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对策
2022-12-21□苏灵
□苏 灵
[中共河池市委党校(河池市行政学院、河池市社会主义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一、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要求广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并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1]198广西的发展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河池市作为桂西北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提出:“支持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2]在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有利于构筑珠江—西江流域经济带生态屏障、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广西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的河池样板。
二、河池市创建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前期成效及制约因素
(一)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前期成效
1.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河池至百色、乐业至百色(天峨段)、融水至河池等8条(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0 公里,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建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车的目标。河池境内红水河全面复航。广西首条时速350 公里的贵阳至南宁客运专线项目河池段全线开工建设,河池市即将进入高铁时代,从交通末梢变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建成金城江花任水库等一批水库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水质达标率得到大幅提升,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6.4%。城市光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农村地区行政村宽带接入通达率达到100%,河池市成为广西首批5G商用城市[3]。
2.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河池市行政中心搬迁至宜州区,中心城区从单核向金城江、宜州双核驱动发展,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东兰县入选广西20 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巴马养生养老小镇、南丹丹泉小镇、宜州天丝小镇、东兰铜鼓小镇列为广西特色小镇,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卫生县城”,南丹县获评“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宜州刘三姐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河池荣获“广西卫生城市”“广西园林城市”等称号,城市品质彰显提升。智慧金城江、智慧巴马等智慧县(区)建设有序推进,“美丽河池”乡村建设活动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县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3]。
3.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实施“千亿百亿”产业工程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大任产业园为例,2021 年营业收入77 亿元,同比增长165%,产业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4]。二是特色优势农业长足发展。“十大百万”产业②增量大幅提升,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6 年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连续5年居广西第一,创建了都安县国家现代农业(优质肉牛肉羊)产业园;油茶新增面积连续3 年排广西第一,成为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市。三是做强全域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加快“一地一区两带”③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3]。
4.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河池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一是空气质量持续优良。2022 年1 月至3 月,河池市环境空气监测优良率达97.78%,同比提升12.22个百分点[5]。二是水环境质量优良。2022 年3 月,河池市辖区内开展监测的5 条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10个监测断面各监测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总氮、粪大肠菌群不参与评价),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马陇等监测断面水质类别略有上升,由Ⅱ类变为Ⅰ类,其余9 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与上年同期持平[5]。三是森林覆盖率高,森林面积2396.67 千公顷,森林覆盖率71.54%[6]。四是水电资源丰富,降碳贡献显著。河池市是著名水电之乡,珠江40%以上水量流经河池,水能资源储量占广西总储量的60%以上,现有装机容量达850 万千瓦,是华南的能源中心之一,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就在河池市天峨县境内[7]。
(二)河池市创建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制约因素
绿色发展,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河池市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当前,河池市创建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存在六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绿色发展理念有待加强。河池市的绿色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期待很高,河池市的绿色发展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最中心目标,努力把河池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当前,一些干部绿色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推动绿色发展的紧迫感及干劲不足,存在违规推进项目建设,造成国家级地质遗迹点和部分保护区域土地被违规审批用于矿产资源和房地产开发的情况。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坚定推进河池市绿色发展。
2.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建成。近年来,河池市在发展生态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生态产业相对比较独立,还未系统地整合产业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还未全面建成。亟需开展产业生态化发展示范行动,加快发展绿色特色工业、壮大发展绿色生态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培育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3.基础设施建设需转型升级。河池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河池市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着重推动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收集、转运和处置)全覆盖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当前,还存在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难等相关问题,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础设施等也需要加强。部分县(区)存在有设施建设而无设施运行维护资金的问题。
4.绿色消费意识需要继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需要继续加强引导。在日常消费中,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仅从粮食看,在粮食生产、流通、生产、加工、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餐桌上的浪费尤为突出。包装浪费现象也很严重,一些消费品,在包装上里三层、外三层。过度包装,严重浪费资源,助长不健康消费心理。
5.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待推进。当前,河池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编制碳达峰申报咨询报告和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碳达峰试点。但是,目前这项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亟需强化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预算”管理制度,制订抑制高碳投资负面清单。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加大对低碳应用领域的投资力度。
6.绿色金融改革有待续推完善。2022年,河池市出台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开展绿色金融试点,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绿色金融操作体系不够健全、绿色金融产品不够丰富、绿色金融准入名单还未制订等问题。
三、河池市创建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抓好思想观念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1]168要抓好思想观念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自然资源绿色发展工作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去考虑,继续抓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充分利用河池市绿色优势,依靠政府和市场的有效协调,扎实做好生态宜居工作,大力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
2.抓好绿色发展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分级培训、全员轮训等方式加强干部队伍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绿色发展能力教育,增强干部队伍绿色发展意识与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广大群众绿色发展意识教育。
3.深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以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查摆大整治活动为契机,破除干部队伍“八弊”顽疾④,深化作风建设,为推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各项工作落实提供坚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二)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绿色特色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工业“千亿百亿”产业。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加快做大产业集群,扩大制造业规模,做大工业体量,推动产业振兴。二是全力创建金属新材料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试验区,重点推进南方公司高端金属深加工产业链、超威鑫锋能源公司再生闭环产业链等建设,打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千亿产业集群。三是建设以桑蚕茧丝绸产业为核心的二轻纺织集聚区,实施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打造以宜州、环江为重点的桑蚕茧丝绸千亿产业集群。四是统筹推进酿酒、优质饮用水、农林产品加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化工、碳酸钙等6 个百亿产业,重点支持南丹白酒生产基地、都安现代农业(优质肉牛肉羊)产业园和大任产业园“药融园”等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配套、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打造新经济集聚区和创新发展高地。二是高质量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园区软实力。三是培育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工业园区和河池市工业园区、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河池·环江工业园区3 个五百亿园区。四是加快建设河池现代林业产业园和巴马健康长寿生态食品产业园。五是推进东江工业园区加快转型为百亿服务业产业示范园。六是打造都安·临港工业园区新钙基百亿园区、大化新钙基百亿园区。
2.壮大发展绿色生态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8]。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康养旅游业。加快推进“一地一区两带”全域旅游发展,把河池市打造成为国际宜居康养旅游胜地,力争到2025 年,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二是大力推进命河—水晶宫、歌娅思谷、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提档升级,争创1 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把巴马赐福湖打造成为世界养生养老基地,把盘阳河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三是支持南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力度,与南宁、柳州、桂林、贵州黔南州等周边地区打造旅游联盟。谋划连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贵州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旅游资源共享、经济效益共赢。
3.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加快培育壮大农业“十大百万”产业,打造一批现代规模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8]。一是抓好农业“十大百万”产业基地建设。巩固拓展既有的重点农业“十大百万”产业基础,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地方优质种源,壮大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种养业,每个县(区)至少新增2 个以上市级层面重点推进农业“十大百万”产业项目。二是抓好粮食稳定生产区、生猪稳定生产区、桑蚕产业优势区、特色家禽优势区、牛羊产业集群、核桃产业集群、油茶产业集群、糖料蔗产业集群、红水河流域生态渔业带、“三特”水果产业带的“四区四群二带”特色产业发展。三是抓好农业特色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打造“长寿河池”产品品牌。重点建设“河池寿乡牛”“河池山茶油”“河池桑蚕茧”等公共品牌。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圳品”产品品牌建设,启动“广西好嘢”品牌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建设,培育打造一批“桂字号”农业品牌。深化粤桂合作,加强农业品牌公益宣传,开展推介品牌农产品活动,举办农(林)业展会,广泛开展品牌营销,讲好河池农业品牌文化故事。四是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推动政策集成、要素积聚、企业集中,促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积极申报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链条完善、融合度高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完成第一批11 个市级田园综合体验收工作,做好第二批11 个田园综合体三年试点项目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启动第二批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促进产村、产镇深度融合。五是抓好农业产地环境净化。重点实施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项目建设,推进化肥农药兽药减量增效。加快农牧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实现生态种养、循环经济。加强污染土壤治理和农田水利修复,提高石漠化、水毁农田、重金属污染的风险防范和治理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降低疫病传播、减少环境污染,确保种养业生态安全,保障乡村宜居和治理有效的乡村环境。
(三)加快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
1.构建便捷综合交通网络。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8]。在绿色公路方面,依托高速公路“互联互通”、以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巩固提升”为平台创建一批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在绿色铁路方面,依托贵南高铁广西河池段建设项目,争取早日列入广西和国家相关铁路规划,不断完善河池市的铁路网和提升铁路运输服务能力,创建一批绿色铁路示范工程。在绿色航道方面,以红水河高等级航道为核心,以布柳河、盘阳河、刁江、龙江航道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大环江、小环江、曹渡河、六硐河、纳益河、牛鼻河、下枧河等航道为补充,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运输发展相协调,兼顾水上观光旅游的干支相通的内河航道体系,创建绿色航道示范工程等。
2.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围绕河池市实施“一城三地”⑤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加快城乡建设全面绿色转型。以市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加快金城江城区、宜州城区同城化发展。一是推进金城江城区城市更新。重点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魅力城区。二是推进宜州提升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各类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抓好城乡接合部建设,推进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推进金宜城市走廊组团发展。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思路,在金宜城市走廊优先布局优势产业,促进金城江和宜州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宜州新区低碳城市建设。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宜州新区建设成为低碳城市。
(四)促进民生消费绿色转型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媒介的宣传方式,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运用新兴的传播媒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让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树立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简约消费意识,强化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观念。
2.完善绿色消费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不良消费行为。河池市应出台绿色消费的地方性法规或规定,明确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政府机构等主体应依法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扩大监督渠道,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加大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税收激励政策,制定和实施财政补贴制度,有效降低绿色消费成本,激发人们绿色消费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一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控增量项目,实施用能预警,加强督促检查,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改造,持续提升项目能效水平。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四是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绿色转型,推动服务业低碳发展。五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2.有序调整能源结构。一是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低碳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二是坚持节能优先,落实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措施,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有序减量替代。三是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水能。
3.加快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在城乡建设领域,将绿色低碳要求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大力实施绿色建造。二是结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三是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大对新能源车船的支持推广力度,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电动化转型。四是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人们绿色低碳出行。
(六)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再提速
1.加快推进绿色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将河池市企业环境信息体系依法依规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公共征信基础设施。二是继续深化“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⑥建设,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生态指标体系,设立环境影响评估信息负面清单,为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信息服务保障。
2.扎实推进产品服务创新。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探索的改革创新之路,研究推广类似“畜禽智能洁养贷”“林农快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推出碳中和信托产品和中长期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二是制订绿色票据标准和认证规范,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工作。
3.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实效。一是制定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认定评价办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形成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绿色产业项目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行绿色市政债、绿色私募可转债、绿色境外债、绿色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特色生态信贷产品,推出生态金融产品,挂牌成立“两山银行”,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通道。
注释:
①工业“千亿百亿”产业工程:河池千亿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河池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百亿酿酒产业、百亿优质饮用水产业、百亿农林产品加工产业、百亿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生物医药和化工产业、百亿碳酸钙产业。
②“十大百万”产业:即300万亩核桃,产值达7.5亿元。100万亩“三特”水果,产值达30亿元。150万亩油茶,产值达30 亿元。100 万亩糖料蔗,产值达14 亿元。100万亩桑园,产值达100亿元。100万亩板栗,产值达4.5 亿元。150 万头(只)肉牛肉羊,产值达33 亿元。230万头香猪(含黑土猪),产值达62亿元。100万亩淡水生态养殖,产值达15 亿元。100 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产值达12亿元。
③“一地一区两带”:“一地”即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一区”即刘三姐民族风情旅游区,“两带”即百里龙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红水河滨水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带。
④“八弊”顽症:尸位素餐、不想干事的顽疾;精神萎靡、不敢担当的顽疾;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的顽疾;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顽疾;因循守旧、不思革新的顽疾;慵懒散拖、不讲规矩的顽疾;小成即满、不求上进的顽疾;虚假浮躁、不讲真话的顽疾。
⑤“一城三地”,即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基地、国际宜居康养旅游胜地。
⑥“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即坚持党建引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构建信用指标体系,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评级,构建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将市场的契约精神与农村的“熟人社会”充分结合,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