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2022-12-22刘娟赵冉夏语遥
刘娟,赵冉,夏语遥
(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学,云南昆明 650091;3.昆明师专附小教育集团,云南昆明 650231)
一、研究背景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1]。从专业来看,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环节的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影响着教学建设工作的推进和完善,进而影响就业率、专业建设和学校评价等综合方面。因此,开展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对现实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分析和解决,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措施。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本科教育中的不断强调和实践,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占比、监管、考核等方面在专业等级评价中作用日益突出。由于专业特点,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应变、创新和持续学习能力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结合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习中的一手材料,分析目前保质措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其多方面成效进行描写和评价,以期为该专业海外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供意见建议。
二、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习情况调研
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采用“2+1+1”培养模式,至少90%以上的学生面临境外1年实习[2]。海外实习将为学生检验理论知识、锻炼实操能力、拓展就业技能和渠道等提供平台和帮助。截至2022年3月该校共派出93 名学生,其中43 名学生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分别赴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和泰国清迈大学实习;50 名学生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赴越南河内大学实习。93名学生中,进入海外小学实习的27 人,占29%;进入海外中学实习的11 人,占11.8%;进入大学实习的55人,占59.1%。
对上述93 名完成海外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置28 个题目,调查内容包括对海外实习学校的评价、文化心理适应度、课堂管理和文化活动组织效果、自身能力提升(包括心理素质、技能运用等)、对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影响等方面。
1.海外实习学校满意度。9 名学生对海外实习学校总体情况评价非常满意,占比9.7%;36 名学生对海外实习的学校总体情况评价满意,占比38.7%;40 名学生对海外实习学校总体情况评价一般/还行,占比43%;8 名学生对海外实习学校总体情况评价不满意/差,占比8.6%。
2.文化心理适应度。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文化心理的适应总体比较平稳,64 名学生表示非常适应,占比68.9%;23 名学生适应/比较适应,占比24.7%;6名学生一般适应,占比6.5%;非常不适应的学生为数“0”。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俗、饮食、外貌等的相似性以及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文化适应的不安或排异不明显。
3.课堂教学组织及管理。由于教学环境、对象等的差异,加之学生海外教学实践需要适应时间,此方面问卷调查结果呈波动趋势:93%的学生认为海外教学实践对提升教学能力非常有用/比较有用;7%的学生认为海外教学实践对于提升教学能力有用/一般;77.2%的学生教学能力呈总体提升,20%的学生教学能力波动偏大,但还是有一定的提高,2.8%的学生教学能力出现停止不前或排斥上讲台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实操机会不够,期间相关问题(能力和心理)得到的有效指导时效性不足。
4.文化活动组织方面。5.4%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够;37.8%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基本足够;56.8%的学生感到能力比较欠缺。
5.综合能力提升。82.7%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有用,98.6%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心理的成长非常明显,但92.9%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提升自身能力有限。
6.对后续学业/职业规划影响。9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丰富专业认识;78.6%的学生认为对后续学业规划有用,但持续性和深度不够;21.4%的学生认为对后续学业规划的作用没感觉或不好说;40.9%的学生认为对就业/职业规划有帮助,59.1%的学生反馈没感觉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对海外实习学校的提前自我想象较多,且与实地条件有差距;2.前3 个月语言交流困难明显;3.中外教育管理体制差异导致学生能力和心理不适,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存在把入乡随俗和不敢质疑混为一谈的自我消极调节情况;4.外方安排的第二语言课程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偏大,超过半数的学生跟不上进度;5.外方学校对中方学生的要求普遍偏高,与学生实际能力匹配度低;6.辅助手段少,部分学生主动性弱,导致学生问题堆积和获得感不足;7.较多关注专业技能获得,对于更隐性和动态的心理需求关注偏少或质量不高,学生在海外受挫时,对情况判断主观性加重,尤其是实习后期,影响了实习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8.因娱乐生活单一、社会接触面窄等导致学生能力获得单一,就业思路拓展不充分等。
三、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习问题分析
(一)教育管理和考核指标多样化,学生盲从状态明显
实习安排的主体多元,又没有较为统一的管理和考核指标,导致国内的培养单位和国外的实习单位对于管理和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实习质量参差不齐。2016 级赴泰实习的学生分散在泰国多个不同的学校实习,其中又包括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各层次,2017 级赴越南实习的学生虽然在同一所学校实习,但被分成了两组,一组先学习语言,另一组先进行教学实践,之后再进行交换。泰国合作学校对教学实习学校的安排随意性和临时性很大,出现过临时更换教学实践学校的情况。可以看出实习学校无法提供统一的管理和考核标准,实习学校也没有相关的质量监管,学生实习条件和质量等大概率靠“运气”。越南实习学校的安排方式,使各组进入教学实践的起点差异较大,包括文化心理适应阶段、越南语熟悉程度、学校教学管理认知程度等综合方面,但考核标准又相同,对学生能力的梯度成长、最终考核结果等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学生负面情绪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有效反思、学习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实习质量。
(二)国内外配套的质量监控“虚弱”
海外实习过程中,国内需要有教师专管该项目并清楚各操作环节,负有监控主体责任。在2016 级和2017 级赴海外实习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处在“两不管”的状态,觉得实习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主要表现为负责海外实习管理的教师存在主动性不足、解决问题拖延或无力的情况,对学生心理缺乏关注等。国内学校顶层设计也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体系,全面性、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完善。学生回国后实习效果持续性维护措施几乎空白,导致学生对海外实习的总体评价不高,海外实习的信息反馈出现机制性障碍[3]。
(三)国内家校联动培养脱节,学生成长速度滞后
学生大三时赴海外实习,由于教育方式的差异,海外学校对此阶段的学生能力的固化认知偏高,而中外学校几乎忽视了对这些不对等方面的前期沟通和协助,培养要求的衔接盲点太多。海外实习使学生在国内家校联动之间教育的弱点集中暴露,身体成人和精神成人之间的不匹配,导致社会化能力不同程度的缺失,从而影响精力分配,影响了海外实习质量。
四、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习优势分析
1.海外实习为学生清晰认识专业发展大环境的复杂性、专业价值等提供了更直观的场所,通过海外实习,学生对于专业的评价更加务实,且对毕业论文撰写、学习热情持续等均有益处[4]。
2.让学生从相对被动的校园内课堂教学参与者变为理论的实际运用者,关联到学业成绩评价,对调动学生自觉反省前期所学差漏,在正视自身短板、主动完善自身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3.环境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相对独立面对困难的心理反射,使学生走出舒适区,在刺激学生提升应急反应力、社会适应力、自我修复力、创新能力,重视就业能力和学业规划等方面成效明显。
4.反馈的信息能帮助学院有效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课程设置与学生期待能力或实际需要能力之间的匹配,为专业建设、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人才培养措施的检验、完善、执行,提供了实现平台。
五、加强云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习质量监控的建议
(一)实行项目化管理,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
项目化管理旨在变传统的“指挥与控制”为“激发与引导”,各个环节不再层次分明,而是提前相互介入,形成有机的联动体系,通过有效沟通,确保各项目方清楚在有限条件内自己的责任与回报,实现对个人与组织固有“惰性”的控制,使海外实习这一相对复杂活动中蕴含的较多不确定问题出现时能够得以及时高效的解决,实现实习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提升。
国内培养单位应起到主导作用,在尊重双方基本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为实习项目做出配合性调整,牵头制定规则,通过顶层设计规范实习各环节,明确评价标准,从制度层面解决根本性问题才是关键[5]。顶层设计中应明确如下几点:在学生赴海外实习3—6个月前,应了解双方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知识技能要求、目的国民俗差异等;从一入学开始就运行动态的梯度心理素质建设;拟定合作协议明确国内外培养单位责任和效益,有效规避风险和预判困难;制定统一考核指标,包含双边培养单位、项目专管教师、项目学生等要素;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如召开定期例会、明确专管人员和责任领导、制定冲突解决方案等。
(二)建立学生海外实习自治机制
在国内长期处于被保护或监督状态下的大三学生,首次比较独立地近距离接触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其思想意识必然会受到冲击。同时外方管理教师的帮助大多集中在课程、实习安排等,对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关照有限。学生势必处于一种被迫的适应和成长的内外压力下,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学生自治机制,助力学生海外实习。
首先,要强化学生自治意识。高校应在赴海外实习前与学生签订考核责任书,明确学生海外实习期间需要完成的量化性工作,以及安全责任、管理形式、违规处罚、冲突解决渠道等,使学生提前建立自治意识,主动降低依赖性,自觉进入海外实习预备阶段。
其次,成立学生自我监管小组。该小组以学生为主,由国内培养单位指定专管教师作为总负责人,设立委员会统筹监管小组所有工作,委员会人选要考虑性别、党员团员、班干部、性格类型等的比例搭配,委员会下设若干小组长,每个小组长负责不超过6 名学生的管理。各组采用“三层金字塔”管理模式,第一层包括全组同学,每周五下午向组长汇报一周学习和生活概况,组长通过集体讨论、个别谈心等形式及时解决问题,并向委员会汇报概况[6]。第二层是委员会负责汇总各组情况,以周报或月报的模式向国内专管老师进行汇报。第三层是国内老师根据委员会反馈的问题,起到资源调配和沟通协调的作用,在一周内及时处理并向学生反馈,对差异化问题做个别处理。如遇突发情况小组长可直接报告国内专管老师,由教师负责后续处理工作,相关人员应积极配合;委员会和各小组长在专管教师和全部同学的监督下工作,实行双向监管方式,及时优化工作方法,确保海外远、近监管渠畅通,做好实习质量动态监管工作。
最后,持续开展党团活动。海外实习学生的思政教育经常面临形式化、中断停滞等问题,在海外停留时间越长,在国内形成的认知或行为规范等明显淡化。海外实习学生要在国内管理老师和监管小组的组织下按时开展党团活动,党员学生应起到表率作用。可安排学习中国和目的国的友好历史、合作项目、当地华人创业成功案例、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存在方式等,监管小组收集活动资料,为实习质量考核提供参考。
(三)制定较全面的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评价主要由前阶段的实习准备、中阶段的实习过程,后阶段的实习总结构成,评价客体包括学生、教师、合作单位[7]。前阶段占20%,主要包括学生的预备课程表现,对实习国家以及实习单位的资料整理报告以及个体化实习标准制定、联合培养协议、管理或课程相融质量、监管机制是否完整等。中阶段占50%,学生主要为按时提交教案、听课记录、课堂教学视频、文化推广方案或跨文化交际案例等;管理老师和授课老师主要评估实习期间的顺利度和效度、解决问题是否及时有效等;合作单位主要评估责任和收益是否匹配、项目管理盲点处理、应急处置效果、学生总体能力提升等。后阶段占20%,评估学生实习总结报告质量,海外导师评分表,学生对国内外管理教师、学校各项安排的满意度调查表等。剩下的10%是管理老师对学生知识技能、心理和跨文化能力、就业思路拓展等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的评价报告应做到一生一评,成绩、问题、对策等充分重视个体差异化,为后续个人发展提供针对性帮助。
(四)项目运行情况整理反馈
一轮海外实习结束后,项目组要及时整理材料,找到短板和瓶颈,对比现行工作方案进行完善,同时在充分了解下一轮出国实习学生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完善工作,形成反馈、改进、检验、执行的良性循环,服务于海外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真正发挥国际联合培养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