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成长工作室实践研究
2022-12-20郝国强黄悦
郝国强 黄悦
【摘 要】成长共同体彰显了教师合作学习和反思学习的专业发展范式。基于成长共同体的理念,建立新任教师与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室,旨在为新任教师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骨干教师再提升搭建平台,探索教师联动培养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课程规划和发展规划先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交融、内在成效和外化成果共生的实践策略,打造真正的成长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
【关键词】成长共同体 教师成长工作室 实践策略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正在由知识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转变,教师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越来越凸显,成长共同体恰恰契合了这一发展趋势。基于成长共同体视角,探索教师成长工作室的实践之路,可以为新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支撑。
一、成长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1. 内涵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他将共同体界定为“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1],主要包括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类。美国学者博耶尔将“共同体”概念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学习共同体”,他认为有效的学校教育就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共同体。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成长共同体超越了教师个体学习的局限性,强调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共享机制,构建多元、民主、平等而安全的开放式学习环境[2],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2. 特征
(1)自主性
参与共同体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自愿的行为,尽管有时候成长共同体的组建需要第三方的组织者,但这种组织和介入也应该是在完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开展,唯有如此,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和调动起来。
(2)协作性
“共同”不仅指聚在一起学习,更强调成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特别是经验、智慧的开放共享,它能将每个成员的自身优势转化为组织的学习资源,在持续不断的互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所有成员的共同进步。
(3)反思性
共同体成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形成个人实践智慧,然后进行共享;集体智慧也需要成员经由个人反思,转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才能运用于实践。在一些情况下,个人反思效果不佳,还需要通过集体反思来反观和洞悉自我经验中的不足。
二、基于成长共同体的教师成长工作室的定位与价值
1. 定位
新任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能否顺利度过最初阶段,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去留,并影响未来的专业发展。一般来讲,最初阶段需要三年左右,但一直以来,我们更注重第一年的入职教育,对于第二、第三年的持续支持关注不够。于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我们探索成立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成长工作室,由学科组长、导师和学员共同组成,学科组长由第一年培训新任教师的班主任担任,负责工作室的组建与推进;导师由区级骨干以上教师担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负责工作室工作的具体实施;学员主要从入职第二年的新任教师中遴选,综合考虑个人潜力、学校发展和学科均衡等因素。基于成长共同体的视角,搭建新任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的桥梁,形成青蓝共同体,通过专题讲座、听课观摩、课题研究、互動交流等,共同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为新任教师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骨干教师再提升搭建平台,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 价值
(1)促进新任教师个性化发展
以成长工作室的方式开展专业学习,改变了新任教师大班培训时的整齐划一。学员可以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确定符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导师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根据每位新任教师的发展基础、个人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他们成长,真正实现个性化培养。
(2)推动骨干教师再上新台阶
工作室的成立为导师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搭建了平台。一方面,导师的职责倒逼骨干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凝练自身的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为新任教师提供指导;另一方面,骨干教师与新任教师一起学习,自身的理念、知识也可以得到反哺和更新,从而助力他们跨越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3)探索教师联动培养新机制
作为新任教师培养体系的一部分,成长工作室为入职第二年的新任教师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种新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联动培养机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内师徒制,实现区级层面新任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之间的有机衔接,其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上的做法和经验,能够为后续不断完善区域新任教师三年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三、基于成长共同体的教师成长工作室的实践策略与成效
1. 策略
(1)需求诊断,课程规划和发展规划先行
需求诊断是教师培训培养的第一步。基于需求,满足需求,引领需求,这是教师培训培养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教师成长工作室来说同样如此。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就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全面了解新任教师第二年的状况与困惑,形成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入校听课、录像观摩等方式,观察分析新任教师的真实课堂样态,发现存在的问题,既印证调研问卷的结果,又发现新任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最后,通过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进一步就有关需求进行澄清和确认。需求诊断完成后,导师需要根据诊断结果,制订一年的培养课程规划,明确方向与重点。学员也需要与导师协商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指引。
(2)主题引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
在课程规划的基础上,导师会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区域重点工作等,制订学期学习计划,并以主题为引领,明确学习内容,按部就班推进,这样,培训重点也会更加聚焦。比如,2021年下半年,基于“双减”政策推进的需要,我们设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主题。在课堂观摩中格外关注新任教师的作业设计情况并进行指导,导师基于自身多年的作业设计和实施经验开展讲座,为新任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引领。在后续的课堂实践中,新任教师自身也特别关注作业的优化和改进,并在寒假期间实践了“长作业”这种作业类型,寒假开学后工作室围绕“长作业”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享交流。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实施路径,兼顾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新任教师课堂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3)资源整合,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交融
“双减”之后,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作为青年教师,新任教师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要冲在前边;作为中坚力量,骨干教师更要多承担行政工作和毕业年级的教学工作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工作室始终坚持“要给教师提供支持,而不是增加负担”的原则,整合利用多方面资源,高效推进。比如,对于工作室的课堂观摩活动,我们会利用新任教师做校级观摩课的机会,实现“一课多用”,但在集中分析指导时,会根据实际需要侧重不同内容。2022年4月道德与法治新课标颁布,课标学习成为新主题,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课标解读资源,首先由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之后在集中学习时交流分享,导师进行点拨指导。此外,工作室还以导师课题为载体,开展富有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4)成果导向,内在成效和外化成果共生
对于工作室的效果评价,我们始终坚持成果导向,落实内在成效和外化成果共生的原则。这两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内在的改变才能引发外在的输出,外在的输出又进一步促进内在的改变。所以,在考核时,既要重视新任教师在自身理念和能力方面的内在变化,又要重视外化成果的凝结和提炼。一方面,以新任教师的成长档案袋为依托,通过教学、研究、反思等材料,进行过程性的考核,评估新任教师的内在改变;另一方面,以“五个一”为引领,即一份发展规划、一课教学设计、一节研究课、一篇反思报告、一篇学术论文,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为原则,鼓励新任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成果的总结和输出,形成勤于反思、善于提炼、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2. 成效
通过考核评价和访谈交流,项目组评估了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效,结果证实成长工作室顺利完成“五个一”的既定任务,有效地建立起新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成长共同体,对双方的专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在导师的督促和指导下,新任教师能够更快地适应“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改进,不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方面更新理念、尝试创新,其专业发展的动力在第二年依然强劲,月度交流的形式也使新任教师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学科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在工作室發挥作用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形成反哺,特别是责任倒逼机制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骨干教师的成果外化—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也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和路径。
总之,成长工作室真正做到了为教师的合作学习搭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这种双赢的成长共同体建设模式,探索了入职第二年新任教师培养新路径,健全了区域新任教师三年培养体系,构建了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
参考文献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72.
[2] 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07(4):57-62.
本文系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重点课题“基于行动学习的中学思政课新教师培训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T145212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2.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