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研究
2022-12-21□张壮
□张 壮
[中共玉林市委党校(玉林市行政学院),广西 玉林 537500]
在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中,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提出:“支持玉林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1],这是广西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战略,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合作互助机制,促进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玉林市位于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两湾”)的主要枢纽和重要节点上,作为北部湾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推动实现“两湾”联动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重要作用。以玉林市为战略支点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是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发展的战略腹地。
一、玉林市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广西在新格局下探索多重国家战略联动发展经验
广西是国家多重战略叠加重点区域,打造“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有利于在新发展阶段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两大区域联动发展,实现“1+1>2”的效应,为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探索用好多重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
(二)有利于广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打造“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为平台,充分利用“两湾”资源禀赋,高质量精准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外溢产业,可以为玉林市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带来巨大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和内外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有利于玉林市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在区域合作竞争中加快崛起和跨越发展,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有利于广西构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以“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广西与东盟国家深入合作的基础,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外向度最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最活跃的优势,加快推进“两湾”联动与融合发展,提升“两湾”内循环能力,增强与国际循环的有机衔接,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广西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有利于促进玉林市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
玉林市经济总量在广西排位靠前、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通江达海”的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打造“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有利于促进玉林市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等四大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玉林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形成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广西模式”和“玉林经验”。
二、玉林市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成效及挑战
(一)玉林市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的主要成效
1.制定政策支持“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玉林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土地资源整合空间较大,人力资源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拓展空间和发展腹地。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 年)》及相关配套文件,并作出将贺州、玉林、梧州打造成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东部产业融合先行试验区的战略部署。2022 年1 月,广西出台《“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 年)》,为玉林市打造“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成果为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一,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玉林市经济规模总量稳居广西前列。“十三五”期间,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万元[2]。第二,人力资源充沛。玉林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各类人才达150 多万人。第三,玉林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同属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风土文化趋同,饮食习惯、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等十分相近。第四,生活环境优美。玉林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第五,投资环境优越。玉林市是广西民营经济先行示范市。2016—2019年玉林市落地区外境内项目共1002 个,项目建设计划(合同)金额2895 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654 亿元(含续建)。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落地项目共656 个,项目建设计划(合同)金额1787 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408 亿元(含续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落地项目和到位资金占比50%以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已成为玉林市现有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推动“两湾”融合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3.产业基础良好。玉林市是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和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服装皮革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龙潭产业园建设提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市场培育充分,拥有全国第三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全国最大的香料市场。
4.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玉林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全线开工建设,玉林福绵机场实现通航,铁山港东岸码头即将建成,玉林至湛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高铁、机场、码头和高速公路为主架构的互联互通网络逐步形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形成深度连通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运输体系。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4G 网络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正加快推动5G 网络全覆盖和规模商用,为加快推进玉林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玉林市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挑战
1.亟须加快承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外溢产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当前,玉林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比重大,高、精、尖产业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产业链较短,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仅有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少量百亿元以上企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不高,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建链阶段,服装皮革产业来料加工型企业居多。
2.亟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内循环新格局。当前,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竞争激烈。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和周边省市竞争激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向外转移过程中,广东省内城市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产业转移呈现由核心城市逐渐向周边城市及粤西北转移趋势。泛珠三角区域范围的省份也都通过出台承接产业转移便利政策,不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承接转移产业。二是广西区内城市间竞争激烈。贺州依托东融先行试验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等优势,发挥高铁的“同城效应”和“准同城效应”,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腹地和美丽“后花园”、绿色生态产品与服务空间、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梧州依托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南广高铁等优势,致力于建设广西东大门、广西东融的枢纽门户城市。钦州、北海等沿海城市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口码头等优势,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中,拥有粤港澳大湾区入桂企业、“双百双新”项目多于玉林。三是东盟国家依托人力资本优势加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玉林市亟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广西重点承接的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医药、食品、服装皮革、新材料、新能源8 大产业以及重点发展的高品质钢、精铜、新型建材、新材料(钙基)、林板材、果蔬加工6大产业,针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进行精准招商,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体系、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速外溢产业和项目承接落地。
3.亟须建成畅通“两湾”产业融合开放大通道。当前,玉林市还未建设成铁路、公路、空运、港口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玉林市作为“两湾”高效衔接的交通重要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亟须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整合。从铁路来看,南深高铁玉林至深圳段、张海高铁桂林经玉林至湛江段“一横一纵”高铁新通道未列入国家铁路网的规划,玉林到铁山港铁路是单线,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还在规划中,通往粤港澳大湾区货运铁路的物流成本高。从公路来看,玉林往广东方向的公路网欠发达,直通广东的高速公路只建成2 条,与玉林市作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和广西“东融”主战场的地位不匹配。从空运来看,玉林市至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的航线开通数量少,需要适时开通与东盟成员国城市的航线。机场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亟须完善。从通江达海通道来看,10万吨码头还处于在建状态,推进速度慢,并且与公路也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从物流方面看,玉林市缺乏大型物流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以及专业大型货运站场,物流园区只有销售、仓储、停车等简单功能,枢纽作用发挥远远不足。
4.亟须强化产业融合要素支撑。当前,玉林市在推进“两湾”生产、资本、空间、信息、能源、人力、环境等产业要素的融合方面有待深化。从生产要素方面,亟须积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技术,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原材料双向流动通道。从资本要素方面,亟须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两湾”产业的支持力度,解决重大产业项目专项资金、研发投入资金等扶持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导致项目建设不能有序推进的瓶颈制约。从空间要素方面,存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现有土地没有实现高效使用的现实矛盾。从信息要素方面,数字玉林、智慧玉林、5G产业发展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跟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常态化的跨区域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平台还没有建立,在医疗、旅游、制造业、物流、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创新应用最新信息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能源要素方面,能耗大问题突出。正威新材料产业城、柳钢中金500 万吨不锈钢基地、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都是能耗大户,减能降耗压力较大。从人力资源方面,人才支撑明显不足。玉林作为广西人口大市,但是,学业完成后选择在玉林市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较少。从营商环境方面,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有待提高,存在项目审批难、审批慢,一些事项不能通过网络审批的情况,跨部门、跨地域的审批数据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5.亟须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玉林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体系需加快构建,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医疗服务跨区合作、社会保障有序衔接、社会治理联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短板,促进“两湾”公共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仍需加倍努力。
三、玉林市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的对策
(一)加快承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外溢产业
1.制定承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外溢产业规划,推动分类发展。针对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进行精准招商,围绕玉林市内燃机、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低压电器电机链等5 条制造业产业链和水暖五金、黑白家电、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中医药6 条轻工业产业链基本形成的要求,全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加速外溢产业和项目承接落地,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紧密、“两湾”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协调的“两湾”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2.聚焦“两湾”产业融合。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延伸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重点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配齐研发、生产、经营、销售全产业链,达到“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创新合作方式,创新产业分工协作机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玉林制造基地”的合作方式。
3.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推动企业向专业化和高产值方向发展。促进和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4.加快融入科技创新和转化体系。探索建立科研孵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转化在玉林的“飞地园区”模式,深化与广东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共同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符合产业导向的新兴产业项目。
(二)构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内循环新格局
1.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业体系。紧盯粤港澳大湾区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承接部分生产环节为切入点,策划玉林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缺环项目,促进“两湾”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加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部分生产环节,以珠海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引,鼓励龙头企业将部分环节转移到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打造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双向协同的发展体系。
2.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平台对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平台。
3.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玉林市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领域,引进一批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机构,推动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三)畅通“两湾”产业融合开放大通道
1.完善铁路枢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宁至玉林铁路建设,推动南深高铁玉林至深圳段、张海高铁桂林经玉林至湛江段“一横一纵”高铁新通道和玉林至北海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铁路货运专线建设。围绕柳钢中金镍铁冶炼、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等一批需要大宗货运的重大项目,解放思想,优化服务,全力加快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建设。
2.畅通高速公路网络。打造国家级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公路枢纽,加强与广东高速路网衔接,完善城乡路网,推进玉林与湛江、茂名等相邻市的公路路网建设。
3.打造便捷高效空中通道。拓展加密玉林福绵机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航线,适时开通与东盟成员国城市航线。建设玉林临空经济区,优化机场集疏运条件,建设各铁路站点与玉林福绵机场的快捷通道,推进乘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化对接”。
4.建设通江达海通道。一是加快铁山港东岸码头建设。针对铁山港西岸码头吞吐量不足和柳钢中金镍铁冶炼、锂电新能源等重大项目货运量需求,积极协调广西相关部门加快推进铁山港东岸码头建设,着力打造成为黄金口岸。二是积极谋划开通铁山港东岸至粤港澳大湾区的航线,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推进联通“两湾”的内河水运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绣江复航工程等前期工作。
5.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引进或培育骨干物流企业,进一步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玉林市骨干流通网络,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多层次商贸物流网络,着力补齐物流短板,形成城乡协调、区域协同、国内外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
(四)强化“两湾”产业融合要素支撑
1.发挥既有优势,助力产业新发展。一是强化生产要素支撑。整合矿产、农产品等优势原材料资源,加快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原材料双向流动通道。搭建科研成果市场化孵化和应用平台,积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技术,扶持科技研发、技术改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玉林市传统产业高新化。组织调配玉林市市场有效需求,鼓励新落户产业项目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市场。二是以项目或科研平台为载体,建立桂南高端人才高地。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创新科研组织发展和运行方式,通过直接任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与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打造承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基于现有产业特色,构建产业链,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产业承接新模式,力争对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研发实验、转化、扩散的项目基地,吸引更多的研发科技成果到玉林市转化孵化。
2.拓宽融资渠道,破解产业融资瓶颈。一是畅通银企合作信息渠道。加大企业资金需求调研工作力度,全面掌握和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和融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将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反馈给金融机构,齐心协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支持多形式、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形式投资渠道和担保机构,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投融资渠道,缓解发展融资难题。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实施分类指导。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予以延长,满足中小企业生产过程的资金需求,支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四是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提前收贷、对产业企业的各项还贷再续审批周期过长、审批额度减少、贷款抵押物范围缩小等现象进行监管。五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出资组建优质企业培育基金,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载体和针对在玉林市企业的金融产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整合产业链资源,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轻工业先进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
3.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用地问题。一是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各产业用地需求,为持续壮大留出发展空间。二是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且达到规定投资强度的企业项目用地,在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规划方案和农用地转用、新增用地等指标分配中留出一定的产业用地。三是推进土地资源整合优化,对玉林市工业园区的土地使用和运行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针对停产或倒闭的企业以及长期未开工和闲置土地的情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整合和收回,腾出土地空间来安排其他项目。四是玉林市各县(市、区)加大土地收储建设工业园区工作力度,同时严控园区周边的民房私房建设,以免为日后征地带来更多的阻力和新的拆迁矛盾。五是实行“保姆式服务”,按照“一个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机制,从规划保障、计划指标、耕地占补指标、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方面全程服务好产业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工作。
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一是以“信息网”补短板为抓手,做好各类数字经济项目的挖潜工作,加大对本辖区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加强项目扩源力度和项目谋划,协调落实各项开工和建设条件,确保数字建设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助力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优化信息服务环境。建立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大数据发展和政府服务、税务、银行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在产业、政策、信贷等方面的信息平台,互通有无,凝聚合力实现发展。整合政府现有的企业服务资源,全力构建信息服务、融资服务、产业服务、创业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强化信息化、智能化在产业发展指标监测上的作用,及时对玉林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三是加快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各节点城市,在信息交流、技术支持、项目建设、创新应用等方面广泛深入合作,参照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提升硬件基础水平和网络质量,打造可以和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一流数字信息发展条件,加快推进智慧玉林、数字玉林建设步伐。
5.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政策,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加快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升级,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二是强化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加快龙潭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国家“城市矿产”基地和玉林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各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中水回用设施,与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合建,将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回用至园区工业供水工程,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提升挖潜增效能力,支持优质企业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引导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推进传统行业及工业园区生态化、绿色节能化改造。四是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的控制,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建立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多引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控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能耗、环保、质量、安全不达标和生产不合格产品的落后产能,分行业有序退出“限制类”产能。
6.聚焦创新创业主体,弘扬企业家精神,培植产业工人。一是每年举办一次玉商发展大会和颁发一次企业质量创新奖,通过在主流媒体设置专栏等形式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弘扬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精神。二是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协会商会、民营企业家制度,畅通企业家表达愿望和反映诉求的渠道,搭建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家和高精专尖技术人才与在玉林企业家的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和解决企业家遇到的难题,支持鼓励培育更多企业家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三是建立由市委政法委、市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保护企业家权益联系协调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和创新成果,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四是树立“人才强玉”观念,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运用市场手段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国家的“玉商回归”“侨商回归”“玉生回归”和“玉工回归”。坚持产业与人才发展互动双赢,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力度,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及团队。五是推动玉林市高校、职业学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强优学科。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7.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聚焦制造业企业发展需求,着力破除制约制造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施“一张清单转职能”“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实现“小政府、大服务”。二是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坚持对新业态、新模式按包容审慎的原则进行监管,全面提升广大干部的服务理念和改革创新意识。三是建立健全制造业企业帮扶纾困机制,优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下大力气解决企业在市场开拓、融资、用工、技改等方面的难题,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让企业轻装前行。四是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服务协调机制,推行工作专班制、市领导联系推进责任制,实现重大项目精细化管理。继续发挥好工业振兴特派员工作队平台优势作用,加强对停产、负增长企业服务力度,推动企业满产达产。五是全方位加强园区管理,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推进产城融合。推广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环保先行”的做法,实施“先环保奠基、后企业入园”工程。加快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人才技术开发、职业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园区企业的生产发展需求。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的园区,加快建设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创业投资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电子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园区产业生态系统。
(五)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是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的沟通协调,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就学政策,畅通区域内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渠道,并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安心就近就地入学。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行业领域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学术交流、合作互访、教研协作、共建教学平台等方式,强化玉林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断提升教育合作水平。三是持续推进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大力实施“国培、区培、市培、县培、校培”的五级培训计划,采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知名学校之间顶岗教学、短期访问、导师制帮扶等措施,引领和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实施医疗服务跨区域合作。一是深化基层医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机构、医学院校上派进修、下派指导等常态化合作机制,采取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升玉林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二是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机构在玉林市设置分支机构,医学院校在玉林市设置分校,发挥玉林骨伤诊疗等优势,深入推进跨区域治疗合作,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畅通医疗报销和转院通道,做到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三是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应急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等方面的合作,搭建常态化联防联控机制,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及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调度、信息分析处理及协同处置能力。
3.推动社会保障有序衔接。一是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沟通对接,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优势,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互通有无的社保跨地区转移、异地居民享受基本社会保险服务便捷结算等衔接机制,确保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全方位融合。二是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在技术、劳务、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广泛开展劳务合作和技能培训,全方面提升覆盖区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在就业和产业融合以及技术保障上在玉林市享受无差别的服务环境。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坚决破除在推动“两湾”产业融合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标准化建设和服务品牌,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持续增强社保事业的发展动力活力。
4.实现社会治理联动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平安玉林、法治玉林建设,以创建5A 幸福村(社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抓手,深化诉源治理,定期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开展定期会商、经验互鉴等活动,构建“两湾”公共管理和社会治安的联动机制,推动玉林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二是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在社会治理和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协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提高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等机关应用大数据的能力,提升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共同打击跨区域扰乱社会治安和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一站式”为民服务和开展“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活动,努力做到“进了一个厅、事情全办清”。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和掌上诉讼服务,加强速裁团队建设,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做优做细协同治理的工作制度与配套措施,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召开联动会议,彻底有效解决跨区域涉案问题,服务保障全域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