识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处于劣势,尚未充分发挥出启发、引导的作用,两者没有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一)高校美育教育重视程度还显不足

1.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专业性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培养学术型、应用型、技术能力型等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并未将美育教育重要性提升,从而存在从高校决策者到学院实施者,或者从一线教师到管理服务人员,均将学生的专业素养、等级考试和证书获得作为学生教育引导的主旋律,而针对美育教育的理念和投入并不乐观。相关调查显示,高校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重思想政治教育,轻美育教育意识。

2.虽然“美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十分紧密,但两者不完全归属同一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育“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美育教育则是着眼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培养“心理结构、情操、人格”等方面作为主要目标,两者教育内容相辅性和教育实效关联性还略有不足。

3.大学生本身还未将美育教育意识提升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高度

美育教育目标实现不仅需要学校、教师重视起来,更需要引起大学生本体主观上重视起来,从传统的被动式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从而提升美感培育渠道,提高美育教育实效。

(二)高校美育教育管理目标尚未明确、体系尚未健全

1.明确的美育教育管理目标,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指引正确方向

从目前高校美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角度来看,事实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的关键问题上,还存在明显不足,往往只停留在专业学生教育中,没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

2.高校美育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缺乏质量监督制度保障

事实表明,健全的美育教育管理、监督、保障制度,可以为高校美育教育顺利开展来保驾护航。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方面的缺失,造成了高校美育教育目标实现的缺失。

3.美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整,难以对大学生美育能力和美育修养做出公正评价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美育教育考核评价基本采取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教师评价等方式,难以从教育效果和实际能力水平上,有所突破,造成教育实效不佳。

(三)高校美育教育自身存在一定困境

1.美育教育的内容尚未与时俱进

美育教育的内容要紧跟、瞄准时代发展,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做到主客观相统一,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提升教育实效;教育内容要聚焦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者的内在统一,做到相互促进和相互关联,要重视受教育个体完美人格塑造,精神动力激发,主观能动性促进等方面,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教育内容不能仅停留在重形式轻内容误区,要增加大数据、新媒体运用等新技术手段。

2.美育教育方法单调

经济社会发展,人的社会思想、文化鉴赏力等均有所提升,高等教育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美育教育方式方法能否跟进新时代步伐,能不能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精神文化需要,打破传统灌输式方式方法,采用翻转、互动等形式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亟需解决问题。

3.美育教育载体单调

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日趋完善的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稳接地气的社会实践,都可以发展为高校美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且,教育载体的创新,更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普遍度和兴趣度,极大提高美育教育实效性。

四、“红色旋律”美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风气”[7]。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传承、演绎、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红色旋律,尊重中华民族历史、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高等教育美育教育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有效途径。

(一)以“红色旋律”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

将红色旋律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音乐独特育人优势,通过“以声带情,以情带声”,从而引领新时代中国大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励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1.重点开展“红色旋律”理念创新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问题,要从教育理念根本扭转上为起点,要树立强化“美育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切实提升美育教育实际“品味”。要以唱响“红色旋律”为基础,净化、培养、陶冶、塑造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大学生在自身健康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通过唱响“红色旋律”,帮助给他们能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实现美,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素养,提升综合素质;要通过唱响“红色旋律”,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将自己的专业、爱好、生涯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固本清源,追求卓越。

2.明确“红色旋律”教育重要性

要明确为了促进大学生自由和全面发展,必须进行美育教育,要引导打大学生正确对美育教育在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体验并感受到“美”,还可以通过前期所受教育基础,自身发现和鉴赏“美”,更高层次即为创造和创新“美”。因此,通过“红色旋律”教育,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精彩纷呈的艺术互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在美育实践中,丰富美的意识,提高美的情趣,建立美的人格,提升全面修养,并很好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中。

(二)以红色旋律教育搭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

1.以良好的校园外部环境,促进学生的内在提升

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唱响"红色旋律"带动美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大学生美的熏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首先,以“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思想认知”,从被动教育转向吸引、积极主动、主观能动提升“美”感,完善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完成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德育育;其次,提高校园“软实力”水平,以唱育“美”,以歌育“感”,将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培养高素质、高标准人才;再次,提升校园的“精神文化品位”,以唱响"红色旋律"形象性和实践性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激情与活力,完善“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

2.以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唱响“红色旋律”并不局限于唱这个演绎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唱出来,讲出来,谈出来,写出来,以歌唱比赛、合唱展演、青年论坛、辩论赛、演讲赛、征文等多种多样形式进行开展;唱响"红色旋律"并不局限于唱这个手段,可以引导学生以老歌新唱、以讲代唱等,还可以围绕校训、校貌、校园生活进行创作、创新;唱响“红色旋律”并不局限于唱的空间,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唱,还可以带上学生走出校园在实习、实践中唱,在志愿服务中唱等等,从而促进学生多维度全面发展。

(三)以红色旋律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制度体系建设

1.着眼唱响“红色旋律”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我们文化艺术领域,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他更强调:“高峰”必由“巨人”来创造[8]。要经常性开展集大家、名家思想碰撞、相互启迪的重要平台,开展最激烈的思想互动,进行最新潮的热点难点剖析,开展深入深刻的理论交流,也正是培养“巨人”的最佳方式。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时代渴望新理论,新时代召唤社会人才勇攀学术高峰、勇夺文艺高地,更加破切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的出现。所以,对高等教育就提出了更具体、更深入的历史使命。要以人才为基础,将唱响“红色旋律”寓教于乐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在美育中提高德育,在德育中发现“美”、感受“美”、成就“美”。

2.完善唱响“红色旋律”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强调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唱响“红色旋律”制度建设来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促进共青团、学生工作体系的改革,是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创新唱响“红色旋律”评价体系,开展大学生“多元化评价”,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以“动”+“静”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美育教育制度化,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猜你喜欢

唱响旋律美育
论公民美育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唱响我们的队歌
陕西音乐 能否唱响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教师
7月,盛夏的旋律
唱响美丽未来的和平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