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分析

2022-12-18张新新

出版广角 2022年19期
关键词:出版业高质量文化

【摘要】文章在简述文化自信提出的历史、现实与国际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文化自信的主体、客体、中介和目标,进一步阐述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继而以辩证视角,论述文化自信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统领作用,以及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价值,为文化自信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分析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数字出版;出版走出去

【作者单位】张新新,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化战略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数字出版理论建构”(21FXWB

024)研究成果;  2019 年度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主选题项目“数字出版理论体系重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9.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自信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提法和新举措。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部分指出,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并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明程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些新论断,为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明确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以及梳理文化自信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最新遵循。

就文化自信和出版业发展的关系来看,文化子系统是“主导整个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1],是出版业系统由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演化进程中的序参量,其成为序参量的根本原因在于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作为文化产业,出版业的文化属性是根本属性,文化属性主导着经济属性、支配着技术属性,文化自信规制着高质量的出版活动,以推动出版业向着文化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增长、数字技术赋能的方向演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受制于文化子系统这个序参量,在文化选择、建构、固化、传播、传承等过程中,将体现出注重内容质量、塑造精品力作的特点,以不断提高出版活动的文化质量作为使命和任务。

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蕴含文化自信的发展,即出版业的发展要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彰显和弘扬,要精益求精地进行文化选择、固化、传播和传承,要推动“三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通过出版内容、出版活动确立对中华文化内容构成、价值指向和发展趋势的坚定信念。那么,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文化自信的主要构成包括哪些?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历史、现实与国际背景

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面向全球化过程中文化交流碰撞而提出的中華文化立场和解决方案。文化自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伟大力量、取得巨大成就之后,“由线性建设成就内化为隐形民族精神的必然逻辑”[2],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神诉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开展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笃定能够通过文化创新创造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的信心表达。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成就,推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传承千载的经典作品,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然而近代以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为代表的文化自省潮流推进,“中体西用”论、“西体中用”论等认识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逐渐渗透,复杂的、错误的价值观念时有出现。对中华文化确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革命文化进行科学的继承,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创新、弘扬和传承,是文化自信提出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从国际维度来看,文化自信的提出,也是为了应对国际方面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开展文化软实力竞争,通过价值观输出来实现对别国的文化软控制,已经越来越成为其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和文化霸权行径的惯用手段。首先,西方国家不断向世界推销其“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并以此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对自身种族歧视、人权问题等选择性失明、失聪,大搞“双重”标准。其次,西方国家推行西方话语,借学术之名包装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夺取文化话语权。最后,西方国家大搞传媒扩张,掌握和控制传播渠道,不间断进行文化侵袭。借助一系列影视作品、视听节目和报纸图书潜移默化地输出其西式价值观,推销西式物质文化,扩散西方节日文化,传播西式体育文化等。这些西式价值观推销、西方话语包装、西式文化传播的本质是试图削弱其他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和自觉性,在文化层面长期控制和把控其他国家。

正是基于上述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国际维度三个方面的考量,文化自信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本文认为,文化自信是政党、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容构成、发展进程和未来生命力等认同、肯定和坚信的稳定性心理状态。

1.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构成

文化自信是一个以主体、客体、中介、内容和目标为内核的动态发展系统,是主体通过一定的工具、手段及使用工具的程序、方法对客体所确立的认同、肯定和坚信的态度(见图1)。

文化自信的主体,即“自信”之所属,宏观来讲包括政党、民族、国家,微观来讲包括每个中华民族的成员,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是文化自信的主体。在主体构成中,广大文化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他们分别负责文化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传播,扮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和传承角色,是文化自信坚定的支持者和拥趸。

文化自信的客体或曰对象,即“自信”之所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之本、之源,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和寄托。这里涉及“优秀”的评判标准,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衡量哪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评判标准是什么?有学者总结出“超越时代、跨越社会性质、超越民族”[3]三个“优秀”标准。本文以为,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来评判,把“超越时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判标准,具体可表述为:1840年以前所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能够跨越历史长河、跨越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那部分精华文化,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接受的那部分精髓文化。例如,具备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整合创新功能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4]等中华文化基本精神。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特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自觉性与内生性相统一”“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包容性与开放性相统一”[5]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理论品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和现实依据,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基础”“动力基因”“开放包容心态”[6]。上述“三个文化”一脉相承,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客体。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客体和最新动力。

文化自信的中介,即增强文化自信的工具、手段以及使用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本质而言,文化自信属于认识论范畴,是认识活动的一种,主体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才能够确立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文化自信的中介大致可分为幾类:一是客观方面,即承载文化内容的载体,即工具、手段,包括媒介,如图书、光盘、电子书、电影、收音机、电视机等,也包括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智能阅读终端、学习强国等平台;二是主观方面,即前述使用工具的程序、方法,也就是通过上述媒体来获得对中华文化正确态度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通过学习行为、阅读行为、思考行为、比较行为等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最终形成认同、肯定、坚信的态度。

文化自信的目标可分为几个层次。在个人层面,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地位,提升个人文化素养,进而提升整个国民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和精神力量;在行业层面,提高新闻、出版、文艺等活动的文化质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精神之力;在社会层面,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在提升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同时,引领和带动物质、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整体进步和协调发展;在民族层面,在全球化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进程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品格,推动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家层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2.文化自信生成机制

费孝通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基本表达了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问题,并蕴含着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诠释了文化自信的逻辑内核,是指人们对文化体系肯定与坚信态度,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产生过程及原理,主要包括文化自觉、文化比较、文化认同、文化交流四个环节(见图2)。

第一,文化自觉,这是关于“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7]的问题,是指对文化形态的认知、思考和觉悟的过程,包括对所在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主体内容、历史沿革等方面的理性认知,对民族文化的内容、作用、价值、规律的思索和领悟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是整个文化自信机制的逻辑起点,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只有立足于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实现文化比较、认同和交流。

第二,文化比较,也称文化判断,是指对文化形态进行对比思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基于不同时间维度,对所在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出现的不同文化形态在形成背景、主体内容、价值意蕴、兴衰演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思考;横向比较,是在同一时间维度,对不同国别、不同区域、不同传统的文化形态进行局部或整体,现实或历史,理念、实践或制度等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和思考。文化比较是文化自信建立的重要步骤,在文化自觉和认同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经过文化比较的步骤,就无法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的转变。

第三,文化认同,是指对文化形态进行理性的认知、领悟和比较以后,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接纳、认可、赞同的积极性、肯定性态度。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从认可、赞同到相信、信任、坚信、信仰,是程度的加深,可以通过价值引导、宣传教育、实践养成等方式来推动文化认同上升到文化自信。

第四,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化来往互动,把彼此拥有的文化经验或教训供给对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成长和进步。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强化机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做到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适时做到文化他信,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品格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形态的优秀成果,最终在汲取其他文化形态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身文化,从而进一步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前述“各美其美”,包含了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环节;“美人之美”是文化他信的体现,也是文化认同适用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结果;“美美与共”,是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他信的辩证统一,是以文化自信为主体、文化他信为辅助,是坚持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做到文化他信,是坚持在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做到文明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三、文化自信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统领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统领,统帅着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统领着出版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应用、市场运营等产业链全部环节,统领着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大众出版等各出版领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完成和胜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才能推进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其本质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由此,坚定出版发展道路、出版理论和出版制度自信,其本质和基础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此,坚定和强化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包括出版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三是因为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策划者、制作者、承载者、传播者和传承者,履行着高质量的文化作品选择、文化体系建构、文化内容固化、文化产品传播、优秀文明传承的使命和职责,如果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则难以完成上述高质量文化作品的策划、选择、制作和传播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是坚持文化产业(包括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旗帜和灵魂。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构成要素之中,文化要素是灵魂,经济要素是身体,技术要素是翅膀,“人无精神不立”,行业也是一样,“业无精神同样也不立”,如果缺乏文化要素、丧失文化自信,出版业则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出版业的“三层次价值体系”[8]之中,无论哪个层次的价值,文化价值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形式价值中文化功能负责蕴含和传递意识形态功能,同时规制和支配着经济功能和技术功能;目的价值的归宿在于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内在的精神力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评判标准价值中,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是合二为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出版导向本身就是文化范畴,技术负荷正价值的前提也是文化赋能。文化自信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灵魂和旗帜的原因在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部主题在于选择、表达和传播“三个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出版业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学习、贯彻和遵循的文化精华,是高质量开展出版工作的创新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真理穿透力、价值感召力、实践引领力和文化自信力”[9],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出版业的科学指南和行动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前提和理念前提。出版工作,本质而言就是对信息、知识等出版内容的选择、把关和传播过程,是对出版内容的文化质量和知识价值的筛选和传播过程;集中体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出版物质量,其质量则取决于作为生产者的编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出版人只有具备文化自信这个先决条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认识到所策划、编辑图书的内容价值和文化质量,才能多出好书和精品力作,才能牢牢扭住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脚踏实地的作风推进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相反,如果出版人处于文化自发而非文化自觉状态,缺少对所编辑图书的认知、理解和认同感,或是对拟出版作品不经过文化比较,抑或对所编辑图书的文化认同没有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则几乎不可能推出高品质、高效益的出版物。在理念层面,出版人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确立“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编辑理念,不断推出“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精品力作(相对于人们创作的作品而言,由AI创作的作品更多体现对事物的客观性描述,缺乏理论深度、实践厚度、艺术高度、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持续打造和形成“品质优良、品味健康、品类丰富”的出版产品体系;以出好书、多出好书作为职业生涯的追求和笃定,才能推出堪称精品、经典、时代“高峰”的高质量出版物。而出版人只有以高质量出版物为中心,方可推动和实现出版业的高質量发展、精品化发展。

文化自信是出版業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动力的角度看,高质量增长、技术赋能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力量,而文化自信则是精神力量,闪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标识、力量贯穿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在每一部高质量的出版物之中。只有蕴含着文化自信、闪耀着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出版物才可称为高质量的出版物。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和持续进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文化自信已经重拾并不断增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时刻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唯有如此,方可汇聚起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精神之力,推出一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秀作品、力作和巨著。

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蕴含文化自信、高质量增长、技术赋能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助力出版业强化文化自信基础的同时,还能充分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文化自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提升。

第一,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基工程。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筑牢和夯实文化自信的政治基础、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以内容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以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为重大政治任务,策划出版一批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专著、通俗读物和教材读本,启智增慧、立德树人、凝心聚力,不断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传播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铸造和强化全民文化自信的政治基础;将推进反映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科技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原创理论的重大出版工程落地实施,持续打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比如,以《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等重要、重大古籍出版工程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表达、呈现,以及创新性重塑、再造、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根基;将高质量推进国家版本馆、数字新基建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第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写照。当下,“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且相得益彰”[10],出版与文化、科技、旅游、创意、金融等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出版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这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的具体呈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时代表达和现实写照。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的高标准构筑,要求切实提升出版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数量和效率,创新性开展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书香城市等公共服务活动,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特殊区域的阅读权益保障能力,完善和优化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保障人民群众阅读学习等文化权益,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充实感和幸福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肯定和自信。

第三,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保障。在内容保障方面,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将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提高出版产品质量为中心,不断提高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和运营质量,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高品位需要,提高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度、认可度和自信度。在技术保障方面,通过高质量发展,处理好“技术路线、技术原理”[11]等关键问题,出版业不断吸收、借鉴和采纳先进技术,理解和认知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原理,持续探索先进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场景,在有声读物、AR图书、VR图书等融合出版物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感和现代感,从而帮助人民群众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运营保障方面,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直播、智慧阅读等全媒体、复合型的营销方式,提高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域读者对文化产品的获取便捷度和满意度,从而扩大文化自信主体的比例和范围。

此外,出版业充分发展、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还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优势,培育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突出,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为文化选择、把关、加工和传播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持续落实数字化战略,在基建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运营数字化方面久久为功,不断优化和改善出版环境和设施,从而为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提供充裕的物力资源;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标准,将进一步壮大出版业的经济规模,提高出版机构的收入,为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运营、引导宣传提供可持续的财力保障。

第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将拓宽文化自信的国际通道,提升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在走出去方面的举措和价值需要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出版走出去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新成效,“2020年出版版权输出规模超过1.38万项,出版在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12]。但是,客观来讲,由于思维方式、阅读习惯、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的出版是走出去了,但是没有走进去,空间维度是走出去了,但心理维度没有走进去,各种情况表明,国外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出版物国际传播的效能没有充分展现,国际传播的实效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匹配,我国对外层面的文化软实力没有充分展现。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工作主题,如何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走出去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难题。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一系列旨在提高我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治理措施和市场工程陆续启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内容建设方面,着力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以符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传统受众群体思维习惯、语言习惯、阅读习惯和文化传统规律的方式,建构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打造对外叙事体系,以提高国外受众的文化理解度、文化认同度为目标进行出版物的生产、制作和国际传播。在渠道搭建方面,借鉴网络文学出海的成功经验,从有形和无形两个维度出发,鼓励和支持国内出版企业跨国运营,开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实体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拓展数字文化贸易,推动多元化、多品种的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在专栏工程方面,新设“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对外翻译出版工程”“国际出版版权数据库建设项目”等专项工程,切实为增强我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突出的治理路径。随着出版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叙事方式、逻辑、策略、文本、内容等方面的规律不断理解和把握,我国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将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他信的效果将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张新新,钟惠婷.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协同机制思考:基于协同论的视角[J]. 出版广角,2022(9):60-66.

[2]金正连. 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坐标与逻辑[J]. 新视野,2017(3): 24-28.

[3]王学伟.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3-77.

[4]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康平. 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122-127.

[6]徐国亮.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灵魂[J]. 山东社会科学,2018(2):5-10.

[7]云杉.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 红旗文稿,2010(15):4-8.

[8]张新新. 数字出版价值论(上):价值认知到价值建构[J]. 出版科学,2022(1):5-14.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0]张新新. 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对策建议[J]. 中国编辑,2016(5):66-70.

[11]张新新. “十四五”教育出版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思考:基于发展与治理向度[J]. 出版广角,2021(24):32-39.

[12]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1-12-30) [2022-

10-10].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

2953.shtml.

猜你喜欢

出版业高质量文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