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52431”育人模式探索

2022-12-2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中职人才

刘 楠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天津 300380)

经过一年多实践探索研究发现,在天津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合力,为人才培育提供有力保障,为中职人才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为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新了具有天津特色的“52431”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长期浸润的方式,我们的实施方案中更多是以专题式、阶段性方式进行研究。

一、制定五项原则,确定双基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具特色的理念与智慧,对于中职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精神滋养作用。但其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在天津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课题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后,我们设定了五大原则,并结合本地区域特色对其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五大原则如下: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二是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取精华去糟粕。

三是深入挖掘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四是对内形成凝心聚力,对外体现中国智慧、展示中国形象。

五是紧贴时代和实际的变化,融入生产和生活。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精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项基本内容:

(一)崇尚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内容

包括: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新闻,培养家国与天下情怀;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深度理解,培养技能报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与恪尽职守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制道德观念,养成浩然正气。

(二)蕴含伦理道德和价值准则的内容

包括:“三省吾身”的自律原则;培养虚心向学的精神;学会换位思考,学习和谐包容;锻炼团结友善的品质;强调诚信思想;掌握学习方法并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建设四方渠道,汇聚优秀文化

结合天津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经验,课题组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四大途径:

(一)开发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不断寻求所授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编成特色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有效渗透。如天津市红星职专,编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团队教研读本;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传统文化与个人素养》和《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从古代先民的衣食住行延展到中职学生的言谈举止,免费发放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并结合语文课程的诗词与文言文内容进行借古论今的课堂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丰富活动载体,充实第二课堂

课余时间,通过技能小组、兴趣小组、文化社团等多种形式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专题性质的针对性学习与拓展训练。语文教师组织诗词品读兴趣小组,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让经典跨越时间,与学生重新相遇。工科教师通过技能小组专项动手实操,锤炼并打磨学生的工匠意识,进行耐心、细心、专注、敬业、传承等多方面的“匠心”养成。文科教师的拓展训练结合线上线下多重教学方式,在网络这柄双刃剑下,专注学生的品德与法制教育。团委教师通过社团活动发掘学生中的传统文化代言人,通过比赛展演等成果展示,让学生有舞台发挥才艺,同时也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学生身边。如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持续推进学校“立德树人”机制建设的进程,举办“诵经典诗文,与先贤为友”知识竞赛和朗诵比赛,并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为传统文化代言”的活动,采用比赛与文化展演相结合的形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020年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 年版)》,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实现与思政课程的联动育人?教师尝试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二课堂——语文品读兴趣小组,深挖语文教材的同时,对照思政课程相关章节和主题讨论进行专题联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

1.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教师将语文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提炼,关于城市文化的主题实践:读《西安这座城》《胡同文化》《新疆的歌》,从不同的城市文化感受中国魅力,最后回归自己的家乡,用独有的记忆讲家乡故事;关于革命文化作品:《沁园春·长沙》《炉中煤》《荷花淀》《菜园小记》,回望不同阶段的革命历史,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可结合多种文学形式,让学生重温革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2.以“文化创新为什么要‘立足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为议题,探讨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之一就是文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的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的《项链》、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这些外国文学由译者的手娓娓道来,给学生创造对比阅读的机会,《像山那样思考》在兴趣小组教师选取了《狼图腾》电影片段进行解读,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比较文学的萌芽在学生心中扎根,大家会去主动搜集学习素材,内容五花八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媒体博客博主,学生选取的内容师生一起认真鉴别,同步拓展。

3.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从哪里来”为议题,探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初中时学习的文言文,一年级的新生记忆深刻,带大家重游《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再讲“新故事”,邹忌如何做到忠言顺耳,魏征又是怎样成为太宗的一面“铜镜”,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就需要有人不断提出改善民生的合理建议。然后由言及行,“学思践悟”的关键是去实践,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内化为实践目标,鼓励并带领学生去社区,去街道,在校园,在家庭,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爱国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忠诚品质,继而增强中职人才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以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契机,开展孝道仁爱教育的生活实践活动。假期的疫情防控中,教师下沉社区,学生加入志愿者,共同践行党的宗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以“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议题,探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好文章要一读再读,《三峡猿声》我们如何做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保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让学生理解并铭记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和自然如何和谐共存。中职学生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爱惜每一滴水,尊重每一个生命……鼓励学生撰写改善校园生态倡议书。

通过二课堂的实践,让学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耳濡目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中职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文化强国坚不可摧,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开展专项活动,融入企业文化

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度走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从课本到生活,从校园到职场,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举办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演、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邀请老字号企业进校园讲座等等。学生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在实践过程中,天津市红星职专聘请企业专家、领导、优秀毕业生和行业生产标兵,来校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岗前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有效地开展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为核心的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从业能力。并举办校园企业文化周活动,校园内张贴知名企业的图片,介绍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从而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同与差异,初步对企业文化形成感性的认知。

(四)借力区域特色,延展教育成效

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邀请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老字号代表,本地不同区域传承技艺的老手艺人走进校园,组建传统文化大讲堂。讲老字号的故事,谈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深入探讨老字号企业如何转型与创新,让学生能在校园内提前走近企业核心,了解本土的民族企业文化,在互动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学校带领学生走出去,实地探访当地民族企业,熟悉产品制作的工艺流程,经企业专业培训后,进行短期的在岗实习体验,学生也利用社交平台,身体力行地去代言和传播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天津汉沽中专,将地域传统民间艺术——飞镲表演引进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参观学习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踩高跷,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学习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剪纸、风筝制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中职人才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三、建设校园文化,打造文化校园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中国匠人,为提升中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促进中职人才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一)打造“悟内涵·强规范·厚情怀”的校园文化,为中职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1.营造环境氛围。用榜样的力量,对中职人才的成长进行精神引导。如在学校主体建筑外、楼道及教室内装饰中国历史名人雕像、画像、名言警句等。

2.营造学习氛围。用圣贤之言对中职人才的成长赋予文化给养。如打造晨读时光,选取经典内容组编校本教材,让学生每日一诵。做好国学大讲堂,利用第七节课采取讲座形式,每周一次,由本校教师或外聘专家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营造生活氛围。给予学生特色才艺展示的平台,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爱国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忠诚品质,继而增强中职人才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以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契机,开展孝道仁爱教育的生活实践活动。

(二)精选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职校园魅力,打造文化校园

实施中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为中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力奠定坚实基础:

1.中华礼仪教育,增强中职人才的人文修养与礼仪规范。

2.爱国爱家教育,增强中职人才的民族荣誉感与集体责任感。

3.孝道仁爱教育,增强中职人才的感恩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

4.工匠精神教育,增强中职人才耐心专注与精益求精的品质。

(三)立足人才培养,完善学校、学生、教师三位一体制度保障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深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深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区域资源,形成天津中等职业学校独有的传统文化育人氛围,提升中职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其次,学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比赛,充分展示中职人才的文明风采,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自信;最后,建设了一支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鼓励中职教师在国学以及传统文化等层面继续深造,在交流沟通中不断拓展眼界,提升教师整体文化内涵水平,为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打造“52431”特色,创新育人模式

经过多方反复的实践研究,创新了具有天津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天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人才文化素养双提升。以“原则→内容→途径→保障→成效”为主线,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2431”的天津特色育人模式,即“五大原则,双基内容、四方渠道、三全保障、一味文化”模式。五大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取精华去糟粕;深挖时代价值;达成内外双效;融入生产生活。双基内容:既崇尚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又蕴含伦理道德和价值准则;四方渠道:通过开发特色教材、丰富活动载体、融入企业文化、借力区域特色的四种有效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职校园。三全保障: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校园,立足人才培养,完善校师生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一味文化:是指充分发挥天津本土文化优势,借力多元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打造出独具“天津味道”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海河工匠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中职人才
人才云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