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儿)+褒义A”新用小探
2022-12-17◎赵丹
◎赵 丹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有点(儿)+A”的用法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十分常见,通过观察使用习惯,我们不难发现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大多都是贬义的,如:“头有点儿疼”“这件衣服有点儿贵”,因此会普遍认为该结构倾向于表达一种不如意的消极情感。但是近年来,网络上频繁出现了“有点儿好看”“有点儿帅”“有点儿牛”等表达,也使得笔者对“有点(儿) +褒义A”的用法产生兴趣,想要对其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和探究,也将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和推断。
一、“有点(儿)+褒义A” 研究现状及结构内部差异辨析
已有的对“有点(儿)+褒义A”的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呈两类:一类是认为该种用法基本不成立。吕叔湘先生(1999:631)认为“有点儿”表示程度不髙,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后接的形容词多半是消极意义或贬义的;马真先生(1989)在《说副词“有一点儿”》谈到“当‘有点儿+形容词’表示程度轻微的语法意义时,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形容词性成分是有选择性的,只限于表示消极意义的成分,即或是贬义形容词,或是‘不+褒义形容词’。”
另一类则是认同“有点(儿)+褒义A”的合理性,但是强调该结构只能在特殊语境下使用,表示一种非常态的情况。张邱林(2006)将“有点儿+A”分为动态、静态两方面去看,动态中可以有褒义词的用法,但还是表一种意外的情况。乔冠颖(2017)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有点+A褒”用法偏向于年轻化人群,运用于非正式语体,表达反常、亲昵或调侃的色彩。范晓蕾(2018)认为“有点儿+积极义 AP/VP”若描述状态,不能自由分布于任何语境,因为它不能平实地单独描述某一状态,有“相异于另一状态”的隐含义。罗琪(2020)则倾向于在实际语料中浮现的“有点+A褒”是表示“积极高量”的含义。
笔者通过搜集语料发现,网络上很多“有点(儿)+褒义A”①表达成立的语境中不存在反预期或者是变化状态,且“有点(儿)”本身的轻微量表达效果并不明显。如:
(1)当非洲鼓遇上葫芦丝 成都这场社区音乐会有点“潮”。(人民网新闻标题)
(2)硬汉身少年心,沙赞有点搞笑(人民网新闻标题)
(3)葡萄牙语真是个欢乐的语言,大魔术师有点好看。(微博语料)
(4)烤鸡翅膀出炉,有点开心。(微博语料)。
因此笔者认为“有点(儿)+褒义A”的用法是可以脱离语境单独使用的,且这一用法的出现与“有点(儿)”本身的二次语法化、语言接触后南方方言用法的影响以及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二、“有点(儿)+褒义A” 兴起的动因:“有点(儿)”不断语法化的结果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原本有实在意义的词转化为意义淡化甚至无意义的词的过程,国内一般称作“实词虚化”。“有点(儿)+A”的用法也是语法化的结果。学界普遍认为程度副词“有点(儿)”是由动宾短语凝练成词后不断虚化而来,在明清时期逐步产生和固定了用法,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广泛使用。根据对“有点(儿)+谓词性成分”结构的使用调查(麻彩霞,2017:204-217),我们可以看到该结构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可进入该结构的谓词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且语义类型也有所增加,这个结构的使用和创造力正处于高峰期且仍在继续发展。而随着该结构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有点(儿)”也在进一步虚化,而“有点(儿)+褒义A”的兴起就是其在近阶段语法化的产物。
(一)“有点”在量范畴上的主观化和模糊化促使其元语言功能的出现
元语言就是指用于指称或描述语言的语言,而元话语与基本话语的区别在于基本话语承载着言语交际的命题信息和话语内容,而元话语不涉及命题内容,旨在调控和组织话语,表明发言人的态度,在基本话语传递信息的同时,使听话者更好地接受信息,同时在基本语境和交际体验中提醒交际对象实时的交际状态(张谊生,2010:169)。而笔者认为在“有点(儿) +褒义A”(单一语境,自由使用)中“有点(儿)”具备了一些元话语的特征,并在该结构的使用中呈现了元语言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从具体语料中观察出来:
(5)贵阳市观山湖区:这里的科技创新大赛有点精彩(新华网新闻标题)
(6)有点可爱!秦岭拍到狗熊一家下山觅食(人民网新闻标题)
(7)枝头踏雪“歌唱”雪中小精灵有点萌(新华网新闻标题)
(8)从事新职业,他们的工作有点“潮”(新华网新闻标题)
上述例句中的“有点”即使去掉,对句子传递的基本内容没有影响,而是表明了说话人对该事件的基本看法是积极和赞美的,“有点”的使用为表达增加了一个极为模糊的主观量,容易调动受众使其对该新闻产生兴趣,对“精彩”程度充满好奇。
张谊生(2010:177)在对汉语副词的研究中发现,副词的元语用法很大程度上同语言的主观性有关,一部分元语用法正是副词主观化的结果。笔者认为 “有点(儿)”之所以可以在“有点(儿)+褒义A”自由使用时发挥了元话语功能,是因为“有点(儿)”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其表达的量范畴出现了从客观(具体)到主观(模糊)转移的倾向。王倩(2013)认为,在“有点+太+A”的结构里,“有点(儿)”从传统意义上的低量标记转化为了减量标记。这即是其主观化的一大证据,低量意味着对客观的基本描述,而减量则更加依赖说话人以及听话人的主观感受。
另外,从“有点(儿)”语法化的进程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其由词组凝固为副词的过程中,在量范畴上体现出了从具体到模糊,即客观事物的具体量(有一点墨,即一处墨点之意)到客观事物的模糊少量(有点水)到客观事物的低量性状(有一点湿)到主观感受的减量情状(有点悲伤),而在其进一步语法化的进程中,“有点”的减量特征也在某些句子中被削弱,而强化了对所修饰成分的模糊。
(9)这个男孩有点可爱。(微博语料)
(10)观山湖区的“包谷粑”有点香!(新华网新闻标题)
(11)艾比湖的夏天,有点好看(新华网新闻标题)
(12)这里的文物有点萌 南京博物院了解一下(新华网新闻标题)
观察上述例句,我们发现听话人无法明确判断“有点(儿)”在句中是减量还是增量标记。如例(9),相较于“这个男孩可爱”的表达,听话人更能够体会到说话人对男孩的喜爱和赞赏的主观情绪。可见“有点(儿)”在量范畴上的表达是从具体到少量模糊到减量模糊再到不区分程度模糊的迁移的。“有点(儿)”对褒义A的功能更倾向于强调特征,而非限定量级。当然,目前“有点(儿)”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低量和减量标记,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测其量范畴的模糊化和主观化是“有点(儿)+褒义A”自由使用合法化的主要依据。
(二)“低量程度副词+褒义A”的缺位
“有点(儿)”的语法化并不能单一作用于“有点(儿)+褒义A”的产生,一种新的语言结构的产生与使用都离不开所含语言要素的多重影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几乎不使用“低量程度副词+褒义A”的表达,因为高程度修饰褒义词符合我们交际的基本原则。但“语言结构的不对称和语言演变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不对称而求对称,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和行为,也是语言演变的一个原因。”(沈家煊,2015:369)褒义形容词前缺少低量程度副词这样一种语义表达上的空缺容易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位创造,加之形容词的量特征体现极强的模糊性,十分适合用非数值的模糊表达来计量,且“有点(儿)+褒义A”中的形容词多为品质属性形容词,如:可爱、帅气、厉害,这类形容词模糊程度更高,因此易于接受新的修饰语。而“有点(儿)”语法化进程中的高模糊性使得两种语言要素在组配上极为顺畅,在表达效果上主观性极强,适应于丰富的表达诉求。
三、“有点(儿)+褒义A” 兴起的动因:南方方言的用法扩散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跨地域的人口流通和往来不再受限,语言接触也愈加频繁。方言与普通话、方言与方言极易在交流碰撞中彼此影响,借鉴和吸收对方语言体系的语言形式或表达习惯。在笔者拜读相关学者对方言的副词研究中发现,许多南方方言中都有“有点(儿)+A”的用法,且这些方言中该结构对形容词的情感准入条件不限制,“有点(儿)”所修饰的量范畴也与普通话中略有差异。其中湘方言(王帅兰,2019)、闽方言(吴雪凡,2019)中与“有点(儿)”对应的用法“有滴哉[iou21ti55tsai21]”“有滴囝[u21221k̃551]”,均可与“褒义A”自由搭配使用,不必依赖反预期或含变化义的特殊语境。而西南官话川渝方言不仅可以在会话中单独使用“有点(儿) +褒义A”,其低量特征亦不存在。如:
(13)这幅画画得有点儿好,我想把它买下来。
(14)小伙子长得有点帅。
(15)有点巴适!年末欢聚逍遥岛,逃离都市get。
(16)你讲的这个东西有点安逸。
其中的“有点儿好”“有点儿帅”“有点巴适”“有点安逸”都与普通话中“有点(儿)”的低量含义不同,表达的程度要更高一些(鲁科颖,2007;孙文琴,2021),但却并没有达到高量程度,更侧重于主观语气上的肯定和认同。因此川渝方言中“有点(儿)”的语义特征在量范畴上模糊性较普通话来说更强。另外川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在语言要素上与普通话较为相近,加之互联网时代的方言表达常常以文字形式代替口语出现,普通话中的“有点(儿)”极易吸收方言中同形“有点(儿)”的语义特征。当方言与普通话中的“有点(儿)”在交际过程中间杂使用时,很容易使普通话中“有点(儿)”进行扩展搭配,为褒义形容词的进入制造条件,并在结构使用时削弱对程度高低的刻画,倾向于直接描述性状,呈现形容词本身的倾向性即可。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方言与普通话的频繁接触为“有点(儿)+褒义A”在普通话中的产生增加了可能性。
四、“有点(儿)+褒义A” 兴起的动因:网络的强互动性对模糊性、口语化表达的需求
学者乔冠颖(2017)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点(儿) +褒义A”相关的语料来源主要是网络,主要适用人群是年轻人。笔者还发现近两年内,各大新闻媒体也常常使用该结构作为标题来吸引观众。那么,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对于该结构的产生和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用网络的人数迅猛增长,网络语言环境的互动性和口语性愈加明显。无论是用于个人交际的社交平台还是媒体网站设置的留言板、评论区,都要求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而“有点(儿)+褒义A”可以在满足强互动性的前提下保证交际的顺畅。
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年轻人语言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我们的交际对象相对确定和单一,我们会将“好的方面往大了说,不好的方面往小了说”作为交际原则遵守。但是在网络环境中,我们的交际对象不确定性和陌生性都大大提高,因此,为了避免“往大说了的好”冒犯到他人的喜好问题而引起争执,说话人无论对好的还是坏的方面的评价都倾向于选择使用模糊量来传达。而“有点(儿)+褒义A”则符合这一要求,既能实现说话人对某一事件的主观性评述,又能很好地规避交际风险。
标题是新闻的窗口,因此标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传播的范围和数量。“有点(儿)+褒义A”的强口语性和模糊性也颇受新闻媒体的欢迎。如:
(17)吴磊“长发少年”有点帅(新华网新闻标题)
(18)《鲁迅草木谱》:热爱草木的鲁迅有点帅(新华网新闻标题)
(19)老伙伴不出村 抱团养老有点甜(新华网新闻标题)
(20) 定西空气有点“甜”(新华网新闻标题)
这些标题采用“有点(儿)+褒义A”结构后都有明显的口语特征,瞬间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表达上更加亲昵和活泼。与此同时,“有点帅”“有点甜”的模糊量加强了新闻内容对读者的吸引力,同时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自主获得个性化的量级感受,从而提高整个新闻的可读性和阅读体验。
五、结论
语言创新是语言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对语言要素的重新整合和组配则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有点(儿)+褒义A”结构最新的自由用法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溯因分析,认为该结构的兴起是“有点(儿)”持续的语法化与形容词表达发展要求的双重选择,同时可能受到语言接触后同形短语的语义扩散的影响,而网络环境的强互动性也促进了该结构的广泛使用和用法定型。作为兼具口语性和模糊性的新兴用法,“有点(儿)+褒义A”符合现代社会交际的语用需求,且被主流媒体接受并被频繁使用为新闻标题。笔者推测“有点(儿)+褒义A”的使用在未来呈上升趋势,且其自由使用的范围和领域也会逐步扩大和发展,而这一预测是否正确也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监测和分析。
注释:
①这里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不依赖反预期或变化状态、可以自由使用的“有点(儿)+褒义A”。如:
(1)“网友用狗尾巴草编出一只兔子,有点可爱。”
(2)“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人很老实本分,但是有些行为有点可爱。”
(1)属于本文研究对象,(2)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后文中出现的“有点(儿)+褒义A”均指(1)类。