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探讨

2022-12-18张莹白雨虹

出版广角 2022年19期
关键词:品牌化科技期刊集群

张莹 白雨虹

【摘要】Light品牌期刊集群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出版机构的管理机制和办刊模式,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在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组约顶尖成果、开创特色栏目、打造科技媒体、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化、集群化发展道路。面对新时代品牌化、集群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科技期刊应从品牌刊群建设、数字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刊群之路,以实现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关  键  词】品牌化;集群化;集约协同;融合出版;Light期刊集群

【作者單位】张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白雨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9.004

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品牌化、集群化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纵观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形势,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凭借多年的历史积淀和资源积累,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品牌化、集群化、数字化、规模化垄断优势,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期刊,而且在各领域都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品牌期刊[1]。

在期刊集群化建设方面,Elsevier等国际典型出版机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规模化大型出版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全球的市场地位,获得了巨大的品牌效益。Nature Publishing Group依托高影响力Nature期刊品牌,不断创办新刊,形成Nature系列子刊群,从而实现快速扩张。2015年,  Nature  Publishing Group与Springer合并,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刊群质量和规模得到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第一大期刊出版集团,体现了传统出版机构兼并重组创办新刊的典型集群化策略[2]。在期刊品牌化建设方面,国际出版机构普遍重视对品牌的塑造、维护和影响力的提升,既重视单刊旗舰的品牌打造,也重视品牌刊群的培育。Nature通过品牌的塑造和延伸,创办了Nature系列子刊集群,积聚Nature品牌旗下刊物的优势。此外,基于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全流程科研服务和解决方案,是Elsevier等国际出版机构树立品牌的有效途径[3]。

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办刊历史不长,品牌化、集群化、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面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4-5]。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重组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6]。

在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多学科综合性刊群和专业化特色刊群不断发展壮大。如科学出版社秉承精品化、集群化、国际化原则打造期刊品牌,不断壮大期刊集群[7];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资源整合、集约化出版、数字化转型、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建设世界一流医学期刊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下文简称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简称Light中心)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出版机构的管理机制和办刊模式,立足国内,放眼国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化、集群化发展道路,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品牌期刊集群,营造了“以刊带群,以群育刊,做大做强,塑造品牌”的良好发展生态。

一、以刊带群,协同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刊群

多年来,Light中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读者需求,追踪学科前沿热点,提升办刊格局和学术引领力,加强高质量稿件组稿约稿,打造光学领域极具关注度和引领力的领军期刊,并向交叉前沿领域辐射拓展,充分发挥科技媒体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形成了以领军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简称Light)为主导、高起点新刊eLight、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简称LAM)为梯队、中文精品期刊《光学精密工程》《中国光学》《发光学报》《液晶与显示》为支撑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Light品牌期刊集群。在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下,Light期刊集群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态势良好,影响力与日俱增,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表彰和奖励,为推动创新成果传播、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1.创新管理机制,集约协同发展

Light中心根据自身办刊特点,将集约化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协同管理机制相结合,提出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一方面,Light中心集合了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组建总编室、发展部、出版部,统一各类资源优化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Light中心围绕具体业务流程和工作事项,建立以业务目标为核心、业务流程为主线、职责体系为保障、制度标准为准则、考核评价为导向的“一人牵头负责,多人配合协助”的协同管理机制。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统筹资源、发挥合力、协同攻关”的优势和特色,为优化各要素资源配置、实施精细化管理、发挥团队合力、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期刊集群化建设[9]。

2.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专业刊群

在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下,Light中心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和完善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期刊布局,明确办刊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凸显专业特色。领军期刊Light定位于国际一流光学期刊,通过向国际一流专家约稿、组织热点专刊、设立特色栏目、扩展海外/区域办公室等举措,持续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2022年,Light影响因子20.257,连续8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前3,并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期刊奖,以及多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迅速攀升为中国的旗舰科技期刊之一,成为享誉国际的高水平光学期刊。

在新形势下,我国科技期刊亟须从追踪学术热点向引领科学发展转变。Light依托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与资源优势,以点带面,以刊带群,不断向重点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辐射拓展,衍生了高水平的Light子刊。在Light原班团队的打造下,首批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eLight应运而生。其聚焦于光学新兴交叉学科,致力于通过发掘、占领新学科热点引领新兴学科的发展,实现了我国科技期刊由追踪热点迈向引领科学发展的转型。Light原班团队通过品牌输出的方式与广东季华实验室合作出版Light子刊LAM。LAM于2021年入选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旨在打造独立自主开放获取的国际一流期刊,出版先进制造领域前沿重大成果,致力于服务科研与产业工作者。

此外,Light中心通过虹吸效应不断扩大刊群规模,跨界吸引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与其合作,创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际医学英文期刊eGastroenterology(该刊于2022年入选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并以领军期刊Light为主导,带动中文精品科技期刊持续发展。其中,《光学精密工程》与《中国光学》定位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在国内仪器仪表技术类、物理学类期刊中位列前2;《发光学报》与《液晶与显示》定位为中国专业化特色期刊,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在发光、液晶与显示领域的影响力,保持在国内物理学类期刊上游。Light团队通过创办系列子刊带动中文刊持续发展,形成了专业化期刊集群效应。

二、以内容为王,服务为本,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科技媒体

发表重大创新成果是科技期刊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Light自2012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多篇具有重大创新成果的文章。如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nton Zeilinger的原创作品1篇、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uji Nakamura的原创作品2篇、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ostya S.Novoselov的原创作品1篇,同时还发表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院士的创新作品百余篇。Light和子刊eLight发表的多篇文章被Science和Nature子刊引用,以及被科学网、新华网、EurekAlert!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其中,eLight发表的3篇文章在微博的总阅读量超过3000万,单篇下载超7万次,品牌传播力凸显,发展潜力巨大。

1.组约顶尖成果,策划热点专题

以“四个面向”为指引组织不同形式的专刊或专栏,对于凸显期刊品牌特色,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Light编辑部先后组织策划了主题专刊、科研团队专刊、机构专刊、创刊十周年专刊,以及瞄准学科前沿热点,策划了拓扑光子学专刊,促进拓扑光子学新兴学科的发展;发掘光学交叉领域焕发生机的学科,围绕低维光电材料和微腔光子学组织专刊进行集中报道;通过组织专题回顾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的“数字编码超材料”系列成果,开创了数字编码超材料领域,奠定了信息超材料系统的基础,该研究成果被Nature等国际大刊跟进报道。

面向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Light编辑部联合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组织了“‘双一流高校校庆专刊”,集中报道“双一流”高校的重要光学成果,受到BMC、Nature Research、科学网等媒体的重点报道[10]。2022年是Light创刊10周年,Light编辑部以此为契机组织了稀土发光材料、碳点、先进液晶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等专刊,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广泛关注。Light通过在开拓性领域以及新兴、交叉和热点学科领域邀请顶级科学家组织专栏和专题回顾,提高了自身的传播与影响力,以及发掘引导科学热点、引领科学研究的能力,塑造了以内容为核心的品牌影响力。

2.策划封面故事,开创特色栏目

兼具科技美和艺术美的封面是拉近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展示科研成果、科学故事和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Light中心按照“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原则,制定了期刊封面设计与版式设计标准,呈现科技成果,突出视觉美感,同时以封面故事的形式挖掘和讲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重要性和突破性。在中国科协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评选活动中,Light以超越科学故事本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的封面设计成功入选十大最美封面。

为了进一步强化品牌影响力,Light中心通过开创系列特色栏目扩展期刊服务功能,延伸期刊品牌价值,策划推出了“Light人物、院士访谈、Light拾光、Light科普坊”等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Light人物”是Light发起的系列高端人物访谈,2020年底启动以来,已邀请4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接受专访。访谈嘉宾不仅有诺奖获得者和各国院士,还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高端、精彩的访谈内容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在Light官网、中国光学公众号/视频号发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光学》于2021年开辟“院士访谈”栏目,内容同步在中国光学公众号发布。该栏目结合访谈、自述等多元化形式记录院士们在成长、教学、科研中难以忘怀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人生、科学、教育等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以此彰显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与创新求实精神。

“Light拾光”是2021年Light发起的云上咖啡厅栏目,主要讲述Light创刊10年来与Light相关的故事和美好瞬间,记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进程中Light这棵小树从萌芽到精心播種、悉心浇灌、科学施肥、饱经风雨、收获果实的点滴瞬间。“Light科普坊”成立于2022年,是由Light运营的科普实践与交流平台,致力于对影响世界和生活的科学问题提供清晰的解释、可信的答案和可靠的评论为公众对话提供信息,在科学与大众之间架起桥梁。

3.推进融合出版,打造科技媒体

面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着力推进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传播与服务能力建设,实现科技期刊向科技媒体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期刊品牌化、集群化的发展途径。Light中心通过创新宣传模式、推进融合出版、打造科技媒体、构建传播矩阵,提升了Light刊群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了Light刊群的品牌化、集群化进程。

近年来,Light中心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Light科技媒体,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联合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打造了集资源管理、期刊出版、国际传播、知识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媒体平台。该平台聚集Light刊群学术资源与专家资源,集中报道光学及交叉前沿领域诺贝尔奖得主、院士、专家高水平创新成果,作者、读者群体覆盖50余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全球开放科学融合发展。该平台集聚了Light Conference国际会议、Light青年科学家论坛、Light国际光日系列学术活动、Light在线直播学术活动、Light全球未来之星评选、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评选(Light10)、Light人物、院士访谈、Seed of Light等品牌IP,搭建了传播科学、共享科学、服务科学与产业的桥梁,为读者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多维度、最大化提升了期刊影响力[9]。

Light中心通过在全球范围建设区域办公室和打造全媒体矩阵,提升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目前,Light中心已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香港、罗彻斯特、巴黎、悉尼、伦敦等建立了16个区域办公室,通过在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建立区域办公室,深入科学一线,挖掘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开拓国际化传播渠道。此外,Light中心还着力打造全媒体矩阵,建立了以Eurek Alert!、科学网、两江科技评论为代表的科技媒体传播网络,以及以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网络,以科睿唯安、TrendMD、AMiner为代表的定向推送资源网络,对所发表的科研成果全方位、多层次报道,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在科技期刊传播科学成果中的作用。

4.创新服务模式,延伸品牌价值

Light中心坚持“超越论文,服务发展”的办刊定位,在期刊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孵化出Light系列学术会议和Light系列评选活动,搭建传播科学、共享科学、服务科学与产业的桥梁,不断延伸Light刊群品牌价值。

一是创新会议模式,搭建交流平台。2011年以来,长春光机所以Light为平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IEEE光子学会、欧洲激光协会等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和学术平台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Light系列学术会议。如线下的Light Conference国际会议,先后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30个国家的1000余名院士、专家出席作报告,年均参会人数400余人。2020年,Light中心开始探索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期刊服务科研新模式,成功举办了Light在线直播学术活动,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者、企业人士参会,线上人数超过180万。2021年,长春光机所以Light为平台成功举办了Light国际光日系列学术活动(Light516),为来自全国50余所重点高校与研究所的400余位光学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研讨、科技合作和光电产品展示平台,促进了全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共融共生。

二是组织评选活动,服务受众群体。为了支持青年科学家快速发展,Light中心邀请活跃在科研一线、年富力强、热爱期刊工作的青年科学家担任青年编委,通过让他们参与期刊组稿、约稿、审稿、宣传等工作,为他们提供与领域同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吸纳青年科学家担任Light区域办公室负责人;设立青年科学家奖,为优秀青年科学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学术朋友圈,增强其学术荣誉感和归属感,助力青年科学家快速成长。如Light全球未来之星(Rising Starsof Light)评选活动是长春光机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Light为平台,与iCANX学术交流平台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国际光学领域顶尖青年科学家选拔大赛。大赛2018年举办以来,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等全球顶尖院校的数百名青年学者报名,线上线下近70万名观众参与。未来之星评选活动为世界范围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展示舞台,对促进青年科学家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由长春光机所与中国科学报社共同主办,Light与科学网联合承办的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评选活动,2019年推出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三届,逐渐被光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和社会大众认可,形成了有口碑、有热度、有含金量的Light系列品牌榜单,在科学与大众、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架起了桥梁。

三、新时代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建议

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需不忘初心,引领创新,在参考借鉴国际大型出版机构办刊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品牌刊群建设、数字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刊群之路,以实现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品牌刊群建设

新时代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在发展策略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读者需求,追踪学科前沿热点,提升办刊格局和学术引领力,加强高质量稿件组稿约稿,打造极具关注度和引领力的领军期刊,并向突出优势领域和交叉前沿领域辐射拓展,以点带面,以刊带群,逐步扩大刊群规模和出版体量;在内容建设方面,应做好选题策划,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题,加强优质内容出版和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優势,精心培育品牌,努力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影响力提升;在创新模式方面,应通过采取国际化办刊模式、举办品牌国际会议/论坛、建立海外/区域办公室等形式,推进全球化办刊;在品牌服务方面,应超越论文、服务发展,通过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塑造品牌形象,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品牌期刊和期刊集群。

2.数字平台建设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起步较晚,与国际一流出版机构数字平台相比,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较为薄弱,这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数字平台建设方面,我国科技期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不断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

一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赋能,推动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二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构建集资源管理、期刊出版、国际传播、知识服务于一体的开放科学出版平台,促进数字出版的开放、共享、交流与合作;四是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和服务模式[6],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提升科技期刊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五是在出版模式上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从“借船出海”转为“造船出海”,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版模式和知识服务体系。

3.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管、主办、出版单位要健全完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激励机制、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期刊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优化编辑人才成长环境。

一方面,发展壮大编委会,不断吸纳国际知名专家充实编委队伍,完善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激励机制,建立审稿专家绩效考核与淘汰机制,组織优秀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评选活动;另一方面,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和储备,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多元化编辑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绩效奖励机制,将出版实际与研究相结合,培养编辑在出版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国际化、专业化、研究型、复合型一流编辑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推动期刊品牌化和集群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世界格局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科技与文化是科技期刊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科技期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引领创新,注重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协同发展,在深化改革、补齐短板、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服务模式,延伸品牌价值,努力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和一流办刊人才,构建全方位的科技期刊集群生态系统。同时,政府、期刊界、学术界需要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在体制机制、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科研评价等方面给予倾斜[11],加快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规模化建设,持续优化科技出版生态。相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集群化建设必将迈上新台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莹,李自乐,郭宸孜,等. 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探索:以Light: Science&Applications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53-59.

[2]王维,黄延红,任胜利. 国际出版机构期刊集群化发展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5):596-600.

[3]杜杏叶,李涵霄. 爱思唯尔数字学术服务模式研究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8):1065-1074.

[4]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 (2019-08-16)[2022-

09-24].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5]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EB/OL]. (2019-09-23)[2022-09-24].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9/349758. shtm.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21-06-23)[2022-09-24]. https://www.nppa. gov.cn/nppa/contents/279/76206.shtml.

[7]彭斌. 科学出版社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实践.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2020(10):1202-1209.

[8]李翠霞,梁永霞. 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期刊集群建设的新路:魏均民总经理兼总编辑访谈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5):670-678.

[9]张莹,白雨虹. Light学术出版中心集约协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10):1404-1411.

[10]郭巳秋,郭宸孜,赵阳,等.  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对标世界顶级光学期刊的卓越计划建设之路[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7):895-903.

[11]刘冰. 面向世界一流: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况与突破[J]. 中国出版,2021(6):15-19.

猜你喜欢

品牌化科技期刊集群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品牌化经营椒子换来大把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