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思政课教师研判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必要性与途径
2022-12-22韩树杰孙恒亮
韩树杰,孙恒亮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天津 301900)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技并修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在研判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基础上,克服理论课堂教学育人弊端,精益求精,打造出有效的思政理论课堂。下面,我针对中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研判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必要性与途径,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研判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必要性
思政理论课课堂是思政课教师通过对原理分析和实践效果相结合,将静态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阵地。对思政理论课课堂教与学的价值和效果进行评价,是检验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政治素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灵活调整教学行为,有效提升思政课堂育人的导向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主要依据。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判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成效,有效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盲点,科学识别学生特点,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的心理误区、最近发展区等问题,为深化思政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增强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高低,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必备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标准。同时,中职思政理论课堂又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提高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助推学校的整体育人水平跨上新台阶。
二、研判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途径
(一)构建“看见”的思政理论课堂,通过“看见”,研判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看见”的思政理论课堂,即教师看见学生的思考和见解,看见学生学习状态、看见学生的真实表达、看见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看见学生的点滴成长。教师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构建“看见”的思政理论课堂。
第一环节,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前,利用各种沟通手段(利用微信、电话)与学生、学生家长、学生的亲朋好友以及前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等沟通交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完成对任教班级全部学生的情况调研,精准掌握学情。这样的隔空“初见”,为寻找学生的兴奋点与知识传授的契合点即深度“看见”做好了准备。
第二环节,利用“思政第一课”,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思政理论课“是什么”“为什么”,课上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为“看见”拉开帷幕。中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思政第一课”,我总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学生关注度极高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作为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并用物质和语言双重激励法刺激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为学生营造乐于表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感觉思政课很真实,让他们争先恐后地在课堂上敞开心扉。
第三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设计各类课堂活动,为“看见”搭建舞台。
第一类活动,新授课前设计4-6分钟的“时政论坛——我开讲”板块。小组选定主讲人或学生主动请缨,讲题由教师提供或学生发掘。每一次学生开讲,我都倾心聆听学生讲述的内容、个人见解以及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仔细观看学生的表现,品味激荡在学生心中的涟漪,并做出有“温度”的接力、有“力度”的点评和有“高度”的提升。例如:一位同学从历史上的今天说起。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因为紧张,她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说下去了。我马上接住话题,问道:“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容易吗”?她马上接住我的问题,继续开讲: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谈何容易。除了要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要打破无数环境、历史原因造成的桎梏,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学者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更多无名工作者的默默奉献,才有了我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成果……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抢着说:“‘两弹一星’精神,让我深刻感受到:有爱国的精神在,哪还有不能逾越的障碍?……”。5分钟左右的“时政论坛——我开讲”板块,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让教师更清楚地“看见”学生,看见“教”与“学”是否能够有效融合提升,从而研判教学育人成效。
第二类活动,根据新授课内容,教师布置创作和表演任务。作品既可以是诗歌、散文、快板、漫画,也可以是情景剧、视频、动画等。例如,谈到人生价值这个主题时,有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创作的词——“定风波·致逆行者”。有同学把题为“星空”的画挂上黑板。两位同学展示了合作完成的“津门大筛”抗疫海报。七位同学表演了情景剧“金色的鱼钩”。通过学生们题材各异的表演,我判定“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已根植于学生心底,这一板块的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已经被高质量完成。
第三类活动,课外阅读,为教师“看见”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思政课育人成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益途径。每学期第一节课后,我都统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发现隐藏在阅读差距背后学生认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差异。统计发现,少数学生除了课本外,根本不读书或极少读书;有的学生只读消遣、娱乐之类的书;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读文学艺术类、科普类或社科类的书。针对学生的阅读差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充盈着真善美的课外书籍;我还依据课标要求,指导学生阅读、给学生提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籍。例如,我看见有学生的阅读书目中列出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的《这就是中国》,于是“按图索骥”,不仅找到了书,还找到了70多集完整视频讲座。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共同倾听张维为教授儒雅生动地解读中国和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学生课外阅读层次是否提升,同样可以映射出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个小舞台,在舞台上既可以看见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又能研判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二)通过思政育人第二课堂,研判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思政育人的第二课堂是对理论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和提高。所以,思政育人第二课堂,是研判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又一途径。当然,开展第二课堂的主力教师必须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课堂活动内容的设置必须有针对性且符合校情学情。在综合评估了各类条件、各种因素后,我主要开展以下三类第二课堂活动。
第一类,辩论活动。例如:在“如何衡量人生价值”的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述了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抢救69岁的掏粪工魏大爷而献出生命的故事。课后,我及时以 “跨越39年(1982年—2021年)追问生命的价值”为题,开展了一场老生常谈的辩论会,即那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比掏粪工更被社会和国家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辩论,张华的牺牲“值不值”?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准备的过程中和辩论过程中,我发现正反两方的论点都不明确,论据不充足。正方学生的思维角度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反方学生的关注点仅停留在社会效益。双方的辩论只是蜻蜓点水,双方既未能站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高度,考量人生价值;也未能迸发出你来我往的智慧与灵感。通过辩论,我不仅发现有的学生潜意识里依然将社会效益(物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指标,部分学生将“生命至上”全部指向自我;还意识到必须提高学生的论证探究问题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我不仅由此研判出“对于人生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这一课堂教学难点并没有真正被突破,还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引辩论赛进入课堂既能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类,时事评论。“以知识解读时事,以时事验证知识”,我在学生的时事分析过程中研判他们对教材内容入脑入心的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人民政府服务人民”这一议题的合作探究内容,我组织学生以“疫情大考下的中美表现对比”为题,阐述对美国政府的批判与对中国政府的见解。有学生说,我国政府在疫情期间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组织科研系统开展疫苗研究以及为全国人民免费接种疫苗,同时政府各系统全面协调社会各界保障经济、社会、民生正常运行,各个方面都充分展现出了我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治理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而美国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不断上升。这背后是美国政府不作为,是美国国家制度下社会问题的凸显。有学生说,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卫生界、科技界、文艺界、法学界以及新闻媒体的有识之士,立足各自专业优势,纷纷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直被允许、被鼓励、被倾听,这足以说明我国的政府是信息透明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对抗疫情彰显着不同国家的不同治理水平和对本国人民负责的程度。现在,我国抗疫的各项措施都在“动态清零”的战略演进中进一步优化,更加精准更具温情。人民的生活一直平稳有序,弱势群体一直被关注。这足以证明我国政府是尽职履责,勇于担当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学生争先恐后、激动、热烈甚至是热泪盈眶的发言中,我研判出学生已深度认同我国政府的性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民法典、中印关系、舌尖上的浪费和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冬奥等作为时政题材,在带领学生拓宽课堂走向更宽泛的视野的同时,研判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第三类,调查研究。立足第一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我组织学生利用周末以采访形式开展走访所在居委会或村委会活动,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行调查研究。我要求学生在走访前提交调研提纲(调查问卷的问题、准备调查的人数、职务、性别、年龄等)、调研结束后,两天以内提交过程视频和调研总结。我通过学生提交的活动资料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迁移应用知识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等做出研判。
(三)利用网络平台手段,多角度研判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问题探究与合作共享,辅助研判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在节假日和周末,我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核心主题或问题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线上提交和展示任务完成情况。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为例,我布置主题讨论问题链: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提出了怎样的建设计划?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为什么能实现孙中山先生建设计划中的合理部分?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视频、撰写感想、制作PPT等。我通过学生提交作业的内容和质量,剖析学生的思考与心理,辅助研判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2.关注个体,利用网络平台互动填补线下研判空白。俗语说“十个手指的长短不一样”。教师们很难破解的教学难题之一就是即便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实现全员互动,总有个别学生因性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原因,一直沉默不语。但个体的心理表达,也是研判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利用网络平台突破面面交流的“尴尬”和局限,利用线上交流互动的渠道,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热点问题、心理问题等适当提出问题,把不便用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内容转化成线上的文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等形式与个体学生进行交流。在网络空间的个别沟通中,教师既可以抓住个体映射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洞悉学生情绪,及时进行针对性疏导教育,又为准确研判理论课堂教学成效提供了依据。
3.有效整合更多数据,获取深度信息,更精准研判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行为能折射出人的价值观。检验思政理论课堂育人成效,还必须关注并跟踪学生在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上的学习行为表现以及在家庭生活、顶岗实习、毕业后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基于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手段(腾讯会议、微信、邮件等)突破时空限制,增加与学生的日常管理人员、各学科教师、校企思政导师、家长等进行交流,追踪在校学生在思政课堂外的行为表现;追踪毕业生从业期间在家庭、工作岗位和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我通常以调查表的形式(在校生调查表和毕业生调查表)进行访谈交流。当然,交流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我通过整合这些有效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学生综合素养,研判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成效。
4.利用网络接入名师课堂,在与名师课堂育人效果的比较与反思中研判自己的课堂教学育人成效。参照和比较网络(我主要以学习强国慕课里的教学视频为尺子)上的同一教材、同一学段的课堂教学视频,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的现象、环节和漏点,探究突破制约提高理论课堂教学育人效果瓶颈的有效手段。
总之,中职思政理论课教师利用各种有效途径,研判课堂教学育人成效,有利于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等各方面问题,有利于判定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教师在课堂育人过程中做到目中有人,手中有“术”,心中有大德大爱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