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2022-12-18谢文亮
【摘要】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首先要厘清出版融合是什么、出版融合靠什么、出版怎样深度融合、出版融合未来怎么走等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学术期刊社才能在实施出版深度融合过程中形成全面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将深度融合落到实处。文章围绕“学术期刊出版如何深度融合发展”这一问题,从出版融合现状、内涵、发展路径、战略转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加深和强化对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系统理解,以期为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出版强国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 键 词】出版融合;融合发展;学术期刊;保障体系;全媒体传播
【作者单位】谢文亮,广东财经大学期刊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9.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这表明党中央对全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给予了高度重视。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在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署名文章。自此,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自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深入探索。2015年8月,人民日报社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共同主办了以“融合元年”为主题的首届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此后又于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以“职责与使命”“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構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全媒体时代:挑战与机遇”为主题连续举办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媒体融合发展论坛。随着相关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媒体融合已由理念逐渐向融合深水区挺进。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1],提出完善“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新型出版传播体系”,至此,“融”与“合”才真正在产业层面上得以共通。
学术期刊是我国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集中学术发现、引领学术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为了更好地展示我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推进融合发展,提升传播能力。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首先要厘清出版融合是什么、出版融合靠什么、出版怎样深度融合、出版融合未来怎么走等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学术期刊社才能对出版深度融合形成全面认识,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将深度融合落到实处。
一、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的现状
我国学术期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立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出版模式。在办公方式上,学术期刊社普遍采用在线采编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在内容产品展示和传播上,主要是纸质内容数字化,将内容转化为电子文档或网页格式,以数据库或自建官方网站作为传播载体,以增强网页XML的应用,使内容展示更加丰富多样。但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出版融合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出版融合“融”而不“合”。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出版技术的应用上,如采编系统、编排系统、校对系统、发布系统等的应用,很少考虑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融合程度,从“形”上看已经采用融媒体技术,但从“体”上看是各种媒体技术各成一体,处于割裂状态,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无法做到无缝衔接,不少环节严重依赖媒介技术提供商,不利于出版融合。第二,出版融合仍停留在粗放型的“出版数字化”阶段,即出版内容仅仅是纸质版的数字化,将纸质版内容简单转化为PDF电子文档格式或网页格式。数字出版并非简单的出版数字化,而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内容之间的知识关联,由数字出版进一步发展为知识出版,最终达到知识服务的目的。第三,出版融合人才建设不足。由于机构设置较简单、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等,不少学术期刊社并没有设置新媒体技术岗,学术期刊社出版融合人才建设无法跟上出版融合趋势和时代需求。第四,部分学术期刊社尚未建立起融合出版体系。近年来,虽然国家推出了推动学术期刊发展的相关系列文件,但部分学术期刊尚未形成集出版融合政策、出版融合理论、出版融合规范、出版融合质量评价、融合人才发展机制等为一体的完整保障体系,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含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出版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出版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数字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传承和发展,是建设出版强国的关键。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在智能出版、数据库建设、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出版融合人才建设等方面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尚存在一定距离。为鼓励研究学者将论文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必须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推动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1.出版深度融合是一个有机体
2021年12月31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融合出版概念及定义专家审定会将出版融合定义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从该定义看,出版融合是新技术和出版内容通过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出版质量、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术期刊社要善于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全媒体出版和传播建设,实现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内容出版与媒介的“融”与“合”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术期刊社要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不仅要重视内容质量,还要优化创新管理机制,实现融合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型[2]。同时,学术期刊社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加法”而不考虑各个出版环节是否协调、平稳运行的做法,力求实现最佳的融合效果。另一方面,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体化发展。出版融合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能够实现出版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能加快出版速度、提高出版质量、辅助作者和编辑选题组稿、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广度和深度等,最终达到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目的。
2.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融合工程
出版融合的误区在于仅仅将内容数字化,事实上,内容的数字化不是数字出版,而数字出版也只是出版融合的一个环节而已。因此,要打破这种概念误区,就要深刻认识到出版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内容形态的融合、出版媒介与技术方法的融合、内容知识与出版服务的融合等。常常被忽略的是,出版融合也是人才队伍的融合、出版媒介与出版管理机制的融合,以及出版技术、内容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现阶段,出版融合发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向物联网、智联网方向推进。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出版融合要以互联网、智能技能为基础,把握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具备技术应用敏感性,形成“互联网+”智能出版模式,并在出版过程中完善平台建设,建立起“互联网+”智能出版生态体系。总之,出版融合就是以融合构建出版新业态,促进出版新生态的形成。
3.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理念和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出版融合容易被浅层次地认为是出版技术与出版内容的结合,其实不然,出版融合深度发展更是出版理念和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理念的融合发展。在出版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善于学习和发现其他国家、其他行业的先进理念,思考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出版理念。例如,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最初只是一种理念,由理念发展为技术,并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出版行业。另一方面,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也是管理的融合发展。出版管理创新与发展包括出版模式和运营机制的选择及创新。总体来说,出版融合就是由出版业务、新兴技术、出版模式和运营机制所形成的出版生态体系。其中,要着重加强的是管理创新。出版业务和新兴技术相对而言是客观存在的,但出版融合涉及不同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出版融合也因此呈现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管理创新,将出版物以不同形态出版和传播,以适应编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互和交流方式,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
4.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不是一次性的建设和投资,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更新、层层深入发展的过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出版过程中自我扬弃的动态过程,是对阻碍出版发展的旧出版方式的摒弃,也是对出版方式创新的促进和推广。随着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的出现,出版业要善于运用信息革命和管理理念的最新成果,将媒体技术、出版模式、出版机制与出版思想、出版内容相融合,实现出版融合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革命、推陈出新,构建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与传播体系。
三、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一向重视出版内容,但在出版模式创新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时代,传统的出版模式不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时代,要处理好传统学术期刊内容出版与新兴媒体的关系,实现两者间的有机融合,就要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和建成新型出版平台,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
1.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出版与传播。出版内容不仅是文章本身,还有学术创作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出版内容元数据、出版流程中的数据和信息集合等。出版形式中的“形”不仅是出版介质,还有出版模式选择以及出版内容的表示方式等。出版内容固然重要,但出版形式也同样重要,适合出版内容的出版形式有利于提升出版质量和出版效率,也可以为读者阅读提供多元服务。例如,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无法呈现更多辅助性的数据,通过增强出版等方式,这些数据能以更多样的形式提供给读者,这不仅是学术期刊正式出版论文的补充,还方便读者对内容进行验证。
2.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融合纵深发展
“纵”要求学术期刊要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实现出版融合。对于同一篇学术论文,采取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形态出版,采用数據库、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APP、数字人等发布模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深”要求学术期刊不能在每种出版方式上仅限于表面的融合,而是要深层次地把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学术期刊的内容特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挖掘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搜集、归纳和推论等为读者获取更多知识提供便利。另外,“深”还要求学术期刊在出版模式的选择与创新上进行深入论证研究,避免造成重复投资建设和资金浪费。
3.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构建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平台
学术期刊要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构建包括内容资源、编者作者读者队伍、传播平台以及知识库在内的出版融合平台。一是促进新媒体资源融合,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出版新形态;二是以新技术挖掘内容,加强学术期刊内容提炼和阐释,形成新知识,以服务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是以传统出版为基础,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学术期刊电子版、微信公众号、增强网页等进行出版融合,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拓展传播平台和载体;四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元数据进行标签化,并形成二次文献知识库,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智库支撑。
4.强化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提升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第一动力
人才是出版融合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既缺乏融合发展人才,也缺乏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那些活跃在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前线的一线骨干,在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技术开发、产品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由于现行学术期刊人才评价体系对出版融合发展从业人员(如数字编辑或新媒体编辑等)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项目申请等方面都未能给予有效支持,人才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对此,应通过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的遴选培养计划,发现、挖掘出版融合新型人才,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培养和激励力度,为他们发挥才干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学术期刊社应以此为契机,构建起出版融合发展人才支持体系和人才评估体系,构建完善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
5.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只有建立起学术期刊出版融合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出版融合发展长效推进。当前,部分学术期刊由于对出版融合的重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出版融合发展经费预算不足、出版融合发展机制不活、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欠缺等问题不时出现。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包括出版融合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内容生产传播机制、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出版融合发展评价机制等,能够为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从机制上确保出版融合发展所需的人、财、物供给,并通过建立评价机制动态评估出版融合发展效果,及时改变出版融合方向,为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性转型
学术期刊由于出版内容、出版形态具有自身特点,其融合发展也有自身的方向和重点。
1.学术期刊出版的知识服务功能转型
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信息知识服务,为研究学者和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学术期刊出版的功能必须由原来的内容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一是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学术期刊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选题挖掘和选题策划;二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形成对核心作者圈的脉络分析和挖掘,建立起核心作者群信息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库的智能动态更新;三是向核心作者及其团队精准组稿,精准推送学术前沿资讯,以及接收、收集和分析作者的反馈信息,为改进融合出版作参考;四是利用新技术出版多元化的知识产品,将传统的学术期刊内容资源进一步扩展为文献产品、知识产品、知识资源、知识工具、知识服务等,实现学术期刊出版的知识服务功能转型。
2.“智联网+”学术期刊出版平台转型
学术期刊要提升传播力,则必须形成集群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平台战略建设为目标,对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技术和机制进行创新与改革,建立起“互联网+”出版生态系统[3],优化各种生产要素;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力争形成一定规模的出版平台效应和良性的平台出版秩序。同时,鉴于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应用,“互联网+”出版生态系统可转型为“智联网+”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建设:依托5G+大数据技术,建设数据驱动的学术期刊内容多源采集分析系统,拓宽稿件来源渠道;融合5G+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内容为王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全过程管理平臺;利用5G+云计算技术,构建高效精准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互联网出版经营模式;基于5G+物联网技术,构建用户至上的学术期刊服务生态网络。
3.实施学术期刊全流程移动出版转型
2020年5G正式进入商用时代,移动阅读和移动办公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的常态。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应把握好这一趋势,利用5G建立完整的全流程移动出版平台,包括学术期刊移动采编系统,实现投稿、组稿、审稿、编校、发行等全流程移动出版。同时,学术期刊出版融合还要研究和推进移动阅读方式,建立移动传播平台,形成“三微一端”的传播矩阵,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实施学术期刊全流程移动出版战略,将作者、编辑、读者、专家等通过移动出版联系起来,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
4.学术期刊虚实出版服务的转型
虚拟现实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目前,一些元宇宙出版技术已经运用于学术出版传播中[4],如学术期刊融合媒体内容制作、数字人期刊播报与期刊综合服务等,对提高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虚实出版方兴未艾,很多虚实出版融合情景还未真正实施,仅应用于表面。未来,学术期刊出版将与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在出版的内容形态、读者沉浸式体验、学术期刊虚拟现实服务等方面构建出版新生态,创新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与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5.学术期刊的科研诚信守关角色转型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融合应用,促使学术期刊承担起科研诚信守关角色。出版技术与诚信制度的融合有利于学术期刊诚信建设,促进出版公平公正,抑制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要在出版融合中引入可信计算新媒体技术,把区块链、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出版流程中,创新和发展学术期刊诚信出版模式,严把内容质量关,以融合促进科研诚信监督。对此,学术期刊社应建立起学术期刊出版全流程诚信出版监督机制,从科研创作、投稿、审稿、编辑加工、发布、传播以及版权交易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为提高学术出版质量和学术传播成效把好科研诚信第一关。
总之,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要有前瞻性,要认清出版融合的本质和方向,深入了解和调查出版融合的相关技术、模式和机制。只有制定好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学术话语权,实现出版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22-04-24)[2022-10-28].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3878.shtml.
[2] 杜方伟,方卿. 从“相加”“相融”到“深融”:出版融合发展战略历程与展望[J]. 出版广角,2022(5):6-11+96
[3] 谢文亮,梁洁,郑添尹. “互联网+”下学术期刊的管理与经营机制创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7):725-731.
[4] 徐升国. 元宇宙时代的阅读与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22(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