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

2022-12-22陈玉保万新濛

大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信息化

陈玉保,万新濛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展、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国家统筹实施国际一流大学与优质专业课程建设项目的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系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建设一流的高校需要建设一流的后勤保障体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应用,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形成了革命性的影响,使中国智慧学校建设有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高度智能与信息化,也使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变。国家在2018年颁布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明确了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智能化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1]。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使后勤服务更加精细化、多样化,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新的服务方式。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流通,从而使后勤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与保障功能。近年来,研究后勤工作的专家学者对后勤信息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部分大学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关琦在总结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革新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等三方面提出了建设高校信息化后勤管理系统的策略[2]。刘振广通过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探讨和构想,提出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理念;通过对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模式和建设内容,并介绍建设完成后应用的成效[3]。本研究将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高校智慧后勤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设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大数据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高校的智慧后勤,就是以先进的后勤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后勤数据进行智能化的采集、同步、共享。对教师与学生个体化的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决策。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应用先进的后勤管理思想,建设一个架构科学、界面友好、内容丰富、操作简单、智能先进、高效可靠的智能后勤服务平台[4]。从传统的后勤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转变,从满足一般的需求向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降低后勤管理运行成本

高校后勤管理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它集合物业管理、餐饮管理、节能管理、动力运行管理、维修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保障管理体系。因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后勤管理产生的数据种类繁杂、日益增多,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无法充分应对,运行成本大大增加却成效甚微。通过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促进后勤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与优化,降低信息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智能化后勤服务推广后,工作一体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可以保证工作产出的增长,而且还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后勤的工作成效。

(二)提升后勤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后勤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之与校园的后勤环境相匹配,实现对各种业务与非业务数据的智能化采集。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大数据支持下的智能后勤以数据为核心。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高校后勤所产生的数据也是千差万别,数据的复杂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后勤信息系统的数据不是抽样的,而是完整的,通过对其相关性、专属性的分析,可以为后勤工作者提供更为精确的决策依据。根据工作需要,对师生提供快速准确的管理服务。

(三)提高后勤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服务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服务保障水平的滞后易引发高校管理与师生实际需求的矛盾。以往,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较低,信息化技术与实际操作的融合程度不高。但是,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后勤管理之后,从数据分析、查询等方面进行改进,能迅速回应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并能有效提升后勤管理的效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服务群体的普遍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不会被忽略,有利于为师生提供更加精确的个性化服务。

二、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国内各大院校中,都有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在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实现考勤、选课、超市购物、设备维修等智能化的服务,既为师生提供便利,又扩大了学校的外部影响力。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困难重重,加之后勤管理环境复杂,在研究探索后勤信息系统方面方法不多,智能后勤建设进展缓慢。

(一)对后勤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后勤工作中,是推动后勤信息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平台和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可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信息化管理领域的纵向和横向制度提供有力的保障[5]。但是,当前部分高校领导、后勤管理干部对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运用缺乏认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强,造成高校后勤改革动力不足,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发展缺乏长效建设机制。造成了相关建设的碎片化、非系统化,不能形成大数据的合力。据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845 所高校中,仅有50 余所学校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6]。

(二)后勤工作缺乏信息技术人才

目前后勤管理相关部门的人员多以行政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为主,具有管理、财务等专业背景的较多,信息化技术人员不足,不具有专业性。作为向学校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部门,学校的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中心)主要承担着校园网及基础建设的日常维护工作,不具备为后勤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为商业系统的迭代更新提供即时服务的能力。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采用陈旧的经验方法进行业务模块划分与设置缺乏创新性,导致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

(三)后勤信息化应用整合难度大

一方面,高校后勤信息化应用与高校其他信息化建设子系统的整合难度较大。目前,高校建设过程中有许多信息系统,如智能教学系统、智能学习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但每个子系统的责任管理内容不同。在建设方式、使用对象、建设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子系统,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决定了其与其他子系统整合的难度。另一方面,后勤内部信息化应用集成难度较大。后勤内部应用业务主要包括维修管理、学生公寓管理、物业绿化管理、节能管理、水电采暖管理、餐饮管理等诸多方面。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更,其所属开发维护公司、业务流程不一致、数据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高校后勤体系模块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处理业务流程中的交叉重叠部分较多,软硬件的维护成本也因此增加。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导致数据量急速增加,如何在保障运行管理效率的前提下,实现数据整合和业务集约部署,从传统型后勤管理体系向信息化统一管理难度较大。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全局统筹,构建科学的后勤管理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审视信息化后勤管理建设,看似独立的业务,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整个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用大数据思维从全局出发,将高校的各项信息化管理建设纳入一个整体。后勤信息化建设不是后勤部门单方面的责任,应当对高校的各个业务领域进行统筹,将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实时的后勤管理相结合,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范围,建立一个高度融合的信息管理平台,提高高校信息化的向心力。为应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部门业务领域繁多的问题,应通过对已有子系统的归纳整合,打通高校大数据通道,真正形成数据驱动而非业务驱动的新模式。

后勤管理体系应当做出相应改革。只有保证后勤管理体系合理,各项条例及规章制度充分完善,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意义上对原有子系统地累加,而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后勤工作进行统筹,把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并对综合后勤平台进行升级,逐步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要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就需要对原始数据、凭证和各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运作过程更具科学性,使其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使后勤管理过程得到最优化,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二)主动更新观念,增强后勤人员信息化意识

建设信息化后勤管理系统,除了基础数据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后勤团队的业务素质,要求后勤管理者主动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看到传统的服务保障方式难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保障需求。只有应用大数据技术,才能从供给型向需求型的转变,实现学生需要与后勤服务的双向交流。避免因后勤人员的盲目服务以及学生被迫接受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成效,查漏补缺地帮助后勤人员扩大知识体系,使其真正成为具备后勤管理知识和数据应用技能的信息管理人才,实现服务方与供给方双方满意。

(三)注重引进培养,打造智慧后勤专业团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信息技术领域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在后勤管理工作领域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信息化人才,才能为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方案。对于后勤管理者来说,仅有相关管理专业背景是不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已成为后勤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应制定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大数据技术与后勤业务深度融合,将后勤业务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计算机和其他信息终端使用水平、后勤智慧管理平台操控能力等作为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依据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实施考核,从而保证后勤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达标。在人才引进方面,后勤部门应重点招聘具有数据分析与挖掘、软件开发、互联网运维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四)注重因地制宜,寻找信息化建设新方向

我国各高校的后勤管理制度由于历史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具有较大差异,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何在改革中将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变得越来越规范科学,需要从学校自身的建设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打造独特的信息化管理新标签。目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水电暖的运行保障已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节能监管平台已投入使用;许多高校已开通线上报修平台,简化了服务申请与审批流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及时可靠的服务;部分高校运营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后勤服务最新动态,在确保师生能够第一时间收到信息的同时对意见建议积极回复反馈,增强了校内舆情监控。虽然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为师生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提高后勤的管理效能,各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一套有效的后勤信息管理运营平台,将先进的技术理念运用到现阶段的后勤管理实践中,真正做到为后勤管理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为高校建设服务。

(五)加强资金筹措,保证后勤信息化建设资金充足

后勤信息化建设属于基础性工作,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见效速度慢等特点,作为一项持续的、与时俱进的工程项目,在硬件上需要不断更新设备、购买更先进的技术;在软件方面需要后续的运行维护、升级更新等费用,没有大量的资金是建不起来的,没有足够的投入,后续的维护管理也做不到。因此,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是制约智慧后勤建设的关键因素。除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及高校对智慧后勤建设的资金支持外,后勤部门也要拓宽融资渠道,主动吸纳社会资本。通过发掘自身的盈利潜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校企合办、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保障后勤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后勤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制约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构建后勤管理体系,增强后勤队伍的信息意识,建设智慧后勤专业队伍,探索适合自身的后勤信息化建设之路,加大筹资力度等,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后勤管理,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能够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要素充分结合,不仅能够高效、精确、及时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而且能够不断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管理效率,最终实现高校后勤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信息化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