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12-17王永凤纪向荣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王永凤,纪向荣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也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方法准则。

一、“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完成了哲学变革。这使得人们能够看到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存在着的关于事物本身的现实联系,在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过程中立足于客观世界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也认识到理论给我们提供的仅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原则,在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当时西方诸多学者把马克思提出的哲学理论直接套用,对此恩格斯强力地反击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列宁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时,从俄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出发,最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圈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在实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可惜后来的苏共领导人逐渐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留给我们的是指导性的原则,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来说,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自己去探索。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得出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蓬勃发展,必须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思想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精确把握,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崭新的时代内涵。

(二)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经验总结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发展各阶段中都在不断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运用于中国实际这个问题,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摆在首位的问题是摆脱外敌入侵,取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较早地认识到要多研究现实问题,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现状之中。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革命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上了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一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系列错误。为此,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强调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工业发展道路的弊端,提出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逐步实现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内外形势,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比如,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对实事求是思想作了新的概括,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将马克思主义德法结合思想与“德法兼治”相结合,做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正确策略。胡锦涛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和合”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的新征程中立足中国实际,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习近平将文化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提出文化自信。党的历史证明,“两个结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

(三)实践逻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带领中国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但是我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愈来愈激烈,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未来世界发展有更多的未知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今,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时代内容和要求赋予中国共产党重任。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怎样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等,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本领。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正在被一一验证,其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原则的经典论述依然对相当长时期内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做好“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实际应用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的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现阶段的实际问题,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四)文化逻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契合

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深厚的中华文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交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因其都具备兼容、开放的特征,使得两者的结合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其一,两者存在共通之处。在政治立场方面,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不谋而合。在思维方式方面,马克思主义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存在一定的契合点。在价值追求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全人类的解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思想不谋而合。其二,两者存在互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发展提供文化滋养,同时也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内容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在互补中实现了双向互动。

二、“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

(一)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规律性

“两个结合”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发展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依然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中国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都曾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因自身的局限性和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在西方模式的垄断之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根本原因归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两个结合”内在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把握时代发展需求,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成果,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实践证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如果把握不好时代需求,马克思主义就容易偏离前进的方向;如果不吸收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就丧失了发展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

(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理论的发展源于客观实践的发展,现实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探索,通过不断总结各个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科学的思想理论。纵观党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凝结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阶段目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两个结合”的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成功典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三)提供了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路径方向

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过去百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问卷上答出了人民满意的答案,实践的新发展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然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面对如何应对国内外多变的发展环境,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等时代提出的问题,“两个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夺取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遵循。“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进入了自觉阶段,相比“一个结合”,“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地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加强大且持久的精神力量,满足提升文化自信的迫切需求。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融合时代发展需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持好“两个结合”,才能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只有践行好“两个结合”,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实践推进理论创新、以新的科学理论继续指导新的实践的循环和发展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发展阶段上,我们要推进“两个结合”,必须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守正的前提之下进行创新。第一,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旗帜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党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不断解决新问题、夺取新胜利的思想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诸多著作中,反复强调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处处渗透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片面追求产量的“浮夸风”等一些脱离中国现实情况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割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就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失败。因此,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立足客观现实是推进“两个结合”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要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客观实际。我们要推进“两个结合”深入发展,也必须要认清当前的世情、国情和党情,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第一,我们必须精准把握中国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以基本国情为立足点,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持续推进“两个结合”。第二,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和国家的发展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涌现出新的问题。因此,我们推进“两个结合”必须要坚持好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三)汲取文化精华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

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推进好“两个结合”,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断汲取文化精华,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第一,我们必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含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不同思想文化在内的思想体系。在这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之道,为处理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对当今社会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必须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比如通过创办刊物、举办工人夜校等各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民族话语。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要发挥民族语言魅力,用中国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民族形式进行深入传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