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2-18段艳文陈旭管张晓婧

出版广角 2022年19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期刊

段艳文 陈旭管 张晓婧

【摘 要】学术期刊作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学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也是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文章系统梳理了当前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现状、面临的普遍问题,从政策推进、内容建设、融合模式、科技应用、全媒体人才五个层面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学术期刊;出版融合;技术创新;出版行业;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段艳文,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陈旭管,《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张晓婧,《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9.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先后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为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近年来,在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创新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方式、传播模式借助新兴技术和要素资源赋能不断变革和创新。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笔者就现阶段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现状、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学术期刊的转型与深度融合,为助力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 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现状

1.政策发挥先导作用,促进融合环境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任务的层面,开启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序幕。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網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阵地建设”;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文件强调“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推进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转变,全面提升专业化、国际化能力,形成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 [2];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文件强调“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3];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6个方面提出20项主要措施,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上述文件从“推动”“融合”到“加快推进”“深度融合”,标志着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些政策也为学术期刊融合发展提供政策遵循,指引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品种日益丰富,满足新学科发展需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期刊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合理、品种日益丰富、期刊出版产业和事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期刊出版体系。截至2020年,我国出版期刊达10192种,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688种,文化、教育类期刊1401种,文学、艺术类期刊661种,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5088种,综合类期刊354种。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期刊严格审定,确定了第一批学术期刊名单,共5756种。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了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共712种,两批学术期刊总计6468种。另外,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陆续创办了《纳米研究(英文版)》《摩擦(英文)》《石油科学(英文版)》《园艺研究(英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科技》《思想理论战线》《新文科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等学术期刊,新期刊的创办填补了学科研究空白,丰富了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了国际学术话语权。从学术期刊种数和期刊创办情况看,学术期刊已在我国期刊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

3.融合形态单一,融合水平有待提升

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是我国学术期刊目前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催生了互联网期刊出版。《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互联网出版平台2020年新增期刊论文1025万篇,累计达到21300万篇。互联网期刊出版收入2016年为17.5亿元,到2020年增长至24.53亿元[4],详见图1。互联网期刊出版2016年的增长速度为10.41%,到2020年增长至10.18%,5年来,平均增速为9.95%[4],详见图2。

与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的互联网期刊出版相比,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呈现基础较弱、创新力不强、融合水平不高等现状。以我国的科技期刊为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63种(所指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数据不含未参加2020年期刊年检的数据,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科技期刊数据),有4781种科技期刊填报了新媒体相关数据,其中有3400种科技期刊没有新媒体投入;年新媒体投入在2万元(不含)以下的科技期刊有686种,年新媒体投入在10万元及以上的科技期刊有153种;有2821种科技期刊填报了网站信息,网站年点击量在1万次(不含)以下的科技期刊有463种,年点击量在1000万次及以上的科技期刊有31种;679种科技期刊填报了官方客户端数据;2541种科技期刊填报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数据,微信公众号订户数2000(不含)以下的科技期刊有1117种;3552种科技期刊没有微博,拥有10万及以上用户的科技期刊有82种[5]。可见,科技期刊明显存在投入不足、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融合发展现状仍处于摸索阶段。

4.头部期刊示范引领,打造融合发展样板

一些期刊积极推进自身媒体融合之路,探索网络首发、增強出版、新媒体社交传播等方式,同时尝试与上下游资源要素融合,呈现多样化的融媒体模式。例如,科学出版社数字化以SciEngine等技术平台为支撑,打造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传播平台。SciEngine平台集投审稿系统、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管理系统、国际化传播发布系统于一体,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力提升提供支撑,目前平台上线期刊296种[6]。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上线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20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8种。该网采用JustAccepted、Online First、ssue三种版本更替上网机制,在遵循国际开放标准的结构化全文数据基础上,提升对图表及参考文献的处理能力。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已完成期刊学术出版的基础平台建设,实现稿件采编、稿件评审、编辑加工、结构化排版、多元发布,提高期刊内容的采编、生产和传播效率,完成集群到集约的升级。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注册机构数达1800家,每日访问量达10万人次,实现了从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和知识服务商的转型。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运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学界”、“壹学者”等核心业务产品,致力于在数字出版、知识服务、数字人文等领域,为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信息化管理机构、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等B端客户,以及读者、作者、编辑、学者、CIO等C端客户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数据分析与技术支持等。一些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先行者,一方面积极探索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提升,另一方面推动自身与上下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促进知识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

5.技术赋能学术期刊,构建新型传播体系

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和用户阅读趋势的变化,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学术期刊出版、发行传播、知识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撑。如平台服务型机构有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武汉鼎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服务型机构有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生产贸易等综合服务型机构有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6];自媒体类服务机构包括学习强国、人民号、新华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音视频社交媒体包括喜马拉雅FM、荔枝、蜻蜓FM等;视频平台包括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同时,随着元宇宙在新闻出版业的应用推进,一些学术期刊也逐步尝试虚拟现实、数字藏品及虚拟主播等技术应用。

6.学术研究活跃,探索学术期刊融合路径

笔者梳理了我国2005—2019年15年间关于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发文量情况(如图3所示)。2005—2013年9年间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不够活跃,2014年媒体融合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升,2019年达到了发文量最高值,期刊媒体发展研究处于活跃期,进入加快推动媒体融合的阶段。

中国科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纷纷设立关于学术期刊融合的研究项目。近几年,大量关于期刊媒体融合的研究成果出版,如《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研究》(冀芳)、《新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媒介融合问题研究》(孟耀)、《中国科技期刊数字转型融合出版模式与路径研究——期刊联盟发展模式探讨》(郭陆庄)、《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张立伟)、《融合再造:期刊创新密码与互联网+研究》(李祖平 汪新红)、《大牌期刊路在何方:国际著名期刊的融合发展战略》(张聪)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还推出了《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专题》。这些学术研究为厘清学术期刊融合发展概念、模式及路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 学术期刊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方式、渠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学术期刊必须适应受众知识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改造其生产方式、承载方式与传播方式。因此,学术期刊融合发展,既是出版产业做强做大的方向,也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转型升级及提升学术引领能力的内在需求。笔者主要从政策推进、内容建设、融合模式、科技应用、全媒体人才五个层面展开探讨。

1.政策推进层面

第一,加强政策落实。在学术期刊出版与新媒体全方位的融合发展中,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融合发展的基础。《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调查数据显示,有59.28%的期刊有意开展融合出版相关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落实到具体行动;30.54%的期刊认为必须加快融合出版进程,并且已经开展相关工作;7.95%的期刊对融合出版持观望态度;也有少数期刊(2.23%)表示并不关注。另外,此次调查中有23.44%的期刊认为期刊人在观念上尚未认识到融合出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可见,学术期刊业界普遍对融合发展认识不够,缺乏深入理解和工作主动性[7]。针对该层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及出版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对政策文件进行深入解读与贯彻落实。加强融合出版体系建设,包括理念、内容、技术、传播、人才等多个体系的宏观布局与具体举措,应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第二,建立长效机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年)》显示,全国4963种科技期刊共1311个主管单位,每个主管单位平均主管3.79种期刊。3140个主办单位,每个主办单位平均主办1.58种期刊;426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6种期刊。4069个期刊出版单位出版1种期刊,占被调查期刊总数的95.49%。以单刊编辑部为出版单位的有3282个,占被调查期刊总数的77.02%[5]。可见,科技期刊依然存在“散、小、弱”和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非法人组织没有独立的财产,因而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这将极大制约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进程。笔者认为,要实现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就必须从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入手,形成有效的运营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构筑与学术期刊深入融合相适应的更加完备、更富韧性、更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第三,优化学术环境。近年来,在打击学术不端和假刊物、假网站方面,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湖南长沙查获了“11·21”假冒学术期刊案[8],天津南开区破获了假冒学术期刊实施诈骗案[9],2022年9月,北京順义警方打掉了一个以“代发论文”为名涉案金额上百万元的山寨杂志社,19名嫌疑人被刑事拘留[10]。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该标准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所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处理[11]。虽然在政策层面和法律法规层面推进了学术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但由于网络虚假信息的监管难度较大,加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官网认证、官方账号的管理,防止假冒网站、假冒期刊、假冒账号对期刊社、作者、读者的侵害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资源整合。有些学术期刊多年来形成了“低头办刊”“关门办刊”的倾向,这不利于发挥学术共同体作者作用和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应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积极探索学术期刊的“学会+企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企业”等多种协同发展新模式,这将有益于学术期刊发展的资源和要素用足、用好。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的知识服务产业链和知识服务体系。

第五,推动项目引领。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对融合概念、路径、模式认知不够清晰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重点项目带动、树立学术期刊样板。笔者认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及相关机构应该设立学术期刊融合案例库,同时在原有案例遴选推优项目中增加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入选比例,通过树立融合发展标杆,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进程。

2.内容建设层面

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生产仍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结合我国学术期刊办刊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发挥主管主办单位优势,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按照主管、主办单位的性质,我国学术期刊可分为三类。其一,学会类学术期刊,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推进集群化建设,形成特色刊群,实现差异化发展。比如,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积极推进中医药期刊集群的建设,打造了我国中医药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品牌期刊集群,汇聚了领域内76种期刊[12]。其二,高校类学术期刊,以一流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发展为抓手,实现从综合性刊物向专业化刊物方向转型。其三,科研院所类学术期刊,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科研成果在行业中的落地。

第二,挖掘学术前沿、热点,提升内容的学术价值。学术期刊结合自身特色,可将内容聚焦于“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发展大局和战略方向,面向主管、主办单位工作部署,面向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关切。学术期刊通过策划和组织特稿、专题、专栏、专刊等方式,可为相关部门的战略与决策、学科发展及行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强化版权运维意识,实现内容价值提升。融合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多元传播和“N次售卖”,即将学术期刊多年来积累的优质内容转化成相关内容产品,将品牌转为成产业延伸的文创产品。学术期刊必须增强版权意识,充分认识到版权是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源;要联合版权方,完善授权机制;统筹考虑与版权方互惠双赢,积极挖掘版权衍生价值;介入现代的版权运营,提高纸媒版权管理、运用、维护能力和水平,加强IP孵化、开发和转化[13]。

3.融合模式层面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调查数据可见,学术期刊界对融合发展还停留在新旧媒体介质融合的层面,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探索。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健全数字化环境下一体化内容生产传播机制,全面推进机构融合、业务融合、资源要素融合。在出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出版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不断拓展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数字时代出版融合发展新优势”[14]。

笔者根据学术期刊出版特征,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建构融合模式。一是机构融合。组织机构融合体现在融合部门的设立上,应组建专业团队从事融合发展业务工作。二是业务融合。业务融合就是建构和优化全流程的过程,该过程强调将学术期刊人员转变为全媒体人才。三是资源要素融合。资源要素融合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学术期刊内容相互传播和资源共享,通过激活内容资源、学术资源、机构资源等,形成知识服务等新的媒介价值。

4.科技应用层面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内容编审、出版传播、版权保护、产业延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期刊在科技应用层面,应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重点关注加强前沿技术研发、推动成熟技术应用、建构标准化管理体系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应推动出版集团、学术期刊集群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科技企业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挖掘学术选题、遴选作者、优化出版流程、革新科学传播、推动开放科学、提升增值能力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加强成果转发。

第二,推动成熟技术应用。应实现学术期刊内容资源统一加工及碎片化处理,实现产品形态多样化、精准传播和增值服务。

第三,建构标准化管理体系。应联动企业、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各方资源,在技术研发、成熟技术应用基础上推进标准化建设和效果评估工作,同时要保障技术实现内容安全、流程安全和传播安全。

5.全媒体人才层面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年)》,全国4963种科技期刊中,得到有关于科技期刊新媒体工作人员情况的有效数据4850个,统计显示没有新媒体工作人员的科技期刊有3386种,占有效数据总量的69.81%[5]。笔者认为,打造高质量的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是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科学使用全媒体人才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多个层面协同推进。

首先,政府层面。一是要创新用人机制,让人才拥有事业归属感;二是要灵活试点编辑职称制度。2014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首次将互联网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纳入考试报考范围。2016年,北京市试点开展数字编辑职称考试和评聘工作。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新闻出版单位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首次提出了数字编辑相关职称的评审规则。这些举措将有益于持续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15]。

其次,高校层面。高校要强化出版专业与实践的结合。在2022年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表示,宏观上,“政产学研用”一体发力有助于全方位、多维度推进出版学科建设;实操上,部校共建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方优势资源,既能充分发挥部委宏观指导、多方协调的优势,又能借助高校交叉学科的优势,推动出版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16]。

最后,社会层面。中国期刊协会数字期刊分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网络化工作委员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出版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及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出版融媒体技术分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分层次、分类办好出版融合发展相关的培训班、研修班。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将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储备全媒体人才,为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聚集人才优势。

随着新兴技术迭代创新和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实践推进,学术期刊融合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拓展和丰富,这也是学术期刊融合深化的过程。我们相信,在政策赋能、科技赋智、人才赋力下,学术期刊界将主动适应网络化、平台化、社交化等学术交流新趋势,加快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数字经济转型,学术期刊将呈现更多可能,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R]. 2015.

[2]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R]. 20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R]. 2020.

[4]张立. 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蓝皮書(2022)[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8]湖南:“湖南长沙‘11·21假冒学术期刊案” 一审判决[EB/OL]. (2020-02-20 )[2022-10-15]. https://www.shdf.gov.cn/shdf/contents/2855/413099.html.

[9]天津:南开区破获一起假冒学术期刊实施诈骗案[EB/OL]. (2020-09-14)[2022-10-15].https://www.shdf.gov.cn/shdf/contents/11419/421294.html.

[10]花钱就能发论文?北京警方查获代发论文山寨杂志社刑拘19人[EB/OL]. (2022-09-19)[2022-10-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364079958793720&wfr=spider&for=pc.

[11]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CY/T 174—2019[EB /OL]. (2019-05-29)[2022-10-15].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805/102815.shtml.

[12]方正电子与中医药学会共同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新模式[EB /OL]. (2021-05-13)[2022-10-15]. http://www.founder.com.cn/News/index/show/1513.html.

[13]段艳文. 纸媒知识服务要重视版权管理和有效开发[J]. 中国传媒科技,2018(8):1.

[14]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R]. 2022.

[15]视界·观点|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呼唤专业人才队伍[EB/OL]. (2021-11-02)[2022-10-15].

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11/

02/576122.html.

[16]产业·观察|强基培根,出版学科如何提升教育水平?以体系化建设推进出版学科迈上新台阶[EB/OL]. (2022-09-28)[2022-10-15]. https://sghe

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2/09/28/866498.html.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