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跨界:技术革新视域下学术期刊新业态探索

2022-12-18涂雨秋范军

出版广角 2022年19期
关键词:跨界学术期刊学术

涂雨秋?范军

【摘要】新技术的发展、新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学术期刊融合与跨界的进程。传统学术期刊在面对新技术带来媒介文化变革的形势下,要以积极的姿态,寻求以技术融合为起点的深度融合、以挖掘用户需求为立足点的数字出版等新形态,并在技术支持下,坚持打造高品质的学术内容,加强与学术界、技术商的合作,推动学术期刊实现跨界创新,进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关  键  词】融合跨界;技术革新;学术期刊;新业态;数字出版

【作者单位】涂雨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范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9.002

出版业是一个兼具文化属性与商业属性的行业,担负着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的使命。从古至今,出版的性质、功能随着它所依存的时代特征不断变化,而技术进步带来的媒介变迁对出版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技术革新是出版变革的驱动力,而出版的变革又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传播,推动技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出版业与技术结伴同行,从造纸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机器印刷、照相制片以及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任何一种新媒介、新技术的出现与盛行必然会造就一种全新的出版文化,推动出版业向前发展。出版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的能力以及信息的可获得性,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化。

出版业是最具时代敏锐感的行业,中国出版业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对新技术敞开怀抱,一直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技术的到来。到19世纪末,伴随着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1]中国现代出版业诞生,中国出版人心怀出版理想、海纳百川,学习西方先进出版技术和理念,引领新思潮,不断创新出版业态。如今,出版业“从铅与火、光与电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变化改变了出版的生产方式,丰富了出版的产品形态”[1]。技术的革新是出版业发展、业态创新的起点,它让出版业的产业格局和生态环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动出版业深刻变革。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出版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是学术成果交流和分享的重要载体,对学术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学术期刊这一承载最新学术文化成果、代表学术前沿的文化传播平台,其生产知识的表达范式也在发生急剧变化。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传统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正式启动。这些政策给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要以积极的姿态,寻求与多媒体结合的突破口,在打造高品质学术内容的基础上,与数字出版技术商及合作商充分合作,推动学术期刊融合与跨界,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技术革新下学术期刊融合跨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浪潮下,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融合跨界、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术出版的内在需求,因此,学术期刊的融合与跨界成为学术期刊共同体生存、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促進学术传播的普及化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出版物,虽然有别于其他的大众传媒,但也同样面临信息化、数字化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难以实现学术成果快捷、有效、巨量的传播,更难以实现学术期刊与读者的及时交流与分享。学术期刊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大多融为一体,作者即读者,他们覆盖了整个学术界,是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形态的核心用户。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是被排除在学术期刊读者群之外的,但随着学术期刊出版实现跨媒介、跨渠道传播以及扩散式传播,学术期刊的“跨读者”应运而生,一些非学术界读者为了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成为学术期刊的阅读者、评论者与分享者。如此,学术期刊的读者范围得以扩大。

2.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创新能力和学术质量

当前出版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学术期刊出版通过数字化赋能产业链成为当务之急。作者生产知识、读者获取知识的场景和传播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必须借力数字化和互联网,才能满足学术繁荣发展的需要。学术繁荣发展,包括期刊数量增长和学术质量提升两个方面;技术的革新催生了纷繁多样的现实问题,增强了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敏感性。由于历史原因,传统学术期刊的学术成果影响力集中在学术界,未能更好地拓及社会生活领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学术期刊是学术创新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其通过融合与跨界,不仅可以将内容呈现给读者,还可以在技术和运营商的配合下,设计出新的内容产品并进行推广,真正实现学术期刊以知识服务社会的应用价值。整体来看,学术成果的转化有利于促进学术成果推陈出新,提高学术质量。

3.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

纵观人类出版活动的历史可知,出版总是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技术通过可能性与反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塑造并推动出版业发展。媒体融合的概念在中国发展已有20年之久,但在学术期刊领域真正得到重视是在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虽然信息技术、移动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让学术期刊行业产生危机意识,但纸质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依然无法撼动。媒体融合看起来似乎与学术期刊关联不大,但要将我国的学术期刊置于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背景下,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就不同了,我们不能在封闭的学术系统中发展,而应参与到国际学术环境的竞争中。面对国际学术规模化、数字化、专业化的学术期刊集群和平台建设,技术革新是学术期刊变革的驱动力,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跨界创新是当下学术期刊主流业态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利用新技术推进数字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出版技术集成平台形成传统学术期刊所不具有的集合效应:期刊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和超文本链接、关联检索、知识元检索等技术融合手段,在不同刊次的内容信息之间建立关联,打破传统学术期刊内容相对独立、缺乏联系的状态。学术内容整合后可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促进信息流通和学术进步,从而加强学术期刊传播能力建设,使中国学术期刊更好地走出去,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传播力和竞争力。

二、当前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出版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出版业进入数字时代,整个产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数字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是出版诞生以来最为强烈的,推动了信息产业与出版产业融合发展。

1.以技术融合为起点的深度融合

(1)学术期刊与多媒体技术融合

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传播的手段,对学术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学术成果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单一的文字和静态的图表已经不能适应学术繁荣发展的需要。学术期刊出版应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多元化的创作表现形式,融合多种产品形态,丰富和优化学术内容的表现力,拓宽学术传播的渠道。《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在bilibili平台推出一档视频节目《我说》,邀请了该刊2021年第4期以来发表文章的作者,采取“学术+短视频”的方式,让作者自述文章的观点,并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与传播。这种新颖的学术传播方式,使学术观点“可视化”,在满足新技术条件下受众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延伸学术成果的价值,实现对学术期刊及其出版机构品牌的推广和营销。

(2)学术期刊与人工智能融合

5G时代,学术期刊拓展了技术想象。学术期刊出版的智慧化变革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科技手段,从多维度实现智能化管理、数据加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工智能已深入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当前,国内外传统出版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出版+人工智能”的新模式,因此,人工智能对学术期刊的智能化改造是一次创新发展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使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变革,推动数字出版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人工智能重塑了学术期刊出版流程,智能化系统取代人力资源的投入将成为主要趋势。学术期刊智能出版流程再造,目的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建立健全众智众创、协同创新的生产管理流程,以提高内容生产、流程管控、发行传播的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对于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最大启迪在于适时构建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期刊出版流程,同时支撑学术期刊传统出版业务和数字出版业务,做到学术期刊传统内容和数字产品生产、制作、发行的一体化、协同化和同步化,以及面向用户提供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智能化的出版流程,能够将智能选题策划、智能审校纠错、智能排版印制和智能营销推荐有机融合,以更加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来推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市场化增值。

(3)学术期刊与区块链融合

区块链技术是数字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其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在区块链系统中,各节点通过共识机制彼此信任,确保平台管理的透明公开,以优化学术期刊编辑与出版的全过程,构建科学的期刊管理流程,提高出版的效能。区块链技术因具有开放性和不可篡改性,应用于学术期刊的平台管理可以对作者投稿、专家评审等数据进行追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构建开放的学术生态链。

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还能保证学术成果中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这对自然科学类期刊来说尤其重要。区块链技术是验证大数据精确性的核心工具,能够追踪数据的升级,并为不同数据领域建立权威数据库。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精准验证作者身份、数据来源以及内容供给等信息,还可以监管学术出版的过程、学术成果的评价,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2.以深挖用户需求为立足点的数字出版

技术对学术出版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读者需求的变化也在推动出版业的创新发展。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编辑加工内容,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产品内容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出版的出现有赖于技术渗透与融入,并为学术期刊出版创造新形态、新场景。

(1)以强化读者阅读体验为目标的终端建设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并非数字技术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简单组合,而是颠覆性的变革。它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期刊内容放到网上,而是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属性均发生变革:内容属性数字化,传播媒介网络化,阅读终端智能化,用户的阅读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与社会化,以产品为中心的“内容为王”时代逐步过渡到以用户为中心的“受众为主”时代。当前学术期刊的融合出版还停留在相对浅表的层次,相关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用户阅读需求、习惯及思维模式的变化。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数字阅读是浅浏览,纸质阅读是深阅读,学术期刊是传播高质量原创内容的专业化平台,难以数字化。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没有认清融媒体时代用户阅读方式的转变,削弱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阅读全息化体验。用户是通过阅读终端来接收信息的,阅读终端是人类信息传播的最终实现载体,阅读终端的信息承载能力与类型,不仅决定媒介的信息生产行为,而且深刻影响受众的阅读体验,学术期刊的读者真正需要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全息化体验的学习解决方案。因此,阅读终端的创新与发展,是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融媒体时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倒逼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转变思维方式,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满足数字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已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并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跨进。新技术在出版领域中运用,是丰富向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手段,而非目的,因此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学术期刊出版产业生态系统必须围绕全息化用户体验来构建。比如,读者可以借助期刊中嵌入的二维码查看研究所指涉的内容报道、公式推导,期刊可以通过AR技术、FLASH动画、音视频技术、可计算数据、可运行实验等立体展示学术成果,提高静态文本的可视化水平,迎合用户非线性的阅读习惯。

传统学术期刊由纸质出版转向数字出版,最主要在于傳播方式立体多维,使用者可以实现交互共享,无限链接。因此,学术期刊的数字内容提供他们平台还应该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交互性优势,为用户提供内容修改、添加、注解、评论及分享功能,使用户的阅读、领悟与分享能结合起来。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要在海量的学术研究和成果中为用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并且操作简便、人性化,真正带给用户“阅读+沉浸式体验知识服务”的新体验。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智能出版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支持下,全息化的用户体验将得到空前的提升。

(2)以知识分享为主的优先数字出版

优先出版(On-line First)在学术期刊领域应用广泛,主要指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期刊内容的出版形态。目前,优先数字出版已成为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的潮流,许多国际学术期刊相继采用了优先数字出版的方式。优先数字出版旨在解决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滞后的问题。2009年3月,中国首个自主性“在线优先出版”平台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站建立;2011年前后,国内提供优先数字出版集成平台服务的机构主要是知网和万方,以单篇出版和整期出版两种方式出版;2013年后,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文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学术期刊是传播最新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传统单一的纸质出版已经满足不了当代读者欲知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动态的需求,学术期刊的读者对抓取最新信息的时效性有了更高要求,尤其在科技类、新闻传播类期刊领域,季刊、双月刊所刊登内容滞后太多。优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流程,创建了符合数字出版生态环境的新模式,使得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第一时间在相关网站发表,纳入数据机构的知识服务平台资源库,成为移动互联网论文搜索领域最前沿也最具特色的新成果。

对读者而言,优先数字出版可提升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创新的显示度,方便用户检索、下载和引用优先出版论文,其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播周期,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提升了知识创新能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让用户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让传统期刊数字化后具有(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特点、产生巨大的传播力,才是期刊数字化的真正意义所在。”[2]优先数字出版模式无疑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新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优先数字出版有利于期刊自身发展和各行各业知识的创新、普及与应用,还可以提升学术期刊的评价。出版速度对学术刊物的影响力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相较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而言,优先数字出版可将影响因子提高约15%[3]。

(3)注重作者与编者交流的双向互动出版平台建设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要注重找准使用者的痛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学术期刊平台管理的双向互动。传统的学术期刊工作流程和操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繁荣发展的学术生态,离读者太远,往往是单向交流,编读写互动性弱。以数字化和融合为前提和基础的出版平台实现了学术期刊的双向互动。在媒体融合环境中,双向互动的出版平台不仅缩短了稿件的审稿周期、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也便于编辑部统计分析来稿情况、作者来源等信息。同时,编辑部可以通过出版平台及时与作者交流审稿意见,帮助作者提高专业水平和论文质量。

三、“学术期刊+”跨界创新业态

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单一的学术期刊领域提供的内容与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各领域进行有效连接,逐渐融合并打破边界。跨界为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成为出版产业融合发展下学术出版突围的新思维与新路径。

1.“内容+学术产品研发”

“数字出版融合了内容、变革了阅读,以一种新的业态快速成长,是对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整合和再造。”学术期刊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这些既往的学术知识成品成为“传播元”,在传播中通过无限链接生成新内容,通过数据库等扩大盈利空间,使期刊内容资源成为支持复杂知识发现的知识工具。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奉为圭臬的“内容为王”将转换为产品为王、运营为上。学术期刊要将出版资源赋能至产品终端,进行学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应用。学者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往往是在封闭的圈子里传播,影响力以文章的转载率、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尤其是在传播渠道单一的纸质出版时期,作者和读者之间未建立有效的互动平台,很多文章的影响力有限,成为一次性变现的内容产品,这主要源于学术期刊能力长期缺位,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缺乏跨界思维。因此,学术期刊要加强“智库”建设,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研发提供参考,为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品服务,使学术研究能够直面现实生活、解决社会问题。

2.“核心作者+学术培训”

与技术本身的发展脉络相对应的是需求和产业生态,这也是创新出版业态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学术期刊跨界出版,必须建立在与学术研究相一致的基础上。“成功的学术期刊始终是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的,而且,一定是某一学术共同体的中心,拥有自己独有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学者对学术期刊怀着真诚的信任感和归依感。”[4]学术期刊跨界要改变传统期刊不能很好满足科研作者、读者需求的低效点。在当前中国学术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对于众多青年学者,尤其是刚进入学术研究的学生群体来说,学习具有丰富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不只是浏览内容,他们更关心一篇文章、一个成果诞生过程的分享,关心从问题意识产生到作品/成果最终呈现的整个过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可根据用户需求,充分利用期刊核心作者群,与技术商合作,依托多元渠道,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开发线上学术培训课程体系,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付费知识;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与知名学者的一对一问答,对热点知识进行共享与传播,分享作者学术论文写作的背景,让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实现精准对接,从而引发读者思考,让他们获得学术收获;可以衡量期刊作者的发文量,打造学术新秀,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媒介资源,帮助他们开展学术讲座等巡讲活动;提升学术出版服务用户的水平,重塑期刊品牌的价值,促使学术期刊由出版文献向出版知识创新转化。

3.“期刊+IP文创”

跨界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即以自身独有的优势资源在一个未知的行业领域开创新市场。学术期刊跨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身在学术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要为学术期刊建立一种新的认知体系,探索一种给传统学术期刊带来颠覆式影响的新业态。“出版+文创”更多出现在大型的图书出版社,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尝试开发文创产品的较少。目前,国内率先尝试开发文创产品IP的学术期刊是重庆理工大学期刊,该刊创设了IP形象“小期君”,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发了小期君视觉形象、动画表情包以及文具周边等系列文创产品[5]。这种跨界的有益尝试可以给其他学术期刊的跨界创新提供启示:围绕学术成果,通过赋予内容符号化、形象化的特征,延伸内容,实现“期刊出版+文创”的互融互通。

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可以采用系列开发的方法,根据相关领域的学术热点、重点选题进行开发,开发的文创产品可通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店铺进行销售。学术期刊在创设文创产品的过程中,要根据期刊自身的优势和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的心理,开发符合期刊属性和消费者接受特点、兼具学术内涵和实用性的衍生产品,从而促使学术期刊在跨界经营的过程中拓宽期刊的品牌价值。

四、结语

学术期刊承载学术传播的使命,在知识的创新与普及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要善于打破固有边界和思维定式,迎接新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融媒体时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6]。学术期刊要顺势而为,主动迎接挑战,不断变革,确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借力新技术融合与跨界模式,拓展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和出版业态,不断提升自身应对新环境的能力,提高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红雨,尹琨. 柳斌杰:出版业改革创新抓准着力点[N]. 中国新闻出版廣电报,2019-01-09.

[2]管管宁. 学术期刊数字化须重视传播效能[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8-11.

[3]李江,伍军红. 论文发表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J]. 编辑学报,2011(4):357-359.

[4]陈翔云. 传统学术期刊无可替代[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29.

[5]彭晓娟,彭熙,曹阳. 地方高校学术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以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为例[J]. 编辑学报,2022(5):548-55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1972.

猜你喜欢

跨界学术期刊学术
跨界
跨界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跨界之道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