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中表情符号的狂欢性研究

2022-12-21幸大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巴赫金社交媒体

摘要:当今时代,表情符号已经成为互联网社交中最受欢迎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其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不规范和滥用的问题。文章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网络社交中表情包的不合理使用问题,探究社交媒体中的表情符号特征及传播现象。通过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中的全民性、审丑性、仪式性、颠覆性等特征,与表情符号中低使用门槛、受众广泛及形象粗鄙、解构权威、争夺主流话语等特性,总结出表情符号的语意及传播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表情符号的传播行为实为一场符号狂欢。一方面,这体现出当代网络用户的情感表达方式,构建了多元的网络景观文化;另一方面,表情符号传播中的解构、审丑、颠覆等特征,实质上是一种以肤浅的图像叙事代替深层次的文字叙事的过程。文章对表情符号的规范、合理使用提出建议,旨在说明对表情符号的传播进行适量管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表情符号;狂欢理论;社交媒体;传播;巴赫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120-03

一、前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社交媒体带入新时空,基于社交媒体建构的以人为节点的关系网络越来越明显。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张力的网络图像符号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二、社交媒体及表情符号

社交媒体也被称为“社会化媒体”,美国学者Antony Mayfield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中表示,社会化媒体包含参与、交流、公开、对话、连通性、社区化等一系列在线媒体的特征,这些特征能提升用户创造内容和传播内容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BBS盛行,网民首次脱离传统媒体实现交流和聚集,除了单向传播外,还实现了双向交流互动。互联网社交意识随着内容社交的积累逐渐兴起。社交媒体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平台型、社群型、工具型、泛在型。其中,以微信、QQ、微博和贴吧为主的社群型社交媒体是表情符号的主要传播平台。

(一)表情符号阐释

表情符号也称作“表情包”,作为一种通俗的网络表达符号,它主要以静态或者动态的图片形式呈现,现已成为网络各类社交平台最常见的沟通符号。据此,刘琦在对表情符号的研究中,将网络表情符号定义为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网络非语言传播符号,用来表达情感和肢体语言[1]。

按照发展历史来看,表情符号可分为字符表情符号、emoji表情符号、图片表情符号。第一阶段是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将一系列ASCII字符组合排列成“:-)”,制作出了第一款表情符号[2]。第二阶段是1999年,日本设计师栗田穰崇设计出了一套黄色圆形表情符号,被称作“emoji”。第三阶段是图文混杂的动态表情。2006年,由王卯卯设计出的“兔斯基”系列动态表情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图片表情符号。表情符号这三个发展阶段并非呈现出新旧迭代的关系,而是共存关系,这取决于表情符号使用者的喜好。

从整体风格来看,表情符号能概括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影视剧截图,如“西游记”系列;第二种类型为现实照片,如“杨超越”系列;第三种类型为漫画涂鸦,如“暴走漫画”系列;第四种为萌元素涂鸦,如童星宋民国系列。

从符号构成维度来看,表情符号可分为文字表情符号、文字加图像表情符号、图像表情符号(大多数是图文结合表情符号)。

(二)表情符号对社交关系的构建

表情符号对人际关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某些特定场合,发送表情符号可以强化双方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群体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更愿意为了相同的文化旨趣和群体认同而去追求“文化共同体”。群体认同强化了个体在变化、挑战与挫折时的应对能力,增强了个体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安全感。虽然社交媒体中的“在场”是虚拟的,但是其中的互动仪式是真实存在的。发送一些特定的表情符号,能使注意力的集聚、共同情绪或体验的分享,变得更为确切。

三、狂欢理论视域下的表情符号及传播

(一)巴赫金狂欢理论概述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主要可概述为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个部分。其中,核心内容可分为四个范畴:一是随意亲和的接触方式;二是插科打诨的相处方式;三是平等和睦的生活态度;四是粗鄙,即人们保持一种平民化的生活格调。狂欢式的形成使狂欢节逐渐摆脱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成为一种普适的文化形式,从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一种“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狂欢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西方的万圣节、愚人节,中国民间的泼水节等节日活动都能体现出狂欢属性。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社会中,狂欢理论既可以揭示出网络文化传播现象所蕴含的狂欢本质,也可以推衍到充满了狂欢精神的表情符号传播研究中[3]。

(二)狂欢视域下的表情符号传播

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而表情符號文化作为当代新媒体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传播现象暗含着诸多狂欢特征。狂欢理论的许多特征与表情符号传播现象不谋而合:一是狂欢理论的全民性与表情符号的使用门槛,二是狂欢中的自嘲、审丑和粗鄙的特性与表情符号的外在形象,三是狂欢理论中加冕脱冕仪式与表情符号使用行为,四是狂欢理论中对主流文化的解构与表情符号背后的抵抗意识形态。下文便用狂欢理论对表情符号传播中的现象进行阐释。

1.表情符号的全民狂欢

巴赫金认为,人人都是狂欢的参与者,人人都积极参与狂欢戏的演出,不分演员和观众[4]。狂欢节的生活脱离了日常形式,它打破了秩序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各种繁文缛节[5]。相较于传统大众媒体,网络社交媒体较为深入全面地体现了狂欢节的全民性特征。首先,互联网社会秉持着开放、共享、平等和自由等原则,用户能积极融入网络世界,大胆地表达自身观念、情感诉求。其次,图形处理软件的运用,使人们由表情符号的消费者转为生产者。媒介技术的发展衍生出除文字以外的视图、语音等多维度表达方式,图文结合的形式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表情符号活跃在微信、QQ、微博、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并且使用频率极高,经常出现“一言不合就斗图”的现象。由此可见,网络表情符号的制作、使用和传播,都体现着低门槛的特点,体现了狂欢理论中的全民性特点,是一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狂欢节”。

2.表情符号的审丑狂欢

狂欢理论中的审丑特性,具体特征体现如下:颠覆原有的审美范式,对事物进行解构;以一种粗鄙、诙谐、荒诞的态度反对现世中对理性、崇高、完美的追求;反对现实中一切法律禁令、宗教权威,强调狂欢节中秩序颠倒、上下易位的二重性和相对性。

涂鸦表情符号体现了狂欢理论中的审丑特性。涂鸦起源于纽约黑人街区,人们使用喷漆在公共空间内进行创作。随着表情符号文化的广泛传播,涂鸦形式的表情符号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涂鸦表情符号可定义为怪诞、荒唐、夸张的图文拼贴表情符号,在社交媒体中隐晦地表达嘲讽、愤怒、无奈等情绪[6]。涂鸦表情符号在风格上表现如下:使用黑白配色、粗线条对人物轮廓进行勾勒,采用图文结合的拼贴样式;构成元素上多采用夸张的形象,如瞪大双眼的“王尼玛”、满脸皱纹的姚明、鼻孔大的尔康、表现出嘲讽神情的“金馆长”等。青年网络群体热衷于使用此类表情符号,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宣泄出在现实生活中被规训的情感,意图以丑陋代替优雅,营造一种审丑崇拜。

3.表情符号的仪式狂欢

狂欢仪式指的是人们在狂欢节上不断进行“加冕”和“脱冕”的活动仪式,双重性是狂欢仪式的核心特征。在“加冕”和“脱冕”中,交替更新运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狂欢节中的双重仪式,这种双向过程如同自然规律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7]。在这种双重仪式过程中,崇高与卑微、严肃与戏谑等对立的概念会同时出现,从而达到对传统权威的消解与讽刺[8]。

“杨超越”系列表情符号的运用体现出仪式性狂欢。杨超越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参加选秀节目《创造101》时,在一众家境富裕的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的“顶流”。跟杨超越一起爆红网络的,还有“锦鲤杨超越”表情包,该表情包传播者多为普通网民,体现出其集体诉求:希望自己能像杨超越一样,成功逆袭。对杨超越的“加冕”实质上是对原有价值秩序的一种挑战,颠覆了传统认知中关于明星身份地位的认识,并传达出一种呼声,即小人物也可以站在广阔的舞台上,出身贫寒也可以受到万人瞩目。

4.表情符号的颠覆狂欢

颠覆性体现为狂欢节的生活不同于常日,它脱离了各种繁文缛节,打破了森严等级的壁垒,人们平等地置身于狂欢节之中,不需要遵循权威的意志。人们在狂欢仪式中抛弃原有形象,以一种有别于常态的方式颠覆自身形象。网络社交中,青年网络群体使用中老年表情符号的现象体现出狂欢的颠覆性特质。中老年表情符号的使用者主要为中老年群体,表情符号多含鲜花、对联等元素,有高饱和度的色彩及“早上好”“谢谢你”等简单直白的语言,并以GIF格式呈现。这类表情符号的生产者为青年群体,制作目的是迎合中老年群体的审美。青年群体使用中老年表情符号的行为,颠覆了中老年表情符号原本的意义,更多体现为一种嘲讽、解构,暗示中老年群体审美落伍、俗气。通过对表情符号意义的重新阐释,青年群体欲将解释权转移到自己手中,这种传播现象体现的是不同年龄圈层对话语权的争夺,指向中老年群体背后所代表的主流话语。

四、对社交媒体表情符号狂欢的反思

分析表情符号传播现象不难看出,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具有的廣泛普及、戏谑荒诞、颠覆、解构等特性与狂欢理论的特征有很多契合点。因此,可以狂欢理论为切入点,对表情符号的传播行为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一)思维的浅薄化与表达的碎片化

表情符号碎片化的文本形式,一方面降低了人们进行戏仿、解构时的创作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信息大量过剩,海量重复的无意义文本堆积成快餐文化的泡沫,最后造成意义的虚无。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拟像与仿真》中提出了“拟像世界”的概念,即人们沉浸在“拟像”的世界中,逐渐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兴趣。这里的“拟像”是一种能指游戏,而不是真实世界中能指的复制品。毫无疑问,人们沉浸在以表情符号为主的社交中,得到了快感和满足感,但是,如果仅停留在文本形式的戏仿与解构上,只能得到肤浅的理解,最后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此外,大量重复且冗余的图像文本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分散了我们阅读时的注意力。真正的狂欢是具有变革性的,是一种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强大力量,其深层内核是主体意识的回归以及个体自省自觉的生命自由。只有浸润在深刻哲思和颠覆中,表情符号狂欢才能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才能从对立转变为对话,从失序转变为有序,促成自我与他人、与现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9]。

(二)虚假的抵抗

表情符号中存在一种颠覆、反叛的力量。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指出,“民间文化中,‘第二种生活和‘第二个世界颠倒了日常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戏仿”。通过制作并发送相关的表情符号,达到对官方话语的嘲弄,体现出网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主流文化的抗争,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精神胜利法。发送表情符号,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反对,没有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认识,此类行为仅仅停留在宣泄情绪、调侃的层面。在海量符号堆砌的网络景观社会中,我们需要创造力和活力,而不是纯粹的肯定或者否定。因此,只有脱离了肤浅的、表面的颠覆形式,才能通过真正的深层次颠覆实现创新。

(三)无节制的娱乐化和低俗化

互联网作为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所,使长期生活在高压下的人们,释放了内心的潜在欲望。发送表情符号这一行为,使人们内心中的无意识欲望得到释放。狂欢理论中,特别注重“笑”的解放性,无节制地对愉悦进行“追逐”,容易使信息传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无节制的娱乐化还会降低受众的感受阈限,享乐是每一个人的自由,但一味地追逐娱乐,将会导致审美旨趣的消失。如果表情符号带来的“笑声”留下的只是空洞和麻木,那么这样的“笑声”就是廉价的。因此,人们应该反思要树立起怎样的娱乐观,以及适度娱乐的必要性。

五、结语

在社交媒体中,表情符号的传播行为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娱乐现象,通过粗鄙夸张的符号,挑战传统审美认知;消解严肃、权威话语;增强社交的娱乐化进程。一方面,这类行为是一种民意的表达方式和互联网社交中多元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用粗俗、浅显的图像叙事代替文本叙事,消解了严肃的话题,很难达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如何对表情符号的传播行为进行适量管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璐.青年群体与中年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差异性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 舒倩.变换的幕布:情景理论视域下微信平台对社会交往的影响[D].深圳:深圳大学,2019.

[3] 郑豪.狂欢理论与ACG亚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 方梅.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视频红人”现象研究:以papi酱和艾克里里为例[D].广东:暨南大学,2017.

[5] 朱学蕊.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6] 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的视觉传播与亚文化景观批判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7] 王薇.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表情包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7.

[8] 王泽慧.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诙谐文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9] 李晓媛.狂欢理论视角下“微博流行体”传播现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幸大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视觉艺术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巴赫金社交媒体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世界表情符号日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