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家庭教育育德功能与启示
2022-12-21付云霞刘金霞顾艳艳于玉玲
■文/付云霞 刘金霞 顾艳艳 于 冰 于玉玲
本文通过分析清代家庭教育的育德功能,从中汲取经验,以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参考。
一、清代家书、家训中的育德教育
在清代家庭教育中,以家书的方式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是常见的。家庭中的教育者,要么是父亲,要么是年长的兄弟,即便他们远离家乡,不能时常为家族子弟提供面对面的指导,但是他们仍然积极承担教育的职责。例如,家庭中的教育者会通过家书的方式引导子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做、批改诗文,交流学习体会,发掘子弟的文学天赋等。除此之外,家书中还涉及大量温情的词语,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家庭的眷恋,这使得教育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在清代,信件是亲朋好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光绪年间,设置有1970处信件驿站,14000多个急件站。而且,早在永乐年间,民办信件流通组织在民间就已经相当受欢迎,进入清代之后其规模更是迅速扩大。光绪年间,我国大中型城市中建设有上千个民信局,这些民信局还在部分大城市中设置了很多下属机构,为民间百姓提供信件、包裹、汇兑、新闻报纸等服务。因此,即便家族中的教育者远离家乡,仍可以通过书写家书的方式指导子弟学习、掌握家庭情况、实现情感交流。虽然这种教育模式一般只见于文人家庭中,但不可否认家书在清代家庭教育中承担了重要职责。
书信是古人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古代书信所具备的功能已超出了应用文体的范围,人们可以从书信中判断出写信者的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等。从古代视角来看,书信完全可以作为个人作品,因而书信也是古人用于沟通交流、提出个人观点的重要文体。从古人将书信列为作品集就可以发现,他们相当重视这一文体所具备的价值。尽管清代书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但当今社会并未充分挖掘出清代书信的价值。尤其是书信中的家书,其中不仅承载着大量家训内容,还涵盖了教育领域的很多内容。
以曾国藩家书为例,《曾国藩家书家训》中的内容,无不展现出曾国藩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成年之后,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官府、战场之上,因此,曾国藩将家书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曾国藩家书家训》中记录了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117封家书,其中涉及家庭教育的共计97封。
二、清代家书、家训的主要育德思想剖析
(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家庭关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国家庭道德伦理的基本出发点。“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对家庭成员的基本要求。除了要求子女孝顺长辈之外,也要求父母对子女慈爱,只有当双方能够均等地付出时,家庭关系才能够延续。无论是父母过于宠溺孩子,还是孩子孝顺父母却无法得到对方的慈爱对待,都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角度来看,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不能是过度的、无限的。父母在关爱子女的同时,还应当要求子女规范行为。例如,郑板桥在写给其弟的家书中说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二)敦亲睦邻,救济乡友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核心。费孝通曾指出,我国社会结构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个体以自己为中心,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将引起波纹那样,逐渐在周围形成社会联系,同时也并非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而是范围随着波纹的扩散而不断增大。所以,在我国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血脉关系为核心,不断向外扩散的。所有人都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人们在不断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社会中,家庭限制了人们的生活范围,个人只有依赖家庭才能谋求生存,而家庭也必须在所有人的共同推动下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想要家庭日益壮大,就必须做到敦亲睦邻,救济乡友。“敦亲睦邻,救济乡友”这一话题在古代家书中也常被谈起。
(三)尚勘戒惰,勤俭兴家
清朝出现了几位重视节俭的帝王,他们认为国民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是国家进一步壮大的关键。这一时期,很多人士都养成了节俭的作风。例如,孙奇逢曾指出,勤劳固然重要,但节俭却不可偏废。傅山在《家训》中指出,吃穿上只要温饱,不受寒冷即可。于成龙在《治家规范》中指出,家中生活要以勤俭为首,不可浪费粮食和衣物。纪昀在《训子书》中写给儿子的家信中写道,为人不可傲慢,也不可追求奢靡。
(四)志存高远,立志且恒
在清朝,教导家族子弟树立崇高的理想同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清代理学家张履祥提出,只要是求学,首先就要立志。志向可大可小,立有志向却不成功之人尚可见,但没有立志却成功的人很少见。张履祥认为,人在少年期间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若志向不够高远,就容易沉溺在世俗之中;若没能规范自身行为,则会误入歧途。张履祥同样指出了立志的重要性,未立志而成功是不可能的,人最终所取得的成果只和所立下志向的大小有关,并且品行不端正,言行越过了道德底线,实际上都与志气不高有关。王夫之在《示侄孙生蕃》中提出了“传家一卷书,惟在尔立志”的观念,认为只有读书立志,才能避免受到世俗的影响。
三、清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家风建设,传承良好家庭教育理念
清代士族在家风建设中十分重视读书和文学教育,教导子弟要为人善良,多积善事。清代士族在家风建设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对如今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家风建设问题得到了国家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承担着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生活方式出现了何种变化,都应当始终关注家风建设、家庭教育。家庭的不断发展,是推动民族、国家向前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建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谐美好的家风,是建成美好社会的基础。
(二)与时俱进,把握家庭教育发展的时代脉络
清代士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将教育背景、社会背景和国家相关政策作为基本依据,对家庭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时代的进步推动了教育背景的变化,人们开始在时代要求下不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清代士族的家庭教育观念对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创新家庭教育模式,充分把握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新契机。
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受到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相关政策背景的影响,是一种必须依托于社会大环境的综合性活动。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体现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因此,把握时代机遇,明确家庭教育的优缺点并及时做出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家庭教育模式多元化
清代士族认为对于家族子弟的家庭教育要及时、趁早,即便是低龄幼儿也需要接受无异于成人的教育标准;积极创办私塾,建立家风家训,积极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并设置有奖惩措施;对于积累大量教育经验的教师,其会通过延聘来实现对家族子弟的长期教育;家族内部定期开展科举模拟考试,为家族子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清代士族高度重视家风、家训、家规等的传承和弘扬,清代士族子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下,能为家族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清代得到了高度重视。从当前社会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看,清代士族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然具备启发作用。当前,家庭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创新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家庭教育方式多元化。
(四)重视家庭道德教育
在清朝,士人家庭高度重视道德教育,要求家族子弟无论是否能够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或是选择了其他发展方向,都必须始终坚持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从家族子弟出生开始到他们真正独立,其间的言传身教从不间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道德标准、行为礼仪等。现阶段,德育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全面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成了当代教育事业中的热门课题。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家庭道德素质教育。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要的教育者。因此,父母无论是忙于工作,还是缺少培育子女经验,都不能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父母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家庭教育的新方式,注重家风建设,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承担起陪伴子女成长的义务,以促进子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