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消走泄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2022-12-22王芸林振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73期
关键词:温病中焦医家

王芸,林振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1 分消走泄法的理论来源和提出

1.1 分消走泄法的理论的基本形成

分消走泄法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历史已经非常久远,追溯其理论起源,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这么一句话—“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它初步提出对在上焦、中焦、下焦的湿邪有不同治法,或苦燥,或淡泄。从这可以看出分消走泄理论的雏形已经形成。这一理论的成熟经历了许多医家的进一步阐述。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受到《内经》理论得到启发,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详细的阐述并进行延伸,提出了辛开苦降之法—同时使用淡渗和疏散以致湿除热消,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李东垣、张景岳、朱丹溪等医家结合临床经验不断阐述和丰富了“分消”法的内涵,这时“分消”的治法理论已经基本形成[1]。

1.2 后世医家对“分消走泄”法的进一步阐述与拓展

在当时温病肆虐的年代背景下,温病理论逐渐成熟壮大,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在《内经》、《难经》及仲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只是为了治疗湿热性温病属“邪留于三焦”的气分证的方法,即分消走泄法[2],这也是“分消走泄”第一次被正式明确提出,但是当时仅局限于治疗温病,直到后来经过各大医家们对其进行总结与拓展,才逐渐使其不再拘泥于温病,而在脾胃病、妇人病、小儿病等临床各种疾病中也可看到它的运用。以下将对“分消走泄”法在临床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2 分消走泄法在脾胃肝胆疾病中的运用

2.1 脾胃肝胆疾病发生的常见病因病机

分消走泄法在脾胃肝胆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是因为脾胃肝胆的许多疾病,都可因脾胃湿热,阻滞中焦引起,如胃痛、痞满、腹泻、腹痛、鼓胀、黄疸等。脾胃肝胆疾病的病因不外乎是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煎炸之品而引起,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生,从而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使湿浊不化,气血运行受阻,进一步影响肝之疏泄功能,最终的结局就是我们所见的各种脾胃肝胆疾病。所以在治疗脾胃肝胆疾病时,尤其注重健脾、疏肝和化湿,正如《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所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2.2 分消走泄法在脾胃肝胆疾病中的用法用药

临床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病毒行肝炎、肝硬化腹水等脾胃肝胆病常常都以湿热证多见。湿热证的症状多有头身困倦、食后欲睡、脘腹痞闷、口中黏腻不爽、纳呆或厌食、排便不畅、或身热不扬、口苦、口渴不欲饮,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在治疗上,针对湿热证,根据湿热所在位置的偏向不同,又分为宣上、畅中、泄下三种治法,在用药的时候再根据湿与热的偏重,决定清热药与祛湿药的剂量与比例,根据湿热在三焦的轻重,适当调整宣上、畅中、泄下药的比重。偏于上焦则着重辛温芳化,化湿与开宣肺气并进,早在《素问·经脉别论》中就提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说明肺脏对于水湿的输布起着重要作用,故在治疗湿热偏于上焦的脾胃肝胆疾病时,常加用枇杷叶、桔梗、桑叶、薄荷、杏仁、旋覆花等轻清辛味之品[3]。而偏于中焦脾胃者,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三种情况,在用药前必须分清属于哪种情况,这直接影响到用药时清热药与燥湿药的比重。其中湿重于热者,治以苦温燥湿为主,当热重于湿时,则以清热为主,当湿热并重时,则常以苦寒燥湿之品为主药。再辅以防苦寒伤脾之品以醒脾畅中[4],常用药物如藿香、佩兰、半夏、砂仁、厚朴花、石菖蒲等[5]。而偏于下焦者,常以淡渗利湿之品为主,使下焦湿热从小便而去,常选用茯苓、黄柏、车前草等以泄下,旨在泄下的同时,导湿热而去,典型的方剂代表有八正散、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

3 分消走泄法在小儿疾病中的运用

3.1 当代小儿体质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家长对孩的宠溺子越来越严重,小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多食清淡变成多肥甘厚味,日久致脾生内热,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脾气不足,饮食稍有不当,就容易导致脾胃损伤。

3.2 小儿“哮病”的病因病机

小儿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中医认为小儿哮喘的发作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发病机理是饮食不节或长期偏食或过食肥甘酿成湿热,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易致小儿湿热蕴积。湿邪粘滞缠绵,因此许多医家认为湿热体质是小儿哮喘经久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小儿“哮病”的疾病特点以及分消走泄法在本病当中的用法用药

哮喘的病机为外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导致气道痉挛[6]。所以本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虽然本质上与湿热体质素蕴密切相关,但治疗时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攻邪为主。缓解期因本质为湿热体质素蕴,虚实夹杂,临床表现为咳喘较急性发作期减轻,但症状仍未见消失,在治疗时,就要标本兼治,在分消湿热的同时驱邪而出[7]。稳定期外邪已除,但本质素蕴的湿热仍未得到解决,虽然标实的临床表现已经没有了,但如果湿热未除,就仍有再次发作的可能,标实症状消失后,我们还要就本质问题进行治疗,巩固好本质,才能更好的防止疾病再次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所以,对于稳定期的治疗要以扶正固本或培土生金为主要治法,使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营卫调和,外邪无可趁之机,疾病则无再复之机。正因为如此,所以常常将分消走泄法运用在湿热体质小儿哮喘缓解期和稳定期。

小儿疾病较成人特殊,这主要与小儿机体发育不够成熟有关,小儿脏腑与成人相比,小儿脏腑娇嫩,抵抗外邪能力弱,热为阳邪,易侵犯肺脏,加之现如今小儿多食肥甘浓咸,造成胃脘积滞,进而影响脾胃运化,湿邪内生,蕴久化热。在气候、饮食、起居不慎时,外邪趁机而入,引动体内伏邪,内外邪热搏结,致使患儿湿热蕴肺,咳嗽缠绵难愈。对于湿热体质患儿的哮喘,治疗时使湿热分道而消,诸证自除[8],常用选用宣上的方剂,如泻白散类。

4 分消走泄法在下焦疾病当中的运用

4.1 分消走泄法在下焦应用的理论体现

分消走泄法在下焦的应用上主要体现的治法是淡渗利湿,清利下焦,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临床上常见的方有八正散、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常用的药物有:龙胆草、车前子、木通、茯苓、萆薢、泽泻、滑石等。

4.2 常见下焦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分消走泄法在下焦疾病中的用法

常见的下焦疾病,如淋证、癃闭、遗精、阳痿等,多因患者素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常,脾不运化水湿,饮食物不归正化,食积湿滞,壅阻气机,郁久化热,形成中焦湿热之证,中焦病日久不治,传入下焦,湿热留于肾或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所导致。所以在治疗上常常用到分消走泄治法,在治疗下焦湿热的同时,针对湿热的源头—中焦,也应酌情配伍清利中焦湿热的中药,使下焦湿热得清,中焦湿热之源得止,三焦通利,阳气气化功能得复,则湿无所聚,病无所起。

5 分消走泄法在皮肤疾病当中的运用

5.1 中医对对痤疮的认识

在古籍中对于“痤疮”病因病机的记载有许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郁乃痤”的记载。《医宗金鉴》中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古代医家们认为痤疮的主要病位在肺,辨证多从肺经郁热、血热瘀滞论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家们对“痤疮”的认识也逐渐丰富,就有医家提出“湿热型痤疮”,例如陈彤云痤疮的病因病机是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煎炸之品,以致肺胃热盛,中焦湿热,熏蒸皮肤,发为“痤疮”。陈志伟认为痤疮疾病始终不离湿热,在治疗上也应着重清热利湿法[9],李鲤认为痤疮的主要病因是湿热内蕴、瘀血阻络[10]。由此可见,随着对痤疮的进一步认识,现代医家认为湿热是痤疮发病的关键因素[11]。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工作节奏改变,熬夜、饮食偏食辛辣肥甘越来越常态化,致使近年来湿热型痤疮越来越常见。该病皮损会导致部分患者遗留疤痕,影响面部美观。在日常交际中往往会缺乏自信;或者在生活中产生情绪紧张、低落等负面影响[12]。甚至研究[13]发现痤疮患者中有近21.36%存在焦虑,24.27%患有抑郁,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故有效的治疗痤疮在当代社会也尤其重要,论治湿热型痤疮需从“分消走泄”切入,注重脾胃,使中焦气机得畅,水湿代谢正常,故百症皆除。临床应用上,需结合舌脉,辨证论治,随证治之,疗效颇佳。

5.2 分消走泄法在皮肤疾病中的用法用药

湿热型痤疮者平素多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之品,致使湿浊内生,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中焦升降失调,气机阻滞,湿浊郁而化热,湿热弥漫三焦,熏蒸肌肤而发病。本型痤疮多因湿性黏腻重浊,故病情多缠绵难愈,治疗时,多以分消走泄法驱邪外出,即运用辛凉发散之品宣散上焦,用芳香化湿之品畅达中焦,甘淡渗利之品渗利下焦,三焦之湿邪分三路得以分消,湿祛热清,脾升胃降,升降调和,中焦气机枢利,故诸症自除。在选择用药时,常选用豆蔻、白果、菖蒲、藿香等芳香化浊之品畅导中焦之气机,茵陈、泽泻、猪苓、滑石、木通等淡渗利尿引邪从小便而出,薄荷、黄芩、桔梗、连翘等清宣辛散之品宣发上焦之气,以达气行则湿化之意,常选方剂如、甘露消毒丹、五味消毒饮、连朴饮、藿香正气散等。

6 总结

分消走泄法源于《内经》、《难经》和仲景的理论,在清代由叶天士正式提出用以治疗温病。由于该法主治病位涉及到肌表、腠理、膜原、胃肠、三焦等湿邪善袭之部位,所以在运用中,它适用得范围不再拘泥于温病,在许多内科疾病中,只要辩证为“湿热证”,均可以考虑用分消走泄法来解决。这也正是中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理论内涵。除了上面提到的脾胃病、小儿病和肾系疾病,它仍然可以用于外科、皮肤科、妇科疾病,只要辨证对了,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所以在临床上,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继续扩大它的其他适用范围,过去的医家们留下的理论瑰宝,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它更深更广的内涵,中医是祖先们两千多年的经验积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医学子好好传承,但传承尚且不够,许多惊人的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而取得的,正如上述提到的“分消走泄”法,也是在各大医家的传承和创新下才形成的,在后世医家的创新下,又拓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猜你喜欢

温病中焦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中焦镜头专题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