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效果及对后循环血流速度影响
2022-12-19李佳佳韩慧儒王玉琳
李佳佳,韩慧儒,王玉琳,刘 晶
作者单位:066000 河北 秦皇岛,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PCIV)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常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平衡障碍和视物旋转等表现,且症状常持续性、反复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若诊治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脑梗死,甚至有可能威胁生命安全[2]。迅速控制眩晕症状和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PCIV的主要治疗目的,临床上以抗血小板聚集、卧床休息、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为主[3]。醒脑静注射液是新型中药注射剂,可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脑细胞代谢和供血,促进脑功能恢复[4-5]。但有研究显示,单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PCIV效果有限,不能满足临床需要[6]。丁苯酞软胶囊属于抗脑缺血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通过多环节阻断脑缺血引发的病理过程,进而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加快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康复[7]。基于此,本研究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PCIV的效果及对后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PCIV 9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56.99%),女40例(43.01%);年龄51~64(60.05±3.93)岁;病程7个月~4(2.30±0.82)年。此次起病至就诊时间10~40(22.75±4.21)h。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9例(20.43%),高脂血症13例(13.98%),糖尿病12例(12.90%)。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93例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2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有眩晕症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PCIV,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异常,管腔狭窄、闭塞,部分有动脉粥样斑块[8];②在发病48 h内就诊;③年龄51~64岁,且性别不限;④对本研究使用药物不过敏;⑤临床资料完整;⑥患者和(或)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眩晕者;②伴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肌疾病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衰竭者;③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疗者;④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⑤临床资料欠缺者。
1.3治疗方法 入院后2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及降压、降糖、调脂等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638)20 ml加5%葡萄糖溶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0.2 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14 d。
1.4观察指标
1.4.1临床疗效[9]:治疗后,对2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患者眩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为治愈;患者眩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无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感,可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显效;患者眩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所好转,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所改善,对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明显影响,为有效;患者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善,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表1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一般资料比较
1.4.2眩晕相关评分:治疗前后,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和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估2组眩晕情况。DARS根据眩晕程度分为0~6分共7个等级,评分越高说明眩晕程度越严重[10];DHI包括功能状态、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3个方面共25个问题,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眩晕程度越严重[11]。
1.4.3后循环血流速度:治疗前后,采用KJ-2V2M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南京科进实业有限公司)检测2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血流速度。
1.4.4不良反应:观察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例(%)]
2.2眩晕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DARS和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ARS和DHI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前后眩晕相关评分比较分)
2.3后循环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2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动脉血流速度2组均较治疗前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4。
表4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前后后循环血流速度比较
2.4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予特殊处理或停药后症状自然缓解或消失。治疗期间,2组均无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表5 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在神经内科中老年PCIV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PCIV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目前,临床治疗PCIV以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为主。
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和郁金等,具有抗氧化、增强大脑皮质兴奋性、提高脑细胞代谢水平、改善脑组织供血等作用,且可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减少氧自由基生成,促进脑功能恢复[13]。另外,醒脑静注射液还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舒张因子和内皮素等,进而保护受损脑组织功能[14]。然而,有研究显示,单独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PCIV效果有限,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6]。丁苯酞软胶囊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有效成分为dl-3-正丁基苯酞,具有独特的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能通过多种途径阻断脑缺血导致的微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等病理生理过程,可通过提高脑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I2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调节JNK通路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等机制,来改善脑缺血区组织灌注,调节缺氧状态下脑能量代谢,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损伤,改善侧支循环,恢复血脑屏障等[15-18]。因此,本研究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PCIV患者效果及对后循环血流速度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DARS和DHI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DARS和DHI是临床评价眩晕程度的常用且有效工具。本研究结果提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PCIV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眩晕症状。后循环缺血是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患者常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因动脉痉挛和微栓子栓塞引起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短暂性或持续性阻塞,造成血流速度减慢[19-20]。目前,临床上TCD可有效检测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可通过脑局部血流量改变来评估患者病情,诊断敏感度较高[21-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血流速度2组均较治疗前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提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PCIV患者有利于增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析其主要原因为丁苯肽软胶囊可促进微血管增生和增加血流灌注等。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期间,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予特殊处理或停药后症状自然缓解或消失;治疗期间,2组均无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提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PCIV患者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PCIV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眩晕症状,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且安全性良好。然而,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病例选取范围较为单一且未纳入氧化应激等观察指标,今后尚需继续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并纳入氧化应激等观察指标,以更深层次地验证本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