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2022-12-21唐小干
■文/唐小干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幼儿的视角来优化科学活动设计,以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进行深入探究,增加幼儿的探究体验。教师要因材施教,基于幼儿的学情对幼儿进行启发,以激发幼儿的潜能,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
一、探索素材生活化
只有科学探究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要挖掘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科学活动,这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幼儿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
(一)提供生活材料,培养探究意识
教师从生活中挖掘素材,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设计科学活动,能让幼儿快速地进入探究状态,感受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温度变变变”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勺子、冰块、扇子等生活材料,让幼儿围绕“如何让一杯水快速冷下来”这一话题展开探究和交流。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有的将杯子放在冷水中降温的,有的用勺子不断搅拌的,有的往杯子中吹气的,有的在杯子中加入冰块的……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这能促进幼儿主动探究意识的增加。
(二)联系幼儿生活,拓展认知视野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现象,教师要带领幼儿关注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并围绕这些现象去思考、体会,探寻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以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鱼在水中自由沉浮这一生活现象,设计“潜水艇的浮与沉”相关活动,让幼儿在实验、观察、思考中摸索出物体自由沉浮的规律,理解潜水艇上浮与下沉的原理。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可乐瓶、药瓶等材料制作潜水艇,引导幼儿通过操作、交流,感受潜水艇的沉浮与潜水艇内水量之间的关系。
(三)选择生活内容,渗透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的素材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平时玩的游戏往往都与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跷跷板”游戏中就蕴含着杠杆原理的知识。教师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引导幼儿去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有趣的扁担一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向幼儿讲解扁担的用途,让幼儿尝试运用木棍、绳子等材料制作扁担,并让幼儿用制作好的“扁担”去挑装有积木的小桶,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幼儿在用扁担挑装有积木的小桶的过程中,会发现小桶重量发生改变时,扁担的平衡点也会随之变化。教师在探究活动中选择生活化的内容,能加深幼儿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帮助幼儿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二、探索活动游戏化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与好奇心,但幼儿的自制力较差,对内容枯燥、操作复杂的活动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在科学活动中加入游戏化的元素,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开展活动。愉悦的活动氛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减轻幼儿的抵触情绪,让幼儿主动地参与科学活动。
(一)借助游戏方式,体验创造的快乐
兴趣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内在动力,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例如,幼儿很喜欢“吹泡泡”这一游戏,教师让幼儿用吸管自由吹泡泡,并告诉幼儿只能吹不能吸,不能将泡泡液洒在衣服上。幼儿通过吹泡泡的体验,感受到只有慢慢吹,才能吹出大泡泡。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新颖的吹泡泡工具(包括钥匙、刷子、漏勺、苍蝇拍等),让幼儿猜想这些工具能否顺利地吹出泡泡。幼儿自主体验后,教师让幼儿将能吹出泡泡的工具放在筐中,不能吹出泡泡的工具放在材料袋中。再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能吹出泡泡的工具,让幼儿思考泡泡从哪里来。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小洞或间隙。活动的最后,教师为幼儿提供树叶、铁丝等材料,让幼儿思考如何将这些材料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吹泡泡”是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教师引导幼儿将关注点放在吹泡泡的工具上,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来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并让幼儿根据找到的共同点对新的材料进行改装,创造性地将树叶、铁丝等变为吹泡泡的工具,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拓宽幼儿的思路,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开展游戏制作,理解深奥道理
游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对科学原理的思考。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穿插游戏内容,让科学探究变得富有趣味、让深奥的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要新颖有趣,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宽松、自主、愉悦的氛围中探究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在对不倒翁一课进行教学时,幼儿对“不倒翁不倒”这一现象产生了好奇心,教师让幼儿自由玩不倒翁,并探索不倒翁底部的秘密。教师为幼儿提供底部形状不同的“不倒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幼儿通过比较发现,底部是半球形状的不倒翁能来回摇摆,而平底的“不倒翁”则不能摇摆。接着,教师先为幼儿提供半圆形彩纸和海洋球,并向幼儿示范不倒翁的制作方法,指导幼儿制作不倒翁的外壳。然后,教师为幼儿提供小石子、橡皮泥等材料,让幼儿将各种材料分别装入不倒翁内部,探索哪种材料更适合做不倒翁的内部填充物。不倒翁中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教师将游戏活动融入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制作不倒翁,这能使幼儿感受到动手制作的乐趣,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三、探索过程程式化
教师引导幼儿围绕某个科学现象、问题开展渐进式的探究活动时,要注重幼儿科学经验的积累和科学规律的掌握。教师要使探究过程程式化,让幼儿经历猜想、记录和操作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幼儿在掌握科学规律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学会自主猜测,引发深入思考
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猜想的空间,让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具有科学意义的推理与判断。例如,在对翻跟头的小胶囊一课进行教学时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智力蛋,让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智力蛋为何会翻跟头。教师给每个幼儿发一个空的小胶囊,让幼儿动手尝试,看胶囊能否顺利地翻跟头。在幼儿通过操作,获得“小胶囊不会翻跟头”的感知后,教师再为幼儿提供小纸团、小钢珠、火柴头等材料,让幼儿猜测将这些物体放入小胶囊能否让小胶囊翻跟头,最后再让幼儿进行实验。
(二)学会动手记录,掌握研究过程
科学探究不仅要有猜测、验证的过程,还需要幼儿边操作边记录,将自己的猜想、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实验活动前,教师可以为幼儿出示记录单,并向幼儿明确记录内容与记录方式,以让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新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对会吸水的纸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宣纸、复印纸、图画纸、餐巾纸、牛皮纸、蜡光纸等不同材质的纸张,让幼儿进行猜想与验证,并将猜想、验证的结果记录下来,会吸水的纸打“√”,不会吸水的纸打“×”。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易于理解的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用“↑”表示纸吸水后浮在水面,用“↓”表示纸吸水后沉入水中。
(三)学会动手操作,感受蕴含道理
幼儿只有亲历探索的过程,才能明晰其中的道理,感受探索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在对有趣的管道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尝试豆子、玻璃球、石子等不同的物体能否顺利地通过管道。接着,再让幼儿用木头、铅笔、橡皮、棋子等进行尝试,试试这些物体能否顺利地通过硬的直管和细的直软管。幼儿通过实验操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探究,这有助于幼儿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探索氛围自主化
幼儿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化的探究氛围,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幼儿的探索提供指引,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探究者。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少发指令、少运用灌输性的语言,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科学规律。教师要为幼儿留有自主探索、分享交流的空间,让幼儿自主发现、自主讨论、自主梳理经验,提升幼儿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问题为幼儿的探索、思考指明方向,树立幼儿的自主意识。例如,在对奇特的建筑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自主收集、展示有关房子资料的机会,并让幼儿介绍这些房子的特别之处。在幼儿进行自主交流时,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位同学展示的房子?为什么?”“对于这些房子,你还有什么疑问?”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加入幼儿的交流分享活动,展示自己收集的新型幼儿园的建筑图片,和幼儿一起讨论这些房子的特别之处,并让幼儿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
五、探索方法幼儿化
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时,要注重幼儿的直观感受,增进幼儿的操作体验。幼儿的观察能力不足,注意力往往聚焦于现象的表面。教师要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判断。例如,在对猜猜哪杯是清水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发挥眼睛、鼻子、嘴巴的作用,找一找哪杯是清水。教师可以出示清水和牛奶,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说说牛奶和清水分别是什么颜色,并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杯是清水,哪杯是牛奶;出示清水和白醋,让幼儿用自己的鼻子闻一闻,判断哪杯是清水,哪杯是白醋;还可以出示清水和白糖水,让幼儿尝一尝,说出哪杯是清水,哪杯是白糖水。此外,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时,要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让探索活动变得更加顺利。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索提供指引与帮助,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本能,培育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