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中长镜头与音乐的组合应用实践

2022-12-19马洪波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2期
关键词:长镜头纪录片音乐

马洪波(中国戏曲学院)

纪录片以真实为核心。它重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纪录片的素材全部来源于现实生活及其利用长镜头与音乐相融合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因此更让人信服。长镜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思路中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与手段,以自然光感为基础,在贴近常人的视角下,不加修饰地纪录生活的原始状态,有时几分钟不间断的一镜到底的快感也深入人心。而主题情绪同样不间断的配乐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适时地将纪录片里的核心表达内容推向高潮。在时代趋势下,纪录片拥有了大量的向往真实、自然、和谐的受众群。为此,纪录片中长镜头与音乐的组合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纪录片的概述

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以真实故事为主体,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的创新与展现,将真实作为拍摄的原则,可以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情。纪录片可以比较真实体现出人们社会生活情况与在社会上的真实故事,能够比较全面地向观众展现出生活的最天然的一面,是一种新闻报道性很强的艺术形成。

二、长镜头与蒙太奇艺术的区别

蒙太奇艺术手法可以将不同供拍摄的画面伪装剪辑成同一个时空,例如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画面就运用了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不同时空、环境、人物等元素剪辑成同一个时空,实现了时空的跳接。与之不同的长镜头作为将艺术极致表现出来的另一种形态,先要建立拍摄画面的主体,继而进行一系列手段的拍摄活动。其优势是真实可信,能够真实再现事物的一切变化过程,如自然景观的状态、真实故事事件以及人物的情绪变化等等。之所以在纪录片中大量使用长镜头,是能够很好地保留事件的过程,让剧情的发展与其对应的时间保持一致。使用长镜头进行拍摄,能够把实际生活最原始的状态不加修饰地呈现出来,提升影片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使观众具有沉浸式的观影感受,宛如身在其中,随着镜头多方位近距离地进行观察。

三、长镜头及音乐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纪录片的长镜头就是对一个场景进行不间断的拍摄,一般情况下,一个镜头段时间都在30 秒以上。为了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它通过不间断的镜头运动的方式将真实的情景展现给观众。在拍摄手法上,其与传统的拍摄手法有所不同,长镜头拍摄出来的画面更能带给人们真实的视觉体验,没有传统拍摄手法所带来的眼花缭乱的感觉。摄像机不断地工作,用歌舞剧一样的景别去实现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人物、景物所有的动态姿势都是最原始的、最初的状态,不经过人为剪辑,故展现出的所有场景都表现得更加真实,画面更具有现实感与信赖感。声音和画面是视听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纪录片中的配乐需追求片中情境的表达以及内在情绪的传递。与其他类别的影视剧配乐相比,纪录片中较少的人物情节对白、矛盾冲突使得其配乐更需具备音乐结构的完整性、主题的推动性,使音乐在片中更占有积极主动的地位,用自身具备的与众不同的音乐气质对画面进行补充、推进、衬托和渲染气氛,能够有效地将纪录片中的核心情节推向高潮,是电视纪录片中的关键艺术方式之一。从纪录片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来看,如果画面受到一些外来因素抑制的时候,便可以通过同期声、采访和解说词等来给纪录片进行一个合理的补充,从而将作品的蕴含充分地展现出来,以加强观者对纪录片的审美。

四、纪录片中长镜头和音乐的组合应用

(一)以相对完整的音乐段落反映长镜头的使用价值

完整的音乐段落是纪录片中长镜头最好的解读。比如,大型体验式纪录片《四季中国》第一季于2019 年2 月4 日起,已借助新华社CNC 海外渠道和国内各大媒体平台在春节之际同步推出。纪录片中每一集开头前两分钟均采用了旁白及音乐的方式,将中国传统节气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比如在第六集谷雨中,经过前两分钟的旁白解说后,观众已大致了解这一集的信息,随后原创音乐《祈望》 《家园》便开始随画面展开,经过音乐编辑之手后,画面随音乐相互契合,这种情景下,主持人在场景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镜,进行一段一分钟的独白,这时观众对这一节气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纪录片中穿插了适量的同期声,比如人物采访的语音以及现场的环境声,增加了真实性与片子的感染力。

(二)表达感情,阐释画面气氛

纪录片《四季中国》第一季中,画面的留白艺术、长时间静止镜头适时地渲染出四季更替的氛围和诗意,这些画面则更急需音乐的补充和配合。在这样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里,音乐往往可以先入为主,随着音乐结构的推进,即使镜头静止,观众也可以共情,感受到纪录片中画面的情绪,找到情感上的共鸣,表达出导演的情感,增强纪录片画面的感染力。

纪录片中也不乏表现人物气质、情感的画面。但纪录片却不适宜用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诠释这种情感表达,这个时候音乐变成了中坚力量,中国新华新闻电视台与哈萨克斯坦商业电视台合作的“一带一路”大型纪录片《你好,哈萨克斯坦》中《广州》一集,镜头介绍冼星海大街的时候,画面有较为浓厚的严肃与庄严的色彩,主持人在镜头前讲述冼星海大街的由来,追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岁月,并以一组长镜头展现了采访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文化专员丁海嘉及梁谋的过程,画面背后,运用了专为此段落设计的同名音乐《广州》和《主题》,全曲时长3分41 秒和2 分30 秒,分别为完整的并列式单三部结构的乐曲,镜头中音乐的加入,为画面增添了凝重和历史感,将本集的核心内容和情绪表达上升了高度。

(三)推进主题,产生共鸣

每一部纪录片中画面和原创音乐的应用都是为了更好地突显主题,在纪录片中应用适度的音乐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其中的情绪波动,从而达到与观众感情上的共鸣点。实质上,长镜头和音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音乐使得观众加深对纪录片主题的理解,能够在收看纪录片的同时捕捉到音乐带来的信息。在纪录片《你好,哈萨克斯坦》每一集中,长镜头和音乐完美做到了这一点,每一段原创音乐的主题展开、节奏变化均和画面环环相扣,随着画面推进,必定会有细致而又生动的音乐形象无缝连接,画面进行到高潮段落时,音乐也会随之到达主题发展最为高涨的部分,当画面语言情绪回落时,音乐必将会回归平淡并对画面进行有效补充。这种相互支撑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引起观众对影片描述内容的共情,提高纪录片特有的文化价值。

五、长镜头和音乐在纪录片中分别需具备的特征

动态的生活要以动态的方式表达出来。事件发生往往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这一切真正完备地表达出来,并且以重现的形式展现在镜头上,这是长镜头的主要特征。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对事件发生过程都有一种疑惑的心理状态,受好奇心理的迫使,大家必定想了解改变局势的全过程,而长镜头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表现形式的应用,这恰好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使用长镜头开展记录的过程中,充足的数据量是长镜头拍摄的关键条件,在进行拍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表达出来,不放过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将最真实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从而让观众们有更深刻的体验感。

由于纪实片具体内容主要是以实录和描述为主导,极少有戏剧性特点(再现式的纪录片作品除外),因此音乐在片中起到抒发情感、渲染氛围、描绘形象、勾勒景色和激起联想的功效。音画统一在视听艺术中是极具普遍作用的呈现方式,根据听觉方式推进了视觉形象的感情含义,提升画面的感染力,得到寓情于景的表达效果,使画面更饱满更感人至深,进而推进了内容的思想内涵,使更多电视观众获得感染。

那么在长镜头中,音乐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首先,音乐的创作应遵循片中核心内容的长镜头中音画统一的原则,站在影片的角度进行音乐的选择。体裁较长的纪录片配乐更易突出风格化,涉及有地域、民族背景的地方,作曲者要积极与导演深入探讨有关于音乐风格的选取和整个纪录片作品的时代特点、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人物个性、日常生活面貌,力求与内容的艺术风格相统一。在纪录片《你好,哈萨克斯坦》中的音乐创作阶段,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于哈萨克斯坦民族的音乐特点,但同时考虑到本片绝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中国拍摄,片中镜头涉及的中国南北方城市有北京、杭州、成都、福州、西安、青岛、泉州、霍尔果斯、广州、海口等,涉及文化传承、跨境电商、国际交流、历史寻迹、非遗生活、新兴发展6 大主题策划,鉴于本片的风格,在音乐的风格设计上不能单纯以哈萨克斯坦民间音乐风格为主或是以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思维来写作音乐。片子中多数的长镜头都是在列举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展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画面,画面具有科技感与时代感,因此简单的“国风音乐”显然是不符合导演意图的。经深思熟虑后,笔者结合了片中主要的长镜头所展示的画面,创作出了融合哈萨克斯坦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元素的New age 风格作为片中主题音乐,还有12 首用上述城市命名的原创配乐段落。每首音乐在融合中哈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蕴含了具有该城市气质的音乐风格,如《杭州》具江南丝竹风韵,《西安》尽显历史古都气质等。

其次,还要注意乐曲创作与画面风格、氛围的统一。如田野乡间的画面内容要与轻快的音乐律动进行搭配,凄美苦楚的场景则需要运用伤感旋律等。《四季中国》的原创配乐是笔者为本片量身定做的,配乐的风格融合了西洋管弦乐与中国民族乐器,曲风包罗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特色及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特点,向观众传达了中国人的传统与革新。笔者在创作之前熟读了全24 集剧本,与本剧导演戴晓莲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剧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寻找传统的节气对中国的影响,摄制组出入中国二十四个省市,从中国的至北村寨漠河到至南城市三亚,每一集都在传承传统文化,展现四季中国。导演希望在第一集《立春》这个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农活耕地即将开展运行之际在长镜头的画面中创作出富有朝气的、蕴含希望的音乐,以衬托画面中主持人江森海与农民互动时那种活跃与轻快的氛围。反复观看片子后,创作出了时长为三分二十五秒的原创配乐《灵动》,曲风为中国风的交响室内乐。全曲是再现式单三部曲式结构,主题部分轻快活泼富有朝气,在片中多次出现的长镜头中适时出现,渲染并强化叙事的发展,使情感得到传递,“立春”节气的主题得到升华。如镜头中贵州省石阡县传统的立春庆典仪式、农民田间劳作等处用到了该音乐。

再者,对配乐笔墨的浓淡也要进行思考与设计,要根据每部影片的特点,即便是同一个音乐主题,使用不同的配器手法和律动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为纪录片配乐的前期,要对音乐的整体风格进行设计,对剧本、画面色调、解说词的疏密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做到画面与音乐节奏风格的协调一致。除此之外,在乐曲的配器上面要做到繁简有度,简单的音符堆砌必定使风格的统一受到破坏。配器的精练、简单有效、是创作的一般规律。音乐与讲解、情景同期音效交叠或混和出现的时候,过于复杂的音乐旋律走向、厚重的乐器层次,多变的和声织体往往会导致片中各轨道音轨之间的混乱、嘈杂。

六、长镜头与音乐组合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长镜头在复刻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具备完备的人物、环境及其剧情。对人们真实生活状态及在面对生活时的心态进行记录,长镜头的主观性,在向观众展现剧中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时,不容易掺杂来源于摄影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却也正是这种纯粹的表现方式,使许多观众被触动。利用长镜头进行拍摄,可以将现场的原本声音以及真实的画面在同一时间内展现出来,将事件的发展历程进行真实的记录,拍摄时根据机位、镜头焦距和光轴的运动,不间断地产生聚焦点、情景室内空间、画面构图和表现对象的改变,无须视频剪辑就能在摄像镜头内部结构中产生多构图法、多样式的搭配。

音乐在此类偏主观性的长镜头中,并不依靠在拍摄现场录制的同期声,而是在后期编辑生产过程中根据纪录片具体内容而选择的音乐,包括能表述纪录片蕴意的前期写作出的量身定制的原创音乐。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观选择性十分明确,简单地讲,主观音乐便是纪录片的创作者依据自己的理解而设计,并非来源于画面所提供的真实世界的音乐。在“一带一路”纪录片《你好,哈萨克斯坦》中主观音乐用得较多,如在旁白对沙湾古镇进行介绍时,主观性的原创音乐使用占了大多数,音乐编辑师使用不同的原创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剪接组合,力求做到画面节奏与镜头时长的统一。另外,纪录片中音乐具备客观性。纪录片里的客观音乐指的是在画面含有发声源的音乐与音效,即同期声。如画面中真实存在的歌舞表演录音机等媒体中传来的音乐与环境声,适当的使用客观音乐,会使画面更具有说服力。在《四季中国》纪录片中,客观音乐实例有许多。第五集中第3 秒处节目主持人江森海与农村们一同用餐的画面,画面中有当地的农村乐队演奏、现场人声鼎沸的自然环境,这种貌似嘈杂的自然环境是纪录片声音表达的最直观地体现,增强了片子的真实性。客观音乐还可表现出片中民族、地区、时空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地形地貌的风格特征,在《雨水》这一集中,主持人详细介绍雨水这一节气时,镜头记录了村民在农田间耕地的画面,此时有小雨滴下的环境声,随后镜头中出现了雨后春笋及其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主观的原创音乐继而出现,之后在6分03 秒处主持人解说词再次出现后,村民在深山中挖笋时的同期录制的民歌替代了主观音乐,这种主观音乐与客观音乐的相互交替把“雨水”节气的真实场景和导演、作曲者的主观理解巧妙地融为一体,提升了角色与画面的亲切感,也赋予了画面人文情感,成为该片中的点睛之笔。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纪录片中长镜头与音乐的组合应用,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纪录片真实性、创造性与思辨性特征最直观的体现和印证。正如文中所讲,优秀的纪录片需要真实的画面以及量身定制、符合本片独有气质的原创音乐,两者皆是提升一部纪录片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与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短视频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取向,每一帧画面、每一处音响皆体现创作者独到的匠心,对于社会上一些大量采用视频素材、来历不明的版权音乐拼接而成的所谓“纪实片”已不入日渐挑剔的观众的法眼。因此,从长镜头与音乐的组合入手,才是创作出一部精致的纪录片的必要手段。

猜你喜欢

长镜头纪录片音乐
开化长镜头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浅谈实验影像中长镜头的运用与表现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音乐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