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制度建设研究

2022-12-22李云梅王宝龙马思宁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共同体协同职业

李云梅,王宝龙,马思宁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文中指出“要按照专业领域,建立由若干个立项院校共同组成的新型的协作共同体”。以创建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共同体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平台,完善学校和企业间、学校和学校间协同工作机制,提升不同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形成资源共享,开展协同创新,在建立专兼职一体化和结构化教师团队方面迈出探索步伐、实现跨越发展、获得良好成效。

一、背景与基本观点

(一)主要背景

教学团队的概念正式出现于2006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中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强调了职业院校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特点。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将“教学创新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的是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有效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强调了教学创新团队应是跨学科、跨单位的,拓展了教学创新团队的成员范围。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一步明确了高水平结构化、跨界性教师团队的基本要求。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三年打造36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满足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实施“1+X”证书制度的需要。同年,教育部遴选确定了120个首批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遴选确立了240个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创新团队还成立了专业领域19个协作共同体,每个共同体还配备了一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整体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而第二批也要求单独建设或者与首批共同建立协作共同体。

(二)核心概念

共同体构建要与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和职业领域相结合,体现中、高、本贯通教育一体化,它是基于某一类专业领域建设和创新目标,以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能力为基础,建立由培训基地、牵头单位,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度合作协会、企业或科研院所组成的联合组织。通过共同体协作,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究高水平结构化专业领域团队共同体协同合作机制的根本内涵与实施路径,解决共同体协作过程中的难题,合作集聚专业“三教”改革成果,形成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发一套科学有效、可推广普及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团队建设与协作模式。

(三)基本观点

1.基本理念应当明确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必须明确“共同体”到底是什么?功能和作用具有什么特征?这是首先应当明确并进行清晰地表述。共同体的大概念出现很早,基础理论也相对成熟,但将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和作用嵌入到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则出现在近5年,成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尚少。基于强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混合所有制性质产业学院等,已成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同体与职教集团(联盟)及其产业学院的概念、组建模式和功能是不一样的,共同体具有自身的核心概念、功能、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共同体具有和其他产教、校企合作组织不一样的特征和优势,对此,应当得到广泛认可并加以明确。

2.基本特征应当清晰

——目标共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应具有共同的建设目标,一是基于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建设和创新发展;二是运行机制应建立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上校际围绕某一项目进行共建、共管、共享和共用,其实质是建立教师教学创新的协同组织;三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是紧密性协同合作组织,在协议和章程的约束下,成员单位应做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合作链条清晰、预期目标具体。

——利益共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是产教融合和校企、校际的协同合作组织,成员单位具有共同利益。在新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共同体的利益共同指向应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和具体任务,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主线,强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协同发展中,发挥共同体“聚合、聚力”的优势,使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变“一枝独秀”为“抱团前行”。2019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牵头组建了由1个培训基地+8个国家创新团队+10个高端企业组成的国家新能源与环保技术领域共同体,目前随着第二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批复,共同体又将2所院校和2个企业吸纳,同时也将各个学校中院级、市级的这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团队纳入其中管理,起到了一批团队带动二批团队,国家级、市级、院级三级团队形成合力的新共同体文化。

——平台共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应立足于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平台,平台的主旨和作用发挥应体现在职业院校教师在改革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国家和教育部以及各地区的要求,平台建设应立足“拆除围墙”,实现校企、校际在双师型、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方面的充分合作。在以项目为导向的共同行动中,各成员单位间达成自然默契,在章程和制度下自觉主动形成纵向和横向分工的工作链和价值链。在“大平台”上,成员单位各自呈现优势资源并牵头进行“体”内项目建设,获得项目建设成果,逐渐确立共同体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行为共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各成员单位应在共同的目标愿景,协调、协商、协作下实施共同行为,否则共同体就会成为松散型的组织而弱化共同体的功能。共同体应有具体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在问题导向下使共同体“内外”双因素得到正向体现,协同组织序参量和控制参量的正向交互作用更加明显,在推拉过程下使共同体产生自组织效应,不断成长和壮大。

3.基本功能应当体现

共同体的基本功能是: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增强立项院校和合作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双元”育人,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其功能体现,一是问题导向下共建、共管;二是协同合作下围绕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和校际的运行机制;三是在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点下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提高专业(群)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共同体的基本功能不同于职教集团(联盟),更区别于产业学院,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性、协同性、适应性、指向性更加明显,“大平台”作用更加突出。

4.组织架构应当健全

共同体应有健全和常设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应包括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体管理委员会及各分委会,如课题研究分委员会、产教融合分委员会、课程与教材建设分委员会、标准及评价分委员会、模块化教学分委员会,共同体设秘书处作为共同体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共同体的日常事务及保持与共同体成员的密切联系。组织的运行机制应包括决策机制(主要解决团队协作的重要大问题),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有效的沟通,避免重复研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利益共同机制(经费或资源的分配、成果署名顺序、成果使用等涉及共同体相关利益),约束机制(团队既明确各自的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又要时刻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建立起人人负责的工作机制),发展机制(既要保障每个团队的创新能力,也要促进教学创新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等)。

二、相关理论依据

(一)共同体理论

早期共同体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他认为共同体有三种基本形式,包括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建立在血缘、地缘以及共同记忆的基础上,不仅是各个组成部分之和,而且是浑然有机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在人类发展史上,作为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共同体”这种结合类型早于有的放矢建立的“社会”类型。在滕尼斯的体系中,“共同体”是古老的、传统的,而“社会”则是新兴的、现代的;“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为此人们虽然在“社会”中共同生活,但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创新团队共同体它是个社会类型的共同体,教学创新团队建有关联既属于相同专业(群)都是以育人为最终目的,但是每个教学创新团队又相对独立,因所在不同地域、不同的院校,都会有自己的管理要求。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他从“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把企业中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类。第一类激励因素,就是提升人们满意度的因素,比如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当这些因素存在时,人们的满意度会显著提高;第二类保健因素,就是降低人们不满意程度的因素,比如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表现良好时,人们的不满意度会显著降低。因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持续发展应建立在共同体具有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上,在激励因素下共同体成员单位可以具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在保健因素下共同体成员单位可以满足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发展诉求。

(三)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原理是建立在协同组织内部具有的序参量和外部具有的控制参量。序参量是协同组织内部成员在聚合协同下产生协同效应的内因,各成员单位在具有了统一序参量基础上实现组织协同;而协同效应的发挥还有赖于外部环境所构成的控制参量,协同组织的协同效应只有在序参量和控制参量交互作用下才得以体现。共同体的特征体现了协同组织的序参量,而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政策环境则是控制参量。因此,创新团队共同体发挥协同效应建立在内部建设与我国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阶段和新格局下,而中国所处的百年未有的大环境又推动了共同体的前行发展。

三、团队协作共同体制度建设的原则

(一)立足于建立“一体”和“共同”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共同体首先是“体”,要求针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中的问题,按照需求导向、制度创新,针对优质资源分散的问题,以共建、共融、共管、共赢为纽带,建立“合作连起来、机制分不开”的有效制度保障,共同制度应实现“体”的整体目标,包括组织决策、沟通协调、利益、约束和持续发展制度;另一方面,共同体应形成“共同”的机制,在“四共”过程中,将“体”内的优质资源通过“连锁”实现相互依托、相互学习、相互支撑,形成了组织的聚合力和发展力。

(二)立足于持续建设和多项赋能

在共同体统筹协调下,各创新团队持续建设、与时俱进体现了各院校的共同诉求。在体制机制作用下,共同体放大了优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功能,在“松”而不“散”的管理中,使各成员单位教师团队合作和交流项目由“虚”变“实”。共同体在自组织效应下形成“同生共长”机能,使各成员单位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建设,在各自省内高水平建设项目成果中做到了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显现了共同体组织的“协同”效应。

(三)立足于体制机制创新

共同体不是松散型的院校间交流与合作组织,应建立“联动”“连锁”“交互”的运行机制。体内形成以“共建、共管、共用、共享”为内环的组织架构;体外则建立推动、保障、控制的持续稳定发展制度。“体内”与“体外”的机制和制度使共同体做到“内”有聚力、“外”有保障。

(四)立足于建立团队准入、建设、评价制度

共同体效应的产生,一方面需要各成员单位在自愿加入的基础上参加共同体并承担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共同体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系列制度来保证“体”内各成员单位在统一目标下实施共同行动,并建立相应的“准入”和“准出”制度以及评价制度。

四、团队协作共同体制度的建设

(一)组织制度

共同体虽然是一个非正式组织,但其性质要求组织具有强有力的聚合力和约束机制。因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特色与创新的重要方面,应在体制机制建设中试水破冰。实践证明,共同体打造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发展的有效路径。对此,应在组织制度上体现共同体的要求,要将“连起来、分不开”落到实处,共同体应从团队的准入标准、遴选机制、目标任务、主要职责、业绩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界定,立足于使同类专业中的多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自愿性联合。因此,“共同体章程”、组织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将是重要的,组织制度建设应保证共同体的构建、管理和运行,“体内”的信息通过组织的传导机制实时传递给“神经末稍”每个团队成员,在制度约束下使组织形成聚力。

(二)运行制度

共同体不同于职教集团(联盟),根据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共同体“体内”应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从而围绕确定目标产生统一行动,这就需要建立符合共同体特征要求的运行机制,使共同体成员单位间“分”与“合”相随相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构建“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三级创新团队,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团队建设、创新实践、服务贡献”等方面明确团队职责。2019年,建成国家级光伏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发起建成新能源与环保技术领域共同体,共同体扩大了、延展了创新团队的资源优势,在成员单位共同协商下建立了组织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项目导向下使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的建设目标,分别承担建设任务,使各自的教师团队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三)协同制度

共同体的协同制度应体现在推动内部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通过协同产生并放大组织的效益。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是以国家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和行业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协同为基础,在协同组织中充分利用外部控制参量对内部序参量的正向动能,在“双因素”激励下使“体”内优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终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共同体应当围绕“如何协同、怎样协同、协同什么”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同制度,在“四共”机制下使共同体的连接更加紧密,协同效应更加明显。如共同体可以在“体内”实现人员互聘、互培、互认,在服务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方面,通过“连锁”形成互促共进,从而提高在行业中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

(四)保障制度

共同体功能和协同效应的发挥有赖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障制度。在现行体制框架下,共同体的外部保障制度体现在教育部已经出台了指向性明确的制度文件;内部保障制度应体现约束各成员单位行为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在目标统一、任务衔接、权责明确、资源共享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共同体运行自如。新能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明确了以院校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校际合作为核心的内部保障制度,从而使共同体在新基建、新生态、新动能、双循环中将最新技术标准率先输入,引领了各专业群建设;通过企业参与将国内相关领军和知名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材料向共同体输入,引领专业群占领国内技术服务高地;通过院校引领,将双高专业群建设成果向共同体院校输送,引领共同体院校相关专业“同跑、同行”。

(五)评价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五个评价主体来构建评价体系,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及协作共同体评价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评价要充分了解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特点,分析创新团队构成要素,从团队带头人、团队结构、团队建设、团队业绩、参与共同体活动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团队建设,检验团队建设绩效。此外,对于协作共同体的考核评价除了考核协作共同的创新业绩外,重要的是考核是否建立起分工协作的协作机制。

猜你喜欢

共同体协同职业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爱的共同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职业写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