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平台建设研究
——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

2022-12-17张海洪孙振明苗长盛毕明丽邓馨卉

关键词:勘查教研实训

张海洪,孙振明,苗长盛,毕明丽,邓馨卉

(长春工程学院 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产教研融合旨在通过学校、产业、科研机构之间相互配合的产学研过程,发挥各自优势,科研、教育、生产三个领域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何郁冰,2012;龚红和查冰川,2014)。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产教研融合深度不够,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校、企“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娄梅,2018),互相依存度低等问题普遍制约着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当前的产学研合作具有偶发性、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柳友荣等,2015;李羽佳等,2021),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实体建设为主(孙建京,2004;孙建京和吴智泉,2015;杨霞等,2014),存在互联网—云平台建设和新时代手机终端产教研平台发展缓慢等现象(傅文第和赵文君,2016;赵希,2014;于岩和朱鹏威,2020)。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紧跟人才需求,衔接用人单位,促进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教师成长与高效服务地方建设的需要(柳友荣等,2015;金向红,2021;刘柏森等,2022)。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要求,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部分高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张振,2018)。

长春工程学院作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产教研融合是学校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丁英翘,2018;孙艳玲等,2021),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传统地质类专业(董福湘和迟唤昭,2018)。作为长春工程学院首批老专业改造升级和创新转型试点,应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平台建设,加强省属高校服务地方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跟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高校产教研平台建设,为汇聚新动能、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振兴吉林提供科技与人才的有力支撑。

一、产教研融合现状

2018年发布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强调,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产教融合的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教融合型城市,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紧密联结,良性互动的“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省成为产教融合发展特色省份(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

目前,长春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为重点,进行实际操作、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由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素质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三部分组成。

通过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环节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资源勘查实践能力,进而在设计、勘查及数据、样品采集、样品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多方面专项实训;通过以毕业设计为主线综合各方面知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合力和整体,实现对学生初步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逐级培养。

其中,产教研以校企联合培养为实现方式,主要依托于各类实习或实训课程,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联合培养的模式中,特别是通过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资源勘查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或专家指导互相结合培养的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产教研的联合培养模式,在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就业单位对学生应用实践方面满意度的反馈情况看,达到了培养的目标。然而,从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来看,虽然近年来实践课程按计划高效实施,科研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产教研融合亟待加强。

二、产教研融合影响因素与问题

(一)服务地方有待深化

首先,目前资源勘查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横向项目方式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项目合作,并将部分已完成的项目内容作为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的课程内容,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然而,项目合作范围分布于多个省市,立足本省的项目不够集中,缺少前沿和重大项目,项目合作方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数量或参与度较低。其次,与省政府直属的地质行业单位、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方向契合的地方单位(如:长春市自然资源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的各地勘、工程、水文、环境等业务单位)联系不够紧密,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师资队伍与工程师团队合作机制,导致师资队伍参与本省经济建设相关的地质类项目较少。同时,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部分教师在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立足本省范围的工程实践和项目运行方面经验不足,对参与的勘查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跟进不够,因此在项目合作和服务地方等方面有待深化。

(二)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习和实训,包括认识实习、地质基础实习等基础实践课程,以教师指导、观摩学习、规范流程、野外实践、成果总结为主。另外,生产实习、“物化遥”实训、数字填图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则与地质基础调查、矿产勘查、地质延伸业中的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近年来,在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安全等系列不可抗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实习、实训延期,部分需要实际操作的不得不更改实训方式与内容。同时,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需要到生产单位实践和搜集资料的课程,往往只能通过教师提供资料、指导以及集中实训完成,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的自由度受限,有的野外实践课程受实习经费限制,尽量合理安排实习路线和内容,但难以满足课程内容拓展,降低了实践学习的效果。

(三)科研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科研方面,吉林省开设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吉林大学(教育部属)和长春工程学院(吉林省教育厅属)。吉林大学多数承担的项目类型和研究生培养方式以科研学术为主,我校与吉林大学地质类专业在科研项目数量、级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等方面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两所学校办学历史相近,具有区位优势和合作优势,同时长春工程学院的教师多数为吉林大学的毕业生,因此具备较好的科研合作条件。但是,目前的科研合作多数以单个教师为主体,缺少团队、系和学院规模合作,学生之间交流不够,合作申请国家级项目起步较晚。

三、产教研综合平台建设

在已有的产教研成果基础上,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在产业合作、教学改进、科研跟进方面,应开展产教研综合平台建设,以保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产业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教师参与地方生产实践,加强科研合作,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一)建立师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成长平台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及学生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在工程实践中成长,因此建立与本省地质行业主要业务参与者(如:省地质调查院、市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等单位)互联互通平台,构建深度产教研融合机制是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学校建立产教研合作平台主要通过以下路径:一是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参与实施地质业务单位的生产实践项目,与合作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加强教师与行业工程师联系,教师通过整个过程的锻炼,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可为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提供更优指导。同时,在合作研究中,教师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合作单位共创研究成果,共同发表研究论文和申报专利,为合作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和人才培训;二是充分考虑本省地质单位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后续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联合精准制定和更新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利用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优势,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依托项目培育和实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四是利用专业已有的教学成果,结合省属地质单位承担的国家重大计划和工作方向,对本专业课程进行符合专业发展、顺应国家政策、对接单位发展与需求的课程改革。例如,当前在吉林省开展的“黑土地调查与保护” “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地质评价”和“查干湖环境评价”等工作作为国家能源和环境方面战略计划在本省实施的重点项目,对专业转型升级、教师成长锻炼和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类项目合作在产教研平台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意义重大。

(二)建立吉林省模块式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要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和发展的办学定位,就必须解决目前面临的以下问题:专业实习实训脱离吉林地质实际,学生对省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经济地质与环境地质了解甚微;受经费和季节等客观因素影响,实习实训落实不到位,教学效果不佳;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滞后,目前仅建设了矿床学中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但内容还比较薄弱和单一,很难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在此背景下,专业提出了通过构建模块化校企共建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地质实训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以提高实习实训质量的思路。吉林省模块式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系统搜集吉林省有代表性和教学性的岩石、古生物标本、典型的地质剖面和野外露头资料,遴选出适合本科生的吉林省基础地质虚拟仿真实训内容,解决专业综合实训成本高、消耗大和实际作业困难;2.加强吉林省特色/优势矿床方面的实践教学建设,开发油页岩、金矿、钼矿和铜镍矿等典型矿床的虚拟仿真项目及平台,主要侧重这些矿床发现过程、矿床成因和模型及矿石特征等建设的内容;3.建设动态模拟东北地区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演化——多个微陆块拼合和中生代早期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中生代期间环太平洋构造体系以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的叠加与改造的构造模式和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4.地质服务业方面,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模块,如地质灾害防治典型案例和项目作为虚拟仿真建设内容等。

校企共建过程中要避免建设消耗“人、财、物和场地”较多的实物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云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人力维护成本低和高效便捷的优势,对合作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例如:行业单位可以将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来源,在互联网系统上通过合作单位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行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应用型高校并非弱化科研,恰恰要在实践中更加重视科研和提高科研水平(陈星和张学敏,2017),因此,要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吉林大学开展团队规模的生产和科研合作,以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为导向,跟进科研并提高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经调研表明,两所高校的地质专业均有生产实习这一重要环节,我校侧重工程实践,而吉林大学偏重于科学研究,这样两校师生可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特别对我校部分有意向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在实习中可以与吉林大学教师、博士和硕士生频繁接触,提前了解科研方法和 “研究生”工作模式,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吉林大学地质类专业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申请、执行和获得科研成果上具备丰富经验,通过本专业个人或团队参与吉林大学国家级项目申报、运行、结题,不仅能够在高水平论文写作上突破与提高,还能在国家级项目申请和运行上发挥平台“支架式”作用。根据3年为一周期,从学生培养、项目申请、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持续调整产教研工作重心,健全产教研融合型师资队伍的科研评价机制。

四、结语

立足吉林省内地质单位和高校的产教研融合平台建设,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专业依托产教研途径,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如教师参与吉林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融入本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项目大数据研究合作;学生在国家级大创项目中对油页岩岩心保存问题开展研究,部分毕业设计题目源于本省最新战略性关键金属的实践项目等。通过产教研平台建设和不断完善,学校与合作单位将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促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满足地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探索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勘查教研实训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