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警察职业健康维护

2022-12-18郝胜杰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公安民警警务心理健康

郝胜杰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公安政治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关注天下苍生、维护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每一代有作为担当、胸怀天下的执政者的永恒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初心。特别是当此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并将其列为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这是全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切实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并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定义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这是自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庄严承诺,也是人类在迷雾重重中面临未来发展路线选择时的指路明灯。

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0月16日至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该次全会强调,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居于突出位置,贯穿于各个方面,并起到引领贯通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上,还体现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上,更体现在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人民利益至上观上。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全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关系民生及社会保障的一切事业上勠力同心、持续用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

(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一贯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相信人民是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之源。关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治国理政思想的一贯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并取得了优异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抗击血吸虫病达8年之久,最终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同志因此发出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赞叹,更激发了其“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面对瘟疫敢于斗争的壮志豪情。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历届党中央始终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全党努力奋斗的目标,围绕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创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断释放,其生命健康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2]。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进民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力争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据中共中央宣传部2022年9月7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8.2岁。在带领人民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其成绩全体中华儿女和全人类有目共睹。伟大抗疫精神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一贯表现。

(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根脉传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绝大多数,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基本概念,也是《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力量来源和最终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导致从业者身心健康出现的各种问题。他相信这些问题来源于从业者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与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和职业情景密切相关。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详细描述了资本主义剥削从业者的种种残酷手段,洞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异化”为“工具人”,必然会丧失对自身生命健康自主权的控制。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次党的理论创新都在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利益不断学、思、践、悟真理的过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在此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创新。

(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人类未来发展路线的光辉典范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在当今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的大时代背景下,给世界各国人民提供的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充满希望的人类发展道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到哪里就将战争、动乱和苦难带到哪里,通过战争、殖民、掠夺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老路有天壤之别。

新冠肺炎疫情戳破了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虚伪面纱和双标,让世人看清了资本的逐利贪婪及其所控制的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漠视。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2022年10月15日,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8 814 003例,累计死亡病例1 090 289例。两项数据与24小时前相比,新增确诊病例52 807例,新增死亡病例531例[3]。与之对比,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4],为世界各国人民选择人类未来发展路线提供了光辉典范,是当下全人类冲破重重迷雾找到未来正确发展道路的指路明灯。

二、警察职业特点决定了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维护的重要性

经过新时代十年坚持不懈努力,我国人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权得到充分保障”[5]。但在此过程中,公安民警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默默冲锋在前、牺牲奉献、负重前行,其身心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维护警察群体的身心健康,应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警察是典型的奉献型角色

2017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时明确指出:“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白加黑、五加二,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6]警察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角色是典型的奉献型角色,是以维持社会有序运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公平正义等为目的的角色,在社会运行中不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而是为了自身对角色的理想初心,在基于对角色规范的高度认同而形成的角色意识影响下前赴后继、牺牲奉献以开展角色实践的。

毫无疑问,公安民警已成为和平年代名副其实的流血最多、奉献最大的职业群体。据权威数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7万余名民警因公牺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 700余名民警牺牲在他们所热爱、奋斗、奉献的公安事业上”[7]。而2022年1月至8月,全国公安机关又有“184名民警、87名辅警因公牺牲,2 628名民警、1 919名辅警因公负伤”[7]。深入了解公安英烈们的英雄事迹后,我们发现:随着科技兴警背景下公安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被犯罪分子伤害的公安民警占比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像潘东升、张子权、杨春、刘亚斌、张隽杰、乔良等同志那样,在工作岗位上因长期超负荷工作以致积劳成疾,突发疾病而不幸因公殉职。有研究表明,从2006年以来,在公安民警牺牲的原因中,“因突发疾病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8]。

(二)警察的使命任务愈发艰巨繁重

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是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保护公民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及其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惩治违法犯罪。当前,公安民警的使命任务愈发艰巨而繁重。警务工作的应急性、突发性和社会层面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公安民警在警务工作中经常负重前行,工作的成败得失往往非自身主观努力所能够控制,由此导致职业成就感降低,也慢慢影响了公安民警个体的职业动力。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三十左右,而我国远远不及于此。可以说,绝大多数基层公安机关都存在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超负荷工作、高压力运转、长期加班加点成为公安民警的家常便饭。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等普通人万家团聚之日,正是公安民警紧张备战之时。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工作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而警察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职业倦怠是所有从业者出现职业健康问题的前兆。

(三)警察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公安工作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和人民幸福安康,更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因此,公安机关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当前公安工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疯狂制造涉警舆情,一些诋毁诬陷警察的案件时有发生,某些敌对势力疯狂攻击我国公安队伍及警务工作制度,都使公安民警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压力倍增。其中,最明显的是负面涉警舆情。这一方面与普通民众因当下社会转型期变动剧烈、不确定性增加产生的群体焦虑情绪增强而滋生的不满心态、非理性冲动增多等原因有关;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特点,使网络极易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公安工作和警察形象进行攻击抹黑的渠道。再加上警察职责本身又大多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警务执法主题很容易在网络空间中引发公众关注,成为炒作的热点。在资本控制的无良自媒体的助推下,个别新媒体平台对负面涉警舆情的肆意报道导致警察执法权威在公众心目中受到侵蚀,极易引发公众信任危机。无处不在的新媒体冲击和无时不在的管理压力导致少数公安民警不适应在镜头下执法,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警察的职业健康。

(四)警察承担了过多不切实际的社会角色期望

我国警察除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进行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外,还要对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一项统计显示,在全国110服务台接到的报警电话中,属求助性质的非警务报警大约占六七成,而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更是高达九成。大量警力被用于非警务活动,导致对正常警务活动资源的挤占,客观上造成警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而在提供非警务活动这类公共服务时,个别服务对象的角色期待不切实际地拔高甚至变成了挑剔与苛责,“使得警察执行正常警务活动的难度大大增加,不仅使原有的警力捉襟见肘,同时常使警察陷入矛盾之中,身心疲惫”[9]。

(五)长期超负荷运转使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状况堪忧

警务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的特点,使个别公安民警容易形成因高紧张、高焦虑、高怀疑、高自责而导致的情绪稳定性低、生活乐趣少等状况。研究表明,长期超负荷压力下运转,容易使人出现身体疲乏无力、虚弱感增强、持续的精力不济等身体症状。持续下去会引发紧张、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无法胜任工作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这都会引发职业倦怠的出现。诸多研究表明,公安民警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和缓解,会对公安民警个体身心造成诸多隐性或显性的损伤。

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警察职业健康维护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1]。这为我们研究公安民警职业健康维护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一)继续推进从优待警制度建设,为公安民警职业健康维护提供制度保障

公安部于2021年10月28日发布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第十四章“健康保护”中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关爱民警工作,保护民警身心健康。应当开展警察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情况普查,不断健全针对警察职业健康干预的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公安部党委对广大公安民警健康的关切。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安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从优待警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身心健康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通过制度建设有力保障了广大公安民警的职业健康。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落实从优待警的制度建设,还要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相关具体内容进行,比如,加强对公安民警职业病的预防与干预、加强对公安民警职业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公安民警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以制度推进公安民警健康生活方式的落实等。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从优待警不仅指改善公安民警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维护其执法权威和改善警务执法环境等,还要以相关制度建设在警察群体中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比如,公安民警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制度的普遍实施、民警及家属救助基金制度普遍落实、强制性轮休疗养制度等的细化实施。

(二)加强舆论引导以改善社会对警察的角色预期,为维护公安民警职业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涉警舆论引导工作,对于推进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有效维护警察职业健康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警察作为国家公权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职责涉及他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警务工作需要公安民警与社会相关他人长期保持接触,这决定了警察职业的社会高关切度,容易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要通过积极主动有效的舆论引导,坚决维护警察执法权威;要积极改善警务执法环境,加强对群众的普法守法教育;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引导,有效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积压;要引导公众形成对警务工作乃至警察群体正确的角色期待。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使个体减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侵蚀,延缓长期重压下职业倦怠感的产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度与公安民警职业倦怠的产生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因此,要有效应对公安民警的职业倦怠以维护其职业健康,需夯实社会支持系统,消除警务相关他人对其过高甚至不当的角色预期,给其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培育良好的职业生态环境。有效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公安民警合理的角色预期,一方面可以提高公众对警察群体辛劳付出和牺牲风险的认知,增强公安民警个体在警务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效能感,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全社会从优待警的氛围,有效增强公安民警个体在为国家、社会、民众利益牺牲奉献后的满意度,增强暖警心、慰后人效应。

(三)重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增强警察心理服务工作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2021年颁布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因其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高关切及高监督的特点,公安民警历来是职业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而公安部也一向对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高度重视,结合时代需求不断推出一系列制度措施以维护公安民警的职业心理健康。全国各级公安机关也在实践中不断结合警察职业特点、警务工作实战需求及公安工作实际环境,逐步摸索出包括心理咨询、行为训练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警察心理服务工作体系,有效维护了广大公安民警的职业心理健康。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春风沐浴下,各级公安机关职能部门应更加有针对性地关注公安民警的职业心理健康,不断增强警察心理服务工作的效能和覆盖面。切实落实2021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要求,做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和有条件的基层所队设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站,多措并举培育开展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专职队伍,对公安民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咨询;结合执行重大安全保卫任务、处置重大突发案(事)件和暴力恐怖案(事)件等工作适时对执勤人员,以及在工作、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的公安民警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每年定期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行为训练和心理服务等活动,以满足广大公安民警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有条件的基层公安机关,还可以开发咨询热线、服务网站、手机APP、客户端、小程序等,为有需要的公安民警随时随地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同时,也要结合警务工作需求,积极推动开展校局合作,利用公安院校及地方专业机构的师资力量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行为训练,为公安民警提供生涯规划、团队建设、压力应对、情绪管理、危机干预及健康维护的方法和技巧。

(四)提高基层防病治病能力,预防公安民警积劳成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1]。公安民警分布在全国各地各种地域环境,包括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区,而西部边疆地区与东部发达城市在医疗资源的保障配置上是不均衡的。此外,公安民警因为自身角色认知的固化效应,有困难、有委屈、身体不舒服时往往下意识地选择咬牙硬扛,再加上警务工作的特殊性,使公安民警身心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致使慢性隐疾被有意识地压抑,得不到及时发现,这就容易导致很多积劳成疾的重大慢性病不能早发现、早治疗。公安民警群体因职业原因普遍存在慢性病远高于普通人群的特点,所以坚持预防为主,加大对重大慢性疾病健康管理力度,对维护公安民警的职业健康非常必要。

2021年颁布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对此也有针对性规定,如规定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严格落实民警年度体检制度,建立公安民警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康保护意见,等等。现实中除了要严格落实公安民警职业健康维护相关制度外,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公安机关的经费投入,在人员、编制、经费、装备、待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针对基层公安民警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职业病和其他慢性疾病多发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基层公安民警医疗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在增加警力和科技兴警经费上要舍得投资,切实提高基层民警的工作补贴,给所有公安民警公费购买医疗保险,切实增强民警的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同时,要合理配置警力资源,切实落实保障公安民警得到必要休息的制度,建立覆盖基层的公安民警身心健康保障体系,建立个人档案,进行跟踪式维护。这不仅是对公安民警个体的爱护,对广大公安民警家属也是一种安慰,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维护警察职业健康的必要举措。

(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公安民警的职业倦怠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还提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1]。这对应对警察的职业倦怠以维护其身心健康有长远指导意义和重大应用价值。公安民警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典型的奉献型角色,其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加之社会预期和自我要求都比较高,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关注警察的职业健康,就必须关注警察职业倦怠的产生及应对。在公安民警群体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其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以缓解职业倦怠。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警务现实条件,认真分析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需求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思想问题,帮助民警疏通思想、端正认知、释放压力,激发和调动警察的积极性,增强队伍的生机活力,这是预防和缓解警察职业倦怠的动力之源。

公安民警在单位工作的时间通常远远超过其在家庭生活的时间,各级公安机关办公场所是警察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公安民警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场氛围十分必要,使其在履职尽责之余能够得到及时休养以尽快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塑造身处其中个体的健康生活方式,决定着其员工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警营文化会像精神纽带和能量场域一样吸引着公安民警,激发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对警察职业的强烈认同感,形成一种融洽的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带给大家身心的放松、情绪的安宁和精神的归属感,使公安民警疲惫的身心得到及时有效舒缓。

猜你喜欢

公安民警警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家事警务的介入机制初探
人民警察节定在哪天,大家怎么看?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警务技能教官深入派出所培训实战技能
新形势下基层警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