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中 教师缄默知识共享研究
2022-12-20陈国民祝怀新
陈国民 祝怀新
【摘 要】教师缄默知识是来源于教师个人实践、难以编码、难以表述传递的实践性知识,与特定情境场域密切相关。它具有个体内嵌性、特定场域性、信息传播递减性和内容离散性等基本特征。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缄默知识共享存在教师个体知识占有的闭锁心理、行动研究惯习未养成、知识共享氛围不够浓厚以及缺乏一定技术支持保障等问题。因此,需要激发教师的共生意识,加强教师行动研究,营造和谐团队文化和创编优质教研资源。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缄默知识 知识共享
名师工作室是一种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如何在名师工作室中实现教师缄默知识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是一个亟待关注的研究话题。缄默知识(亦称隐性知识)“是以人的意识为载体,个体化明显、与特定情境密切相关、难以表达却可以察觉的知识”[1]。教师缄默知识生成于教师的行动实践中,内在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缄默知识因其内隐性和模糊性等特点,难以自动实现知识共享。本文在深度挖掘教师缄默知识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析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缄默知识共享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共享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1. 教师缄默知识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缄默知识的概念进行了多维解读,对其内涵解读的表述也略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见表1)。
由表1可以发现,教师缄默知识的内涵诠释大致基于以下三个维度:其一,教师缄默知识的来源。它主要源于教师的理论学习、体验领悟、判断感知、实践运用以及与同伴的互动交流等。它不易被感知,不易被编码,却能显著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行为。其二,教师缄默知识的内容。它既包含教师的教学思想、情感态度、教学艺术,也包含教师对组织环境中复杂情境的理解、省思、感悟与体验等。这些都属于高度模糊化的教师隐性知识,难以用言语精准表达与展现出来。其三,教师缄默知识的生成过程。它是教师通过循证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深度体验而生成。缄默知识是教师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感知、领悟、重组与反思获取的。要想不断充实自己的缄默知识,教师必须通过躬身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概而言之,教师缄默知识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编码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缄默性和内隐性;内容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种极具个人烙印的系统性经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个体积少成多、逐步完善的缓慢过程,贯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它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行为,对于促进名师工作室研修团队的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2. 教师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
教师缄默知识具有个体内嵌性、特定场域性、信息传播递减性和内容离散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融为一体,与教师主体很难分离,给名师工作室中的缄默知识共享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其一,教师缄默知识具有个体内嵌性。教师缄默知识依附于教师个体,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不易被编码、不易被提取,更不易被共享。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缄默知识,如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班级管理艺术和教学方法等,是极具个体性的隐性知识。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缄默知识而常常无法感知、无法觉察,造成大量缄默知识未能有效开发与共享[10]。
其二,教师缄默知识具有特定场域性。教师缄默知识形成于特定的情境场域之中,其运用依赖特定的现实问题或情境场域。教师个体的躬身实践是获取缄默知识的关键路径。教师缄默知识的提取离不开接受者身临其境地观察、模仿、发现。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想要脱离特定情境场域而完整表达缄默知识则是难上加难。
其三,教师缄默知识具有信息传播递减性。在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缄默知识由于无法外显传递而遗失,造成教师缄默知识呈现出信息递减性。教学经验丰富和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師可以有效重组、升华缄默知识,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而出现知识传递衰减。
其四,教师缄默知识具有内容离散性。难以表达和外化的教师缄默知识,也难以编码或用文字记录形成物化成果进行知识共享,具有一定的内容离散性[11]。教师缄默知识的内容离散性给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造成了天然屏障。教师个体很难将内隐的缄默知识清楚地表达或传递,只能借助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或物化成果来实现,观察者或学习者通过不断模仿而获取。
二、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缄默知识共享的现实困境
名师工作室是由不同个性、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教师为实现专业成长而组建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在缄默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性因素。
1. 教师缄默知识占有的闭锁心理
由于行政部门的考核机制偏向于量化成果积累,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尤其是教师的缄默知识会为教师个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或帮助教师占据有利地位。因此,部分工作室成员的知识占有欲比较强烈,将缄默知识视为自己的私人财富,对知识共享持抵触心理。与此同时,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平时交集不多,相互之间缺乏充分的信任与支持,更加剧了其闭锁心理。此外,有的工作室成员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又不够自信,不能自觉主动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缄默知识的共享。
2. 教师个体未养成行动研究的惯习
真正实现教师缄默知识共享,离不开教师的躬身实践,更离不开教师的反思与总结,让个体缄默知识外显化。名师工作室研修中许多活动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模式开展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位成员的个性需求,成员更多的只是按部就班。这一过程难免会造成教师参与的被动性、倦怠性和排斥性,不能让每一位成员都全身心投入,这就给缄默知识共享本身带来了更大的障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也会影响缄默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影响工作室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传递。
3. 工作室团队知识共享氛围不够浓厚
名师工作室往往收集和整理比较容易提取的教师显性知识,如研究成果、案例汇编、获奖证书等,而教师缄默知识的开发与共享却容易被忽略。当然,名师工作室成员个体如果没有自己的打算,没有成长的自我要求,再高规格的教学研究、科研探讨,也会成为一种负担。教师如果在活动中碍于面子,不愿意说真话,缺乏深入研究、质疑和讨论,久而久之,大家会听不到真话,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成员们也会因收获少而逐渐离开。此外,部分名师工作室活动有时会有走过场、搭便车、跟风的现象,以经常请教学专家讲解、参与区市研讨活动为主,缺少工作室自己的“研究实体”。
4. 工作室缺少缄默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持
真正实现教师缄默知识的开发与共享,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大部分名师工作室缺少充足的经费、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工作室成员之间因时空限制不能有效交流与沟通。有的名师工作室并不缺乏活动经费,但工作室活动开展得不扎实、不丰富,硬件设备成了摆设,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并不能为充分发掘缄默知识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保障。此外,大部分名师工作室往往缺乏缄默知识共享的数据库与技术平台,工作室成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缄默知识的共享。
三、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缄默知识共享的应对策略
1. 激发教师的共生意识,促进缄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面向全体教师,通过规划、体验和评价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个体成长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不同平台、不同领域有所磨砺,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一是搭建活动平台,因需而研,加强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工作室成员通过筛选主题“订单”、生成并申领关键小事件,从而展开教研。每次教研,通过“入境支架、畅言支架、梳理支架、转换支架”四大维度循环式推进,引导教师对关键小事件进行再理解和再認同,最终引发教师在实践中验证,实现教师缄默知识的传递与共享。二是名师工作室之间也要相互沟通与交流,可以组建知识联盟。在协同联动中,工作室主持人努力发挥助推、搭建与整合作用,以共同研究意愿与目的,采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连面成体的联动策略,以“抱团发展”的思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将区域内的名师工作室编织成网,共同打造以“融智·互研·共享”为特色的教研生态联动场,激发教师的成长力,进而实现教师缄默知识开发与共享的目的。
2. 加强教师行动研究,推动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
工作室成员要在行动研究中多阅读、多反思、多写作,真正推动缄默知识外显。名师工作室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精心组织策划高质量的研修活动。活动前“未雨绸缪”,要有主题,有准备;活动中“精心打造”,要有参与,有思考;活动后“留下痕迹”,要有积累,有成果,尤其要强调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要让每一位工作室成员有所收获,就要不仅关注操作层面,更要关注理念积累层面。名师工作室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层面的后续:“碰撞性”的后续、“实践性”的后续、“点评式”的后续。让教师的“行动研究”成为一种常态,但是这种常态的经营需要智慧和创新,需要体验和参与。
3. 构建和谐团队文化,营造教师缄默知识共享氛围
工作室团队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良好的团队文化会对组织的运作和成员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每一次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都要大力倡导民主、平等、和谐、求真的团队文化氛围,保障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是打造智慧教研模式,建构协同发展路径。名师工作室积极拓展研讨的新空间、创新研究的新形式。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开拓基于QQ、微信、钉钉等各种线上交流工具的现代教研模式,让工作室成员渐渐把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努力加强与前辈、同行的交流等。二是确立协作反思策略,疏通反馈调整渠道。协同反思策略是指教师在工作室活动的过程中,在坚持整合学年、学期的研修主题、优化研修内容和尊重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研修反馈,及时调整和预判工作室研修计划和过程等措施、策略等。协同的本质是合作与协调;反思的核心是调整与优化[12]。通过协同反思策略,工作室内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与协调渠道,达成研训任务的及时调整与顺势优化,确保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按计划、有条理地实现预定目标。三是构造分层发展目标,共享专业成长成果。分层发展目标是基于教师个性差异的发展性目标。名师工作室应充分尊重每一位成员的分层发展需求,在专业发展的目标制订、调整与达成上,突出个性差异。不同的教师,目标不同,措施也不同。
4. 创编优质教研资源,搭建教师缄默知识共享平台
优质的数字学习资源能够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线上学习效果,促进缄默知识的外显化。在工作室主持人的协调引领下,教师集聚在网络虚拟社区中,采集公共资源,开发专题资源,盘活已有资源,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是采集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相对于区域地方资源而言的,包括省市级网络资源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如历届在省市乃至国家级获奖的微课、微课程、一师一优课等,也包括各类教学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发布的免费资源。一般来说,已取得省市级荣誉的数字资源质量有保障,可以放心选用,而其他来源的资源,教师需在甄别之后加以使用。二是开发专题资源。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的特点,在公共资源和本地资源都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由工作室主持人牵头,组建资源开发团队,设计微课、课件等教学资源的框架结构,使用iMovie、Camtasia 等制作软件,利用录制剪辑、加速处理、绿幕等功能,自主开发专题教学资源。三是盘活已有资源。针对当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范围,工作室团队合力梳理已有资源的结构,形成资源仓库的目录索引,一方面为教师的资源搜索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为资源开发团队提供参考,促进缄默知识的开发与共享。
名师工作室是借助协同学习的先进理念、原理、技巧等引领教师团队建设,基本形式为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开展基于项目式研修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促使成员在教研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教学行为、改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缄默知识共享。随着项目式研修模式的普及,名师工作室中教师缄默知识共享显得更加重要。如何促进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缄默知识的开发和共享,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森,杨征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与调控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1(1):98-102.
[2] IKUJIRO N,HIROTAKA T. The knowledge -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25.
[3] 黎晓丹,顾文静,谭腾飞.隐性知识的具身机制、转化与管理[J].心理学探新,2020,40(6):503-509.
[4] 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09.
[5] ARTHER S. R. Cognition unawares. book reviews: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J].Science,1994,264(7):134-134.
[6] DRUCKER P. F. Post-capitalist society[M]. Oxford:Butter worth- Heniemann, 1993:78-89.
[7] 金玉梅,李森.教師隐性知识管理:内涵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39-42.
[8] 石中英.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2004(3-4):38-40.
[9] 管云松,戴大双.隐性知识在项目团队中的开发和共享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7-41.
[10] 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31-36.
[11] 卢尚建.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33-36.
[12] 于文华,喻平.榜样的效能: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2):49-53.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三维谐动:文化润疆背景下杭阿共建青蓝名师工作室的运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C343)研究成果。
(作者系:1.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高级教师;2.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