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包装策略研究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2-12-18刘亚晗王新蕊杨葆华
刘亚晗 王新蕊 杨葆华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种类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全新类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见字如面》《典籍里的中国》等,都表现出文化类电视节目良性发展的趋势。2021年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被网友称为“震撼的神仙综艺”,自开播以来便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评分高达8.9。《典籍里的中国》将传统典籍文化中的精华与数字化的视听手段相结合,通过讲述与演出相结合的全新原创舞台形式,以传统古籍为线索,穿越古今中外,以不同时空里的写书人与读书人的故事为主线,展现出经典古籍中的中华文化立场与中华文化基因。
1 文化类节目特色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环境与受众需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自2013年起,文化类电视节目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其以独特的文化传播符号在受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类节目与娱乐类综艺电视节目不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文化展开的,以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作为背景,通过多样化的数字技术手段来传播节目的核心文化,以视听技术将传统文化“可视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影视再现,同时也构建一种全新的电视影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推出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用表演剧场的方式展现出来,更易被观众接受。《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都会挑选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有文化底蕴、有大国立场且富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讲述与表演的舞台形式,展现书籍从古至今的流传历史,以展现经典古籍中的中华文化[1]。《典籍里的中国》中设立了两个不同的时空舞台,分别是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与中华民族先贤对话,对历史人物及其语言动作进行设计,在历史与现实的穿梭中对典籍中的历史故事进行可视化展现,同时实现了民族精神的价值传递与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达[2]。
2 文化类节目包装技巧
2.1 片头设计
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优质的节目包装能够提高节目的质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受众,为电视节目的播出预热,打下受众基础。电视节目的片头可以选择节目片段,或是与节目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图片和动画等,这样既可以保证节目包装的质量,也可以在节目的开头部分向受众展示节目的主题,激发观众的收看兴趣[3]。
《典籍里的中国》片头设计中运用CINEMA 4D(C4D)R20、Octane Render4.0、After Effects CC 2019等软件,采用场景建模、三维动画和材质渲染制作,拍摄人物后捕捉动态镜头,通过后期制作将实体拍摄与特效相融合,构建出具有层次感、动态效果以及节目风格与特色明显的片头场景。在节目片头中,由撒贝宁担任的读书人穿过时空走廊,走到舞台前端,面向一层一层的楼阁与书柜。这里的舞台是场景建模所构造的,空中楼阁与节目人物的对比,展现出读书人在历史的洪流里的穿梭感。随后,撒贝宁在书柜中抽出一本古籍,翻开书页后,一行行文字从书中飞出,这里运用后期效果软件做了动画特效,将文字立体化,传播感更加强烈。在读书人撒贝宁走过一排排书架后,节目利用摄像机动画将镜头拉高,展示舞台全景,同时节目名称逐渐出现,进入节目正片。
在《典籍里的中国》电视节目的片头先导片中,以读书人撒贝宁的旁白解说为背景音,通过大量的书籍动画引出节目正片。撒贝宁的旁白可以启发观众思考,为观众收看节目作情感铺垫。以书籍为主的场景构建,也能将观众代入节目主题中,引导观众思考,同时提高节目的画面效果,加深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整体印象。
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片头包装中,要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设计与核心观念进行整体设计,一方面要适应电视节目主题,传递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做到画面美观、赏心悦目,能够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观感。《典籍里的中国》在片头包装的设计中有许多值得同类节目学习的地方。
2.2 字幕设计
电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的结合体,电视艺术中的语言则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认知客观事物的工具,文化信息的载体[4]。汉字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同时还是代表中华文明传承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汉字既拥有其外部造型形式,也具备传达语义的功能。鉴于文化类节目的文化主题,其所运用的汉字在拥有传递信息功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艺术语言内涵。且由于电视节目的创新理念,汉字应用到字幕设计中还应与电视节目的主题相呼应,不同风格的电视节目所应用的字幕设计也应符合不同的理念。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与内容策划和精心制作有关,也离不开节目的包装技巧,其中片头文字、底部字幕、人物介绍等字幕设计是贯穿整个电视节目包装过程的,可谓重中之重。《典籍里的中国》的字幕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的字体,丰富的字体运用与设计体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寓意。在片头包装中,通过对字体的设计使字体呈现出甲骨文般的感觉,此设计凸显了电视节目的主题,呈现出文化类节目的品牌标识。人物说话时出现的底部字幕使用了常规的黑体字,在对同类别电视节目探析时,黑体字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作为常用字体,黑体字方正、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所以作为人物说话时的底部字幕非常醒目,在电视节目中运用广泛。在介绍各种历史古籍时出现的竖幅字幕时,《典籍里的中国》应用的字体为方正清刻本悦宋简体,字幕设计的原则与画面内容相符合,在展示古籍的画面中,此字体能够与背景画面完美契合,对节目画面进行完善和补充。而在片尾字幕中,节目又应用了另一种字体——汉仪中隶书简体,隶书的特点非常明显,“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应用在片尾字幕中,配合着画面中的卷轴动画,可谓相得益彰,互相成就。
2.3 后期剪辑设计
后期制作是文化类电视节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部优秀的电视节目离不开适宜的节奏与整体结构,镜头的组接也是电视节目的重中之重,这些都与后期剪辑息息相关。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结合策划、构思、节目主题的设立等前期准备以及中期拍摄过程中的视频素材,将其与后期制作中的剪辑、特效制作、配音、字幕等相结合,制作出具有艺术性的电视节目。
2.3.1 剪辑风格的设计
剪辑是指通过对镜头有目的、有逻辑地进行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创作手法。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剪辑手法的使用对展示历史典籍与树立人物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剪辑风格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剪辑人员对节目的后期制作有着不同的构思,但毋庸置疑的是每名剪辑人员的剪辑风格都要符合节目的核心主题。剪辑风格确定后,每期节目都应保持一致,不可有大的变动[5]。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剪辑风格与节奏与娱乐性电视节目不同,通常都是平稳、舒缓地向观众输出文化观念。《典籍里的中国》是通过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两个舞台形式对典籍故事进行视听呈现,所以在剪辑节奏的把握上,该节目运用了分镜的拍摄模式,采用多种设备,使舞台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蒙太奇效果。观众的视角在不同时空里切换,摄像机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同的舞台中进行转换,从而更加直观地展现出现实与历史角度的变化。
2.3.2 剪辑节奏的把控
剪辑节奏的把握与镜头景别的选择或者画面信息量的多少有关。在景别方面,全景镜头的时长应稍长一些,中近景的时长要短一些,特写镜头最短;在画面信息量方面,信息量较大时,时间要比信息量小时稍长一些[6]。根据不同电视节目的画面内容,剪辑节奏也要作出一定的调整,为观众提供一定的信息接收与思考的空间。由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殊性,其所输出的画面内容比其他电视节目要多,所以每个镜头停留时间稍长一些能够给予观众舒适的观看体验。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每个镜头大概5秒,这个时间设定可以留给观众足够的时间来接收画面信息。
电视节目由于篇幅与传播媒介的限制,要想使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必须通过后期蒙太奇技术的加持。文化类电视节目由于内容的原因,主要是对纯文本进行改编,在叙事手法上不受版权的限制,舞台的设计已经优于其他同类节目,所以剪辑技术的应用不需要刻意进行连接,而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2.3.3 剪辑中声音的运用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声音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尤其是声音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时,二者之间起到相互加持的作用。相同的画面配上不同的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电视节目中声音的准确运用也能提升电视节目质量,加深观众对节目的印象,带给观众优质的艺术享受。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视解说词;二是配乐。
解说词是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说明的文体,属于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解说词能够使电视节目锦上添花。第一,解说词能够使电视节目具有完整性。电视节目中的画面有时会有一些回忆过去或者展望未来的场景,在时空发生变化时,画面内容往往不能直观展现,或是频繁的转换可能使人不容易理解。这时运用解说词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解释画面不能体现的内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第二,解说词能够帮助电视节目叙事更加精练与集中。由于电视节目的篇幅限制,展现故事时不可能将其从头至尾拍摄记录下来,这时解说词便派上了用场,画面无法表达的,解说词只需要短短一句话便可以表达清晰。第三,解说词可以丰富画面的情感。有些画面内容是中性的,不具备情感含义,没有感情色彩,但解说词可以赋予画面某种情感,使画面情感丰富,更易被观众接受。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多个时空的切换与多个场景的转变可能会使观众一时间理解不了,而解说词在场景的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呈现的内容。读书人撒贝宁在节目开始时便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了节目的核心内容与主旨,直接将观众代入节目营造的书香氛围中,这是单纯的画面无法做到的。
配乐的运用在后期剪辑中十分重要。在电视节目的剪辑过程中应根据节目内容对配乐进行适当处理,丰富画面内容,解说表意信息,使电视节目更加优质。配乐是指与画面搭配的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配乐能够增加画面的情感内涵与感染力,并且使画面更具有意境美。电视节目中的配乐有多重功能,尤其是对文化类电视节目而言,部分传统文化内容有些晦涩难懂,长时间的输出会使观众难以理解,而配乐能够起到填补画面空白、丰富画面情绪、引起回忆联想等作用。当画面呈现出一种空白状态时,如一个展示场景的画面加上一段配乐就会使听觉空间饱满一些,也会令画面内容更加充实。背景音乐还会根据画面内容产生声画合一的效果,使观众将过去的内容与当下的内容进行对比与联想。同时,一个优美的画面配上音乐后,也会使画面锦上添花。《典籍里的中国》的配乐风格偏向于庄严肃穆,多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如箫、筝、扬琴等,富有中国古典乐曲特色,使观众在听觉上自然进入历史语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典籍里的中国故事。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无穷魅力。每一集随着不同场景的变换,背景音乐也是无缝衔接,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
3 结语
文化类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视听技术相结合,将文化典籍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呈现,潜移默化地输出文化,通过优质的节目后期剪辑与包装,提高了该节目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保证了节目的播出质量,满足了观众的视听需求。《典籍里的中国》的剪辑手法与包装技巧,为同类别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值得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