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电视传媒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以四川广播电视台康巴卫视频道为例
2022-12-18康主才让
康主才让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康巴卫视频道)
1 现状解析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与各级党委的大力扶持下,多家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台相继成立,为民族地区广大百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专业的平台,也为民族电视传媒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在电视传媒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民族电视传媒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人才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少复合型人才,民族电视传媒事业发展停滞不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电视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四川广播电视台康巴卫视(简称“康巴卫视”)为例,目前存在以下几点有待优化和提升的问题。
1.1 节目风格有待加强民族特性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康巴卫视各项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节目策划与制作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受到了业内人士和广大藏族百姓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民族电视传媒事业发展的人才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也直接关系着康巴卫视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作为继西藏卫视和安多卫视后新成立的第三家藏语卫视频道,康巴卫视目前拥有近两百名员工,且大多数员工是科班出身,这为康巴卫视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人才基础。然而,康巴卫视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加强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众所周知,语言并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还告诉人们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1]。正因为从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的汉族员工不懂藏语,前往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时很难与当地藏族百姓深入交流,加之对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制作出的节目往往流于表面,这让节目内容缺乏温度和深度,进而降低了节目的品质与民族地区的关注度。而康巴卫视作为用康巴藏语方言进行宣传报道的民语电视台,若在节目内容和风格等方面缺乏民族性,便会失去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例如,康巴卫视的《格桑花开》《法治明镜》等栏目,栏目成员大都是电视专业科班出身,不管是节目的选题策划还是制作水平,都不亚于其他主流媒体,尤其是《格桑花开》栏目摄制的部分节目,在业界受到较高的评价,曾获多种奖项。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和限制,在内容选择与表达手法等方面,没能很好地体现节目的民族特性与地方特征,节目风格与其他主流媒体几乎如出一辙。换言之,就是没有发挥好康巴卫视的独特优势,比较缺乏“酥油和糌粑的味道”,这样难以吻合藏族百姓的收视喜好,从而降低了节目的影响力。对此,康巴卫视有关领导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高瞻远瞩,从西南民族大学聘请藏文老师,为汉族员工进行授课,并建立了非常严格的考核制度,这在行业内和民族地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有待继续探索。
1.2 节目制作有待提升专业水准
在康巴卫视,藏族员工凭借着对民族文化的特殊情感与熟练掌握藏语言的优势,在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报道时能够深度挖掘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选题,拍摄出民族地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因此深受民族地区广大观众的好评。但同时,大多数藏族员工并非科班出身,因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他们又难以摄制出具有专业水准的高品质节目。例如,康巴卫视《向巴聊天》《康巴讲坛》《雪域高原》等栏目的成员都是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藏汉翻译等藏文化相关专业毕业,对民族文化有深入了解,其摄制的节目从思想内容到形式风格、从传播视角到表达手法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性与表达特征,能够引起民族地区观众的思想共鸣,从而受到大家的青睐与好评。如《向巴聊天》栏目,凭借其主持人向巴多吉在康巴地区的影响力,加之富有内涵的节目话题设置,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成为康巴卫视的品牌栏目,为提升康巴卫视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在2021年,《向巴聊天》栏目特别策划播出的《时代格桑花》系列节目,通过专访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青年,展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青春风采,反映新时代藏族新女性奋发图强的励志故事,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提升了该栏目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然而,从电视专业角度进行审视与分析,这类节目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内容策划还是制作水平都与其他主流媒体的节目有一定差距,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创作团队或栏目组成员的专业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理论指导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2],如果缺乏理论支撑,做出来的节目就自然会显得比较浮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事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康巴卫视节目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与频道的长远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优化队伍结构,还要做好长远的打算与规划。
1.3 制作队伍有待培养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康巴卫视按照新闻立台的办台宗旨,在高质量完成《中央新闻联播》译制任务的同时,努力打造《康巴卫视新闻》《启米时间》等新闻品牌栏目,探索一条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康巴卫视《启米时间》栏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几年,该栏目相继推出《我从高原来》《藏地影像》《对话高原》等系列专题节目和高端访谈,受到业界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尤其是《我从高原来》系列节目一经推出,不仅在民族地区引起较大反响,而且在2021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国际传播三等奖。《启米时间》栏目能够在受众和业界获得双赢,离不开栏目组成员的业务能力与艰辛付出。首先,该栏目主持人启米翁姆是一位多年从事民族电视传媒工作的双语资深主持人,曾获得过电视金鹰奖、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和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业务能力精湛,且深受民族地区广大观众的喜爱。其次,该栏目首席编导是名牌大学科班出身的双语专业人员,既掌握电视业务知识,又具备藏语沟通能力,了解藏文化。主持人和编导作为栏目的核心成员,在提升节目品质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专业的双语人员对于民族语电视传媒事业的发展而言是前提条件,更是核心竞争力。最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者似乎是处在自己的文化边缘的人,即某种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人”,他们在两种文化的主要方面来来往往,比那些僵硬的、受文化束缚的人更加自由轻松[3]。但对于康巴卫视而言,目前这种既有两种文化背景又从广播电视专业科班出身的双语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这一状况也影响着康巴卫视的事业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建构。可以说,对康巴卫视而言,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复合型双语人才,而缺乏复合型双语人才是目前康巴卫视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康巴卫视,对于民族地区所有电视传媒机构而言,这一状况目前较为普遍,直接影响着新时代民族地区电视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
2 路径探索
2016年2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4]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效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康巴卫视作为向民族地区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窗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坚守新闻舆论阵地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任务。根据全媒体时代的新要求,结合康巴卫视的实际,对于如何解决民族电视传媒双语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提升路径:
2.1 建立基地,努力满足民族地区多元化人才需求
民族高校是培养和输送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孵化基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民族高等院校在办学宗旨、学科分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稀缺人才。近年来,各大民族院校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先后增设汉藏法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等新课程,积极探索与培养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媒介传播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产生了较大冲击,更给民族电视传媒事业发展与民族地区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挑战。应对这一困难与挑战,应从根本问题着手,解决好民族电视传媒机构缺少复合型双语专业人才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根据民族电视传媒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民族高等院校建立民族电视传媒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及时应对民族电视传媒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目前掌握藏汉双语的学生都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习,主要修学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行政管理、汉藏翻译等专业,由于自身条件和专业限制,这些藏汉双语类学生很难调剂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广播电视专业知识。照此下去,民族地区电视传媒机构依然难以招收到紧缺的广播电视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因此,民族高等院校应根据民族地区和从事民族工作的相关单位对人才需求趋于多元化的新形势,结合民族高等院校的自身优势,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电视传媒专业双语人才培养基地,解决民族电视传媒专业双语人才紧缺的现实问题,完成时代赋予民族院校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2.2 整合资源,联合培养民族地区电视传媒复合型人才
电视传媒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若仅仅停留在专业理论学习层面,没有实践训练,也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电视传媒专业应用型人才。对于电视传媒而言,在媒体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单一型人才无法适应当前的事业发展需求。因此,民族高等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电视传媒专业双语人才方面,要与民族电视媒体机构加强合作,形成合力,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比如,在校内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开设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共同培养电视传媒专业双语人才;在校外,积极利用校外有利资源,在电视传媒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应用型专业人才。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应共同制定联合培养电视传媒专业双语人才的方案与目标,同时与康巴卫视等校外民族传媒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共同建立课外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电视传媒复合型人才,如此才能解决民族地区电视传媒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2.3 形成体系,健全民族地区电视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少数民族电视传媒在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目前,这些媒体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等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且任重而道远,需要制定长远的奋斗目标。因此,民族地区电视传媒专业双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对此,不管是校方,还是用人单位,要有清晰的认识和长远的规划,不仅要以建立基地和整合资源来应对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达成共识,建立健全体系化的长效机制。目前,高校与用人单位在联合培养藏汉双语电视传媒专业才人的长效机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从校方的层面而言,在培养教师队伍、编写专业教材、建立研究基地等方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5]。仅从教材方面来看,虽然电视传媒专业普通类教材非常齐全,但用民族语言编写的电视传媒专业教材不多,用藏语编写的电视传媒专业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些问题都是校方或培养机构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而用人单位则需要根据当前的新形势,积极对接相关培训机构,主动参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通过互补优势,共同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电视传媒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 结语
促进民族电视传媒事业发展,首先需要直面民族电视传媒人才紧缺的现实问题,可以结合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独特优势,在民族院校相关学院建立试点基地,与相关用人单位形成合力,联合培养民族地区电视传媒专业双语人才,为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传媒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通过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电视传媒双语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千家万户;另一方面要努力拍摄播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艺术类节目,把民族卫视打造成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再次,通过精心培育和打造专业团队,按照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原则,努力摄制体现中国气派、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富有感染力的优秀节目,充分展示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风貌,把民族电视台最终打造成能讲好中国故事、能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又一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