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文学术期刊吸引优质稿件的对策研究

2022-12-21黄月薪刘建勇吴淑金王耀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新媒体对策

黄月薪 刘建勇 吴淑金 王耀东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为期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充足的稿源是期刊的立足之本,如何获取优质稿件首发权成了办刊人关心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新媒体时代特点,分析办刊人如何吸引优质稿件,让作者把优秀论文刊登在自己办的期刊上。文章认为,立足当下,中文学术期刊要致力于找准期刊定位、加强网络发声,拓展优质稿源、加大组稿力度、注重专家宣传,助力媒体融合出版、建设优质特色栏目,注重期刊出版运营、加强刊物线上宣传,提升用户体验、注重期刊学术服务及最大化编辑社会服务价值,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媒体时代改革创新的道路,吸引优质稿件,提高自身学术质量。

关键词:中文学术期刊;新媒体;优质稿件;吸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5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实用医学杂志》高质量科技期刊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202;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我国中医计算机辅助临床诊断研究的评价”成果,项目编号:20221059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式微,传统中文学术期刊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中文学术期刊要与时俱进,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以寻找新的发展和增值的渠道。

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经常外流,大量原创性成果用外文发表在外国期刊上[1]。中文学术期刊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争夺国际科技话语权,维护国家科技信息安全。中文学术期刊应增强学术自信,理性对待“SCI至上”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和研究创新[2]。

所以,当下科技期刊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就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媒体时代改革创新的道路,从而更好地吸引优质稿件,重拾文化自信,把优秀论文刊登在中国的期刊上。

一、新媒体时代对学术期刊的新要求

当前,建设具有新媒体时代特征的中文学术期刊共同体是学术期刊办刊人的重要任务,我国学术期刊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罗重谱认为,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能力,需加快学术期刊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3]。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与年鉴管理处处长刘普认为,新时期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学术导向作用,增强选题能力,立足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勇于创新,引导学术界把学术问题转化为学术选题[4]。

随着教育部、科技部的政策导向变化,优质稿件回流趋势加大,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伴随职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代表作评价”将大幅减少申报论文要求的篇数,科研人员将减少撰写论文的数量,中文学术期刊必将长期面临与国内同行及国外SCI期刊竞争优质稿件的困境。

中文学术期刊还应注重期刊学术服务与学术编辑社会服务相结合,引领学术话语建设,引领研究者把论文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让国人掌握学术话语权和优质数字资源,保障数字资源安全,提升中国学术话语在世界学术领域的认可度[4]。

新媒体时代,中文学术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学术成果出版的质量及时效性,用新媒体思维去思考公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二、中文学术期刊吸引优质稿件的对策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加強中文学术期刊编辑部“硬件”建设

增强作者体验感,增加多样化的投稿方式,简化投稿流程,优化投稿系统设置。从投稿、审稿等环节,网站和微信等方式,多方面着手,改变稿件流程设置,设计更加简单、高效、人性化的投审稿系统,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

2.畅通投稿流程的同时,加快审稿流程

加快编辑部首次回应,提高收稿效率,减低初审稿件的退稿率,建立作者与编辑部和谐友好的关系。中文学术期刊是服务科学研究的载体,应对优质稿件设置专属通道争夺首发权,以减少出版时滞。

3.注重审稿专家库建设,精选审稿专家

遵守三审约束规则,坚持操守,严苛评审,尊重知识产权,公正对待每一篇稿件。

4.注重编委会建设,组建青年编委会

中文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青年研究者的热情,他们可以撰稿、审稿,还可以助力期刊宣传和推广。

5.建设学习型和研究型编辑队伍

结合媒体的变迁,李金澄[5]认为,办刊人需要转换思维,提升互联网运营能力的同时,需提高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及专业能力等。在当今大数据爆炸式发展背景下,学术编辑不仅要有更强的组稿、审稿等出版能力,还需要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具备较好的写作发文能力和主持基金项目研究等综合能力,以进一步提升期刊知识服务水平。徐艳等[1]从提升、推广、求新等角度提出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的思考,主要从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投稿体验与编校质量、丰富宣传媒介、更新办刊思路等角度,从优质的知识服务、知识新闻文献协同传播、错位竞争等方面拓展稿源。

《实用医学杂志》注重实践,积极组织编辑参加各学科学术研讨会,通过协办会议,投放会议广告介绍期刊,通过PPT展示、宣传单展示等多措施宣传期刊。笔者曾经在会场听到专家发出“原来《实用医学杂志》是双核”的感叹。通过不断的努力,近十年该刊的来稿量不断增加,每年来稿量均在10000份以上。

(二)建设优质特色栏目,注重期刊出版运营

王欣等[6]认为,原创内容、新的理论方法和学术争鸣等是学术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关键。蔡斐等[7]认为,出版优秀专刊或推出优质专栏可为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并引领学科发展。中文学术期刊要着力建设特色栏目,回归期刊出版本质,服务科学研究,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实用医学杂志》从2020年2月上旬开始,开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及时总结和刊发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成果。统计截至2022年4月,《实用医学杂志》已收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稿件800余篇,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投稿内容涵盖述评、综述、论著、病例报告及防护指南与建议等。所有录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稿件同时在中国知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栏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刊发。建设特色栏目有助于打破学术期刊的传统面貌,促进期刊品牌的形成,有针对性地提升刊物的质量。

(三)加大组稿力度,注重专家宣传

刘霞[8]通过组稿实践认为,可通过准确定位,依托重点专题,扩大约稿专家的范围,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调动约稿专家撰稿的热情,保持专家约稿常态化和持续化,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管通过什么方式组稿,组稿的选题、文章的质量才是重中之重,《实用医学杂志》常通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发掘专家,有针对性地组稿,为期刊组织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论文。我们鼓励学术编辑多走出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自由来稿的稿件,只要质量符合标准,录用是常态,它对期刊学术质量及各项指标的贡献大小可预见。自由来稿是我们的既定稿源,稿源短时间不会有大波动,而走出去找专家约稿一大原因就是,如果不约稿,专家一般不会主动有针对性地撰稿,好的稿件也不会主动投稿给我们,走出去约稿能为期刊注入新的生命力,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一次很好的宣传。

(四)找准期刊定位,重视论文中英文长摘要撰写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中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加强期刊外文或双语学术网站建设[9]。英语是国际学术通用语言,论文英文化并不是鼓励中文学术期刊用英文办刊、英语化和SCI化,它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一种方式。中文学术期刊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思维国际化和专业化,在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注重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中英文准确翻译,重视英语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中的显著作用。

中文学术期刊重视中英文长摘要撰写,有利于国内外读者阅读、理解和检索,增加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关注度和引用量,减少科学研究的国际性与地域性矛盾。建议中文学术期刊采用结构式长摘要,以更高标准来要求和帮助作者丰富和提高中英文长摘要的质量,更好地展示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提高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五)注重期刊学术服务,最大化编辑社会服务价值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的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对编辑角色的影响不断加深,对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行业人员能力要求更高更全面。出版工作者的角色开始向市场营销人员转换,对学术编辑的策划能力要求提高。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文学术期刊作为知识平台,将学术内容进行多形态、立体的全方位展示,使学术成果更为直观,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创新发展。王源认为[10]充分利用自身的期刊资源优势、作者资源优势等,在相关垂直领域集中发力,开发辅助类工具,增强学术研究传播效果,可以更好地服务相关行业的作者和读者。高效地进行学术交流是期刊做好学术服务的体现,学术编辑应扩大视野,快速检验研究成果,从论文写作指导、论文选题数据分析和知识产权首发服务等着手,实现编辑社会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六)互联网新模式——新媒体

1.加强网络发声,拓展优质稿源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产品贵在质量,品牌重在传播,选择余地大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中文学术期刊除了提高刊物质量之外,当然也离不开广告宣传,中文学术期刊做优化传播路径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术编辑应主动关注、运用社交媒体,并实时监测本刊和相关研究领域网络舆论导向和相关事件;在知名论坛、网站等注册官方账号进行沟通,及时回应网络上的相关问题,做好服务和解答工作;依托权威数据库收录、重视搜索引擎排名、合理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由此,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逐步建立忠实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树立期刊的品牌,吸引优质稿件。

2.助力媒体融合出版,提升期刊竞争力

中文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对编辑部而言,出版模式将从静态的、平面的、单一形式的内容出版模式,转向动态的、立体的、兼容多设备的内容出版模式。中文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是期刊发挥互联网思维的具体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用户服务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积累用户,扩大期刊的潜在作者群,更加有效地将编辑、读者、作者和专家连接起来。媒体融合出版可以通过扩展期刊出版内容,增强数字出版;开放科学内容,提升期刊影响因子;維护科研诚信,提高审稿质量和速度;有效沉淀期刊用户,开展精准的期刊运营和推广;建立学术生态系统,挖掘增值资料等几大方面提升期刊竞争力。

3.加强刊物线上宣传,提升用户体验

中文学术期刊可以通过用户肖像将期刊发表的论文精准推送给不同学术圈的用户,这种开放的、交互性的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期刊建设中来。中文学术期刊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借助其他新媒体形式的辅助,提升用户服务水平,提供与论文有关的丰富信息和增强内容,始终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多方交流和互动方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有效沉淀用户资源,增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中文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增强服务的意识,更加有效地将编辑、读者、作者与专家连接起来。中文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宣传中的积极作用,扩大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用户满意度。

三、结语

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交流科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新媒体时代给传统中文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期刊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时期,为更好地迎接新技术、新业态提前做好准备,对中文学术期刊学术组织力、人才聚集力、信息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文学术期刊正走在传播平台数据化、出版集团化、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新媒体时代途径上,勇于探索期刊增值服务,吸引优质稿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艳,蒋永忠.提升·推广·求新: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的几点思考[J].编辑学报,2021,33(2):202-205.

[2] 闵海英.“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报稿源路径探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2(1):93-96.

[3] 罗重谱.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建设的构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0):148-154.

[4] 孙美娟.新时代呼唤学术期刊新作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25(007).

[5] 李金澄.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18(14):51-52.

[6] 王欣,黑龙,李秀杰.数字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运营困境及路径探析[J].经贸纵横,2019,138(9):138-139.

[7] 蔡斐,苏磊,李世秋.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划出版专刊/专栏[J].编辑学报,2018,30(4):416-419.

[8] 刘霞.新媒体时代高校医学学报优质稿件组约策略[J].科技传播,2020,12(16):187-189.

[9]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国家新闻出版署,http://www.nppa.gov.cn/nppa/ contents/312/76209.shtml,2021-06-23.

[10] 王源.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范式嬗变与编辑主体角色重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6):150-156.

作者简介 黄月薪,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 刘建勇,本科,网络工程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 吴淑金,硕士,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 王耀东,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