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思统一,和乐生长

2022-12-20黄雯

中国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思探究语文

黄雯

语文教学一方面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发展思维、点燃智慧的功能。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建设开放多元的“大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學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均有赖于“学思统一”才能获得。

一、知之:阅读与积累预约“学思统一”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阅读能使人汲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营养,体验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启迪,从而获得对自我、他人、世界多方位的认识。阅读的目的其实就是培育健全饱满的理想人格和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每年寒暑假或者学期初,笔者都会给学生开列读书清单,也让每个学生推荐“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每月一次的“读书分享会”也备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读书心得也放在班级网站上交流共享,在“名著共读”栏目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挖掘、探究和分享,阅读论坛里常常是唇枪舌剑,甚至火药味十足,但往往又在激烈的对决交锋中产生新的碰撞、新的火花,激发思想上的新的共鸣,其收获不是传统的读后感所能比拟的。

布鲁纳主张,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为例,教师在“恰同学少年”为主题的名著导读课上,紧扣“激趣”组织教学活动,通过猜读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探究名著之旅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从读、辨、品、悟四个方面进行细致导读,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利于夯实语言基础;思辨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品味利于提升审美情趣;感悟利于传承文化精髓。教师设计的三个采访任务是教学的亮点,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迅速圈定重点内容,将阅读与赏读的活动以采访的形式完整呈现出来。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对原著人物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

可见,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旅程中,经历过一次次“百家争鸣”式的思想风暴,对文本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在收获丰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思辨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知之”的前提是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提高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之:提问与倾听捕捉“学思统一”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信地表达。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主张,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激烈讨论、自主思考,点燃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课中,教师在“质疑探究”环节抛出两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重复运用四个“定然”?通过品鉴语言和内容结构方面的诸多“变”与“不变”,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主动发现问题,学会辩证地思考,发掘更深刻的内涵,并以此为支架,充分认识到诗歌炼字艺术的魅力与诗人深邃的情感。学习过程中,教师既尊重学生个体认知,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又鼓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探究,集思广益、共同促进。小组充分讨论之后还在学习平台提交书面交流结果,实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考结果可视化,践行了深度学习的课堂理念。

语文课堂运用新技术新媒体,能够促进师生、生生深层次互动,落实“学思统一”。如《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意象与情感问题,利用课堂管理软件展示了学生通过联想所描绘的画面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为什么描绘九种景物?这些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师又借助互动课件工具,通过更换词语对比画面,让学生总结出这是一幅萧瑟悲凉的画面;再通过超级分类区分景物中的“亮色系”和“灰色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乐景衬哀景”,理解“断肠人”的真实情感。在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体验、感悟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达成学习的目标。

三、行之:写作与交流激活“学思统一”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学生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其核心就是思维,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等能力,写作水平才会提高。针对学生写作缺乏思路、不善表达等实际问题,教师利用在线写作工具网站建设班级写作墙,通过审题立意、头脑风暴、帖文入墙等课堂实践活动,利用平台的交流互动完成了集体写作。技术支持的写作课在方法指导方面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常常苦于作文难以打开思路,想不出好点子,在交互平台创建写作墙可以广泛交流互动、集思广益;二是部分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或者未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匿名发表见解,参与课堂;三是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本课利用网络交互平台鼓励学生进行集体创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与交流在平台上“交互融合”,技术支持的课堂实现了“学思统一”,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资源更丰富、选择更多样。

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变得更宽广。笔者要求学生每周写作,或命题或半命题,把作文发表到班级博客上,接受老师、同学的观阅,同时还能看到来自老师、同学的“温馨提示”式的点评和建议。学生互评互改,乐在其中:这里给他们带来了写作的灵感,开阔了写作的思维;这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文章的不足,期待着下次作文的不断进步;这里更多的是充满期待,期待自己的作文能产生共鸣,期待同学的更多评价,期待与同学切磋技巧。在这个多元、立体的对话空间里,形成了“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的深层次互动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作文水平和创新意识。

四、乐之:技术与媒体共建“和乐课堂”

“和乐课堂”是体现“学思统一”理念的外在课堂样态,是在尊重个性差异基础上的快乐课堂。“和”出自“君子和而不同”(《論语·子路》),强调和谐统一,却又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乐”出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和乐课堂”是笔者倾心打造的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学生在和乐的氛围中知之、好之、乐之。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媒体所具有的突破时空限制、呈现手段丰富、快速复制传播等特性,不仅改变了教育系统中教与学的方式,也开始深入影响到教学生态。笔者关注课前—课中—课后“大语文学习环境”的营建,以拓展学生学习的边界。课前布置微课学习、课本剧制作和数字教材的学习;课后布置电子卡片和电子手抄报制作、微信朋友圈分享等,努力创设多样化、创新性的“大语文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学习、体验、表达、分享。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大大超越传统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模式的桎梏,语文学习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沟通、合作式的互动过程令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

五、好之:多样与个性促进“和乐生长”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是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体验语言文字带来的愉悦,在审美鉴赏中、在“和而不同”中激发个性创造力。

同时,借助新技术媒体各种智能终端,可以使课堂超越时空限制,语文课堂变得更多元、更开放、更个性化。如《登勃朗峰》一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创设“我是导游”的教学情境,学生身临其境化身“小小导游”,用图片动画展示沿途风光,配合生动形象的讲解,让课堂变得鲜活灵动,富有趣味;教师还利用 VR 全景技术手段,带领学生近距离欣赏身边美景,将生活场景移至语文课堂,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动手”观察,用心写作,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正向迁移。再通过拍照上传呈现学生作品,在交流反馈中积累写作经验,让学生收获成功体验。这样灵动生成的课堂充满了无限乐趣!这是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师生在互动中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和新答案,课堂真正实现了由“预设”到“生成”。

此外,“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也可以充满乐趣和创意。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可以设计“生肖文化”“节气文化”“名人探究”等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节日习俗、走进名人世界等;在项目式学习中,基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我们设计开展“韩愈岭南诗文研究”和“苏轼岭南诗文研究”,创设网络学习环境,对韩愈和苏轼的生平经历、岭南时期的创作情况、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情感、对岭南文化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探究。这些充满乐趣的探究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中“玩”语文,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一个个智慧的火花不断飞出,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学会了分享成功合作的欢乐,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语文教学改革的使命,就在于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和乐”成长。

总之,语文教学要落实“大语文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教师作为语文教学中“玩”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玩”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艺术,是课堂教学减负的艺术。“玩”而有“道”,变“苦”学为“乐”学,这是语文教学之极佳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学思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的学思历程
学思结合敲响语文学习之门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